《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玛丽莲梦兔
881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15: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乡贤-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人妻控)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 良


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


‘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


始悟焉。朕以弧矢定 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


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 之,而况于理乎?”自是


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 事,


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 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


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


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 己之短,忌闻其


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


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


辈特 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


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 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


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 苦仅免,甚为时


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


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 :“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


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 之心为心。


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


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


太平。 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


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 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


加迁擢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


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


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


?


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


不堪


?


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


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


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四年,太宗问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克己

< p>
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


卫之士, 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太宗曰:“公


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 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


察则多疑于物。又欺孤儿寡妇以得天下,恒恐群臣内怀 不服,不肯


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虽则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

< p>
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顺而已。朕意则不然,以


天下之广 ,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


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 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


以日继月,乃至


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 待


?


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

谁敢为非?”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不得顺


旨便即施行,务 尽臣下之意。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 。病人觉愈,弥


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


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


勿休 。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


安,可极言无隐。傥君臣相 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 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


暮,皆为敝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 言,邪谄者日进,既


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 /p>


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


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魏征对曰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


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 晏,能留心治道,常


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


;


人,


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 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焉用彼相?’君臣之义,得不尽忠匡救乎


?


朕尝读书,见桀杀关龙逄,


汉诛晁错,未尝不废书叹息。公 等但能正词直谏,裨益政教,终不


以犯颜忤旨,妄有诛责。朕比来临朝断决,亦有乖于律 令者。公等


以为小事,遂不执言。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

< p>
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率土苍生,


罕闻嗟 痛。公等为朕思隋氏灭亡之事,朕为公等思龙逄、晁错之诛,


君臣保全,岂不美哉!”< /p>



贞观七年,太宗与秘书监魏征从容论自古理政得失,因曰:“当


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征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


死亡


;


忧死亡,则思化


;

< p>
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


也。”太宗曰:“善人为邦百年 ,然后胜残去杀。大乱之后,将求


致化,宁可造次而望乎?”征曰:“此据常人,不在圣 哲。若圣哲施


化,上下同心,人应如响,不疾而速,期月而可,信不为难,三年


成功,犹谓其晚。”太宗以为然。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


渐浇讹 ,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化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


?


若< /p>


信魏征所说,恐败乱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


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


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 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


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 化。桀为乱虐,而汤


放之,在汤之代,既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 /p>


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


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


间,海内康宁,突阙 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


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劝我。既 从其言,不过数载,遂


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


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于此,皆魏征之力也。”顾谓征


曰:“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


良工,即为万代之宝 。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


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 工尔。”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 得保此


?



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 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


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 如不得。”魏征对


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 /p>


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


知 。”又奏称:“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


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 ‘我,若君也,道将安出


?


我且厚赐若。’

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


文公曰:‘今子之 所欲教寡人者,何也


?


愿受之。’渔者曰:‘鸿鹄


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


渚,必有钓 射之忧。今君出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


‘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 渔者曰:‘君何以名


?


君尊天事地,敬


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


不事地,不敬社稷, 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民心,一国流


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 。”太宗曰:“卿言是


也。”



贞观九 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


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


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 ,使天下无


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

< p>
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 br>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


;


或臣乱


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

< p>
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


?


若昏暴 于上,忠谏不从,


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


“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


“ 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


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 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贞观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 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


不可胜数。不能远述古昔,至如晋武平吴、隋文伐陈已后 ,心逾骄


奢,自矜诸己,臣下不复敢言,政道因兹弛紊。朕自平定突厥、破


高丽已后,兼并铁勒,席卷沙漠,以为州县,夷狄远服,声教益广。


朕恐怀骄 矜,恒自抑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


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 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泰


尔。”


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


帝志在忧人,锐精为 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


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 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


未尝嗟怨,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 一


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

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


海陵之党,同谋害 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


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断决大事, 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


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 随


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

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


囹圄常空,马牛布 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


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 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


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萧瑀说:“朕从年轻的时候就喜 欢张弓


射箭,自以为懂得如何识别弓箭的好坏。近来得到十几把上好的弓


箭,就把它们拿给做弓箭的师傅看,弓箭师傅说:‘都不好。’我


询问其中的原 因,弓箭师傅说:‘木头的中心不端正,那么它的脉


理就是歪斜的。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 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


以不是上好的弓。’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出很多道理。我是通 过战争


取得天下的,所用过的弓箭非常多,而我尚且不懂得识别弓箭的要



;


更何况我得到天下的时间还很短,对于治理国家的 道理,肯定不


比我对弓箭的知识掌握得多。然而,我对弓箭的了解尚有失偏颇,


更何况治理国家的要领呢?”从此以后,唐太宗定期召见五品以上的


京官 和中书内省的官员,每次召见,唐太宗都要赐给他们座位并与


他们悉心交谈,仔细询问宫 廷外面的事,以便对老百姓的疾苦和政


教得失有全面详细的了解。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中书省所草拟颁发出的

文告命令,门下省颇有不同看法,有时还发现错误,有没有指出纠



?


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原是为了相互防止发生过错失误。人


的意见,常有不同,有正确的也有反对的,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


但有的人 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是非,


就在心里暗自怨恨


;


有的为了避免和人家搞坏关系,互相顾惜面子,


明 明知道不属政事的范围,仍马上施行。这种迁就一个官员的私情,


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 害,实在是亡国之政,你们特别需要注意防


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没有主 见,而酿成祸乱,人


们多不能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 /p>


己身上,当面说好话,背后搬弄是非,总认为没有什么


;


到后来大乱


一起,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脱身的人,虽没有遭到刑戮, 也是


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还会受到世人的舆论谴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

< br>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


下一个腔调。”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 家,


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国家,


大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


姓的利益来 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再不是饱学经史的儒


雅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 一种经书的,朝廷上有什么解决


不了的疑难问题,都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 人人懂得


礼教,国家太平安定。但是,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


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


无存。”太 宗听后深有同感。从此以后,官员中凡是精通儒学,又


懂得治国之道的,大都得以提拔, 并委以重任。



贞观三年,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朝廷设置中 书、门下这样的


机要部门,选择人才担任官职,他们的任务和作用其实是很大的。


皇上下达的诏书和命令如果不正确,他们必须大胆地指出来。然而


近来 我却发现他们只会唯命是从,顺水推舟,没有一个人敢直言进


谏,朝廷的官员怎么能够有 这样唯唯诺诺的作风呢


?


如果一个官吏只


知道发布诏书,抄抄写写,又何必千辛万苦地选择官员,委以重任


< br>?


从今以后,上传下达的诏书如果不妥当,官吏必须直接指出来,


不能因为害怕冒犯了我的威仪,心中有数却沉默不言、假装糊涂。”



贞观四年,太宗问大臣萧瑀:“隋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萧


瑀答说: “他是一个勤于政务,遵从礼仪,很有自制力的帝王。每


次上朝处理政务都要忙到日落西 山,五品以上的官吏,都要与他一


起坐谈国事,宿卫之士,废寝忘食,他虽然说不上仁义 开明,却也

乡贤-


乡贤-


乡贤-


乡贤-


乡贤-


乡贤-


乡贤-


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