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6古代汉语(重点)手动整理
如何连接共享打印机-
必须背诵段:
1
、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
2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
倾。夫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p>
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
无憾
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
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5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
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
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
,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
疾徐、
哀乐、
刚柔、
迟速、
高下、
出入、<
/p>
周疏,
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
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6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
受。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
人有其宝。
”
7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
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8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
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
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
善复为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 br>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
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
次之;
全卒为上,<
/p>
破卒次之;
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10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
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第一章重点:
(
2
)
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汉字结构)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
是也(
高、大、向、眉、栗、血、番、人
大
女
又
目
耳
口
齒、日
月
草
木
水
戈
户
門、牛
羊
犬
豕
馬
鹿
弓
矢
)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刃、亦)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武信
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
伐、
法、得、辟、令
、侵
)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常见通假字
“叛”——“畔”
;
“拒”——“距”
;
“修”——“脩”
。
“早”——“蚤”
;
“伸”——“信”
;
“飞”——“蜚”
;
寤
-
牾
裁
-
才
谢
-
榭
崇
-
终
娇
-
骄
彫
-
凋
锡
-
赐
豪
-
毫
考
-
拷
管
-
馆
溢
-
镒
归
-
馈
格
-
烙
菜
—
采
当
—
尝
卻
—
隙
p>
放
—
仿(仿效)
離
—
罹(遭到)
题
:本义
额头
分化字
1
、分化本义
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
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例:孰——熟,然——燃,莫——暮,暴(暴的本义是:曬(
晒)
)——曝,益—
—溢,要——腰,禽——擒,原——源,州
——洲,止——趾,責——債。
2
、分化引申义
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
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例:昏——婚,坐——座,齊——劑,尉——慰,竟——境,
解——懈,賈(贾)
——價(价)
,說——悦,知——智,被—
—披,没——殁,反——返,食——飼,振——
賑,張——帳,保
—
堡
3
、分化借义
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
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
、分化广义
源字的表义很广,
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
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
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说文解字》中许慎收录的汉字包括:古文、籀文、小篆
解释题
1.
恶而不仁者,其为不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加:
超越
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
扶助盲人走路,即助手
3.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凃。时:
“伺”借
字,探查,伺察
4.
徯我后,后来其苏:
徯:
等待
苏:
苏醒
5.
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箪食壶浆
:
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
水
6.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
也:数罟:
细密的渔网
7.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是:
正确的,第一个是形容
词意动用法
8.
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桡:
屈服
9.
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辨:
< br>治理
10.
故明主急得其人
,而暗(闇)主急得其势。暗:
昏庸
11.
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屡次
12.
少益嗜食,和于身。
“
渐渐地”
13.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更加”
1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直走广也。
“走向,趋向”
15.
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仅仅”
1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种植”
17.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通“斑”
18.
塗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
”
19.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抚恤”
20.
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
“喧哗”
21.
子适卫,冉有仆。
“到·
p>
·
·
·去”
2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
23.
成事不说
,遂事不誎,既往不咎。
“过去的(事情)
”
< br>
24.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可能”
25.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方便
”
26.
兵者,诡道也。
“欺诈”
27.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洲成
< br>。
“安定”
28.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斩之。
“随意”
“切断”<
/p>
29.
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信任”
30.
玄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休息”
31.
夫唯道,善贷且成
。
“对待”
32.
于
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
“拜访”
3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p>
“详细”
“专一”
34.
发然后禁
< br>则扞格而不胜
。
“克服,超越”
35.
师进,次于陉
。
“驻扎”
36.
则民无
所措手足
。
“放置”
37.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马虎,严肃”
38.
有是哉,子之迂也!
“迂腐”
39.
子曰:野哉由也!
“粗野”
40.
礼乐不与,则刑罚不中。
“适当”
说明词性和作用
1.
蓋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蓋: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意思为:大约
2.
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於: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
“到、在”
3.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夫:句首语气词
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
走圹也。
之: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电是“有的(人)
”
6.
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
然:作形容词词尾,意思是“·
·
·的样子”
第二章
古今义项的微殊
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
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
1
、广度宽窄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例: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丈人——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现
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了。
“父母闻之,
清宫除道。
”
“清宫”
即打扫房屋
。
“宫”
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
后来<
/p>
“宫”
专指宫殿,词义缩小。
“
菜
p>
”
——古代专指蔬菜
现代不仅指蔬菜,也包括鱼肉等食品,词义范围变宽
“醒”
—
—古代指醉酒后再恢复神智及睡后醒过来,
现代表示恢复神智的意思都可以称
为醒,词义范转变宽
2
、程度深浅的差异
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例
“怨”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如:
“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
”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
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
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用副词“甚”来修饰“怨”
,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古义轻,今义重。
“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
“子为父死亡所恨。
”
“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
p>
今天“恨”的词义比古代重多了,意思是痛恨、怨恨,
。
“感激”古代词义程度深,现代词义轻很多
3
、色彩褒贬的差异
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感情色彩的变化
“吹嘘
”现在指说大话,并且含贬义。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说
“走狗”
、
“帮凶”
,在古代指得力助
手,
。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下流多谤议。
”
< br>“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今天
指品德恶劣,明显贬义。
“谤”
古义指公开议论他人的过失,中性词,现代为贬义词,恶意中伤
“贿”古义为赠送礼物,中性词,现代贬义词。
“党”古义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是中性的。
“长安中谣言曰:
‘见乞儿,与美酒,以
免破屋之咎。
’
”现在“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p>
也有的词现代转变为褒义,而古代含贬
义。如现代“锻炼”一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含
有褒义。在古代“锻炼”指玩弄法律陷
害别人。
4
、词义特点的差异(词义转移)
<
/p>
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例两事物之间相似或接近,词义由指甲变为指乙,词义转移。<
/p>
“夸父与
日逐走。
”
“走”本来指跑,后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
“大
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
“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
的人,再由兵义引申
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
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徵求意见
“造”古代汉语中指“到、来到”
,该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用为“制造”
“诛”古代汉语中指“责备”
p>
,现代汉语中指诛杀、杀戮,词义加重
多义词
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
、
相似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
、
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通过
类比造成引申。例:
<
/p>
“斗”本义为“酌酒的器皿”
,引申义为“斗星”
,二者在形体上相似
<
/p>
“关”本义是门闩,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因此引申“关卡”功能同门闩一样
“习”本义是“鸟屡
次拍着翅膀飞”
,引申为“复习”
,学知识与此相似需要反复进
行。
<
/p>
“道”本义是“道路”
,引申为“道理,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规律与道路有
相似之处
2
、
因果关系
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例:
“
虚”的本义为“大丘”
,物体大了容易空旷,所以推导出引申义“空虚”
信”本义是“言语真实”
。言语真实了别人就容易相信,因此引申为“相信”
3
、
动静关系
动指动作行为,
< br>静指名称性状。
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
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例:
“节”本义为“竹约”
,竹节约束着每节竹子的长短粗细。所以可引申出“节制,
约束”的意义。
引申出“节制”
“会”本义是会合。多人相会可引申为“盟会”
,
4
、时空关系
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例
“间”本义是“缝隙”
,表示空间的间隔,可引申为“一会儿”
,表示时间间隔
< br>
“急”本义是“急速,急
切”表示时间紧迫,由时间紧迫引申为空间狭小,引申为
“紧”
5
、礼俗关系
由于礼俗的原因造成词义的引申。如:
“昏”本义为“黄昏”
,古代男女结婚是在黄昏时举行,所以引申出“结婚”义
“朝”本义是“早晨”古代臣下拜
见君主,儿子问候父母,都在早晨进行,因此可
引申为“上朝”
多义词举例如下:
1.
绝
<
/p>
1
、绳断:天柱折,地维绝。
(本义)<
/p>
2
、断绝: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而绝秦赵之欢。
3
、穷尽:度汉兵远
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汉使乏绝。
4
、独一无二: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5
、诗歌体裁:夫诗有古近律绝,体莫备于唐代。
6
、渡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
、超过:虽墨孟之徒,不能绝也
2.
引
<
/p>
1
、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本
义)
2
、延长、伸长: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3
、牵挽:善张网者引其网。„„引其网而鱼已囊矣。
4
、导引、率领: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5
、退却: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6
、序言:敢竭鄙诚,恭疏短引。
<
/p>
7
、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 br>
8
、招致:故知持权引谤,招幸者非己。
同义词
发
1
、
把箭射出去(发与射同义)
2
、
出发(发与行同义)
3
、
派遣(发与遣同义)
4
、
徽召(发与徽同义)
5
、
生长(发与生同义)
6
、
颁布(发与颁同义)
同义词解读
问
-
p>
询
-
访
1.
颖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2.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3.
穆公访诸赛叔
问、询、访在询问、征
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访”的适用范围比“问”
“询”要小,
< br>“问”
“询”
的对象通常没有什么限制,
而
“访”
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徵求意见。<
/p>
视
-
望
-
顾
-
睨
-
瞰
-
瞩
“视”
-
“望”
-
“顾”
-
“睨”
-
“瞰”
“
-
瞩”在表示看的意义上同义,但看的方式
各不相同。
“视”强调的是看的动作。
“望”指的是抬头向远处
看。
“顾”指的是转头向后看。
“睨”指
的是斜着看。
“瞰”指的是从高处向下看。
“瞩”指的是注视
。
饥
-
饿
饥、
饿
在表
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
但词义的轻重程序不同。
“饥”<
/p>
是吃不饱,
腹中空。
“饿”是严重的饿,
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p>
恭
-
敬
侧重点不同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恭”侧重外貌;
“敬”侧重内心。
耻
-
辱
p>
“耻”
“辱”
在表示侮辱,
羞耻的意义上同义,
但组合功能不同。
在表示
“侮辱”
义时。
“辱”
意义是双向的,既可以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
,又可以表示自己受辱。同时“辱”还可
以
接收表示被
动的词“见”的修饰。
“耻”的意义是单向的,只能表示使人受辱,而不能表示
自己受
辱。同时不能被
“见”的修饰
比
-
周
p>
“比”
“周”在表示与人结合,联合的意义上同义,但褒贬不同。<
/p>
“周”用为褒义。
“比”用
为贬义。感情
色彩不同
诛
-
杀
-
弑
“诛”
“
杀
”
“
弑”
在表示杀死的意义上同义,<
/p>
但情感色彩不同。
“
诛”
是指依法杀死不义之
人。
是
褒义词。
“杀”是中性词,对象可以是任意人或动物。
“弑”指
的是以下犯下,为贬义词
唯
-
诺
p>
“唯”
“诺”在表示应答之声的意义上同义。但“唯”带有恭敬从命
的感情色彩,常用于答
应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诺”常用于答应
地位,辈分与自己相同更低一些的人。
释词
<
/p>
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名词作状语,
“在墙角”
p>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子:本为儿女,这里名词作意动用法
,
“把·
·
·当作子
< br>女”
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
疑:假借为“擬”
,译“比拟”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诬:
“虚
枉不实、荒唐”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多次、屡次
。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食:动词,使动用法,使·
·
·
·吃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
即:动词,
“走近”
称其雠,不为谄。谄:
“谄媚”本义
景公使晏子为东阿宰,三年,毁闻
于国。
毁:恶名、坏名声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 br>。
怪:意动用法“以为·
·
·<
/p>
·奇怪”
是时也,公繁于刑,有鬻踊者。
踊: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p>
“假脚”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虞:
“料到、想到
”
p>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徽。徽
:
“索取”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敢:谦敬副词,和状语,
“怎敢”
君若以德绥诸候。
绥:
“安抚”
< br>
上赏其姦:
“欺诈,邪恶”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
之而不加沮
。
“努力”
下列句中中的词性和作用
言偃在侧,曰:
“君子何叹?”
p>
何:译“什么”
,疑问代词,作动词“叹”的前置宾语
虽有至道,弗学
p>
,
不知其善也。
虽:连词,译“即使”
p>
时过然后学
,则勤苦而难成。
然:代词,译“这样”
身将隐,焉用文之?
焉:疑问代词,作状语,译“哪里”
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诸:是“之于”的合音,
“之”为
代词,代“宰夫”
“于”为介词
公问之,子家以告。
以:介词,译“把”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助
词,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
不祥也?
曷: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曷”作宾语,
译“为什么
”
《诗
》曰: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其是之谓乎!
”
其:语气词,表示揣度的语气,译
“或许、大概”
说明是双音词组还是复合词,分析形成特点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是指土地和谷神,在这里是双音词组
今观其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其
社稷之臣也。
指国家,这里是复合词
布帛寻常,庸人不释。
指具体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在这里是双音词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是普通、平常的意思,在这里是复合词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响”指回声,
“应”是应和的意思,在这里是一个名词作
状语的状中结构词组。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
指一起学习,在
这里是一个状中结构词
组
第三单元
副词类型
程度副词
:
a)
表示
程
度高的副词
有:
“
最、极、殊、甚、尤
、绝、良
”等。其中,
“最”和现代汉
语相同,其他几个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非常”
“特别”
。
b)
表示
程度加深的副词
有:
“
愈、益、弥、加、滋
”等。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更
加”<
/p>
;其中“加”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副词
c)
表示程度
较轻或渐变的副词
有:
“
略、少、稍
、颇
”等。
“少”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稍”
,但“少”表示的是“”稍微“略微”的含义,
“稍”则
表示“逐渐”的意思;
“颇”在古代汉语中既可表示“稍微”
,
也可以表示程度高,现代汉语中只午间下
后一种用法。
范围副词
a)
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主要有“皆
”
“尽”
“咸”
“悉”
“毕”
“举”
“具”等。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都”
“全”
。
b)
表示限定的范围副词有:主要有
“
唯”
“独”
“直”
< br>“仅”
“特”
“但
”等,相当于
现
代汉语的“只”
。
时间副词
a)
表示动作已经或曾经发生的时间
副词有:
“既”
“已”
“业”
“曾”
“尝”等。相当于
“曾经”
。
b)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副词有:有“方”
“适”
< br>“会”等,相当于现代
“正”
“正在”
< br>。
c)
表示动作即将发生的时间副词有:
“将”
“且”
“行”等,相当“将”
“将要”
。
d)
表示动作终究发生了
的时间副词有:
“终”
“竟”
“卒”等
。相当“最终”
。
e)
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短暂或长久的
时间副词有“俄”
“姑”
“素”
“常”
等。前两个副
时间副词表示时间短暂,后两个时间副词表示时间长久。
< br>
f)
还有一些副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速度和频率有:
“立”
“即”
“
亟”
“数”
“屡”
“复”
等。
其中“立”
“即”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速度快。
“数”
“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
率
高。
“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再”
;
“亟”读
JI
时表示速度快,读
qi
时表示频
率高。
情态副词
a)
表示肯定的有“固”
“必”
“诚”
“乃”
“果
”等。
b)
表示猜度的有“盖”
“殆”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或许”<
/p>
“大概”
。
c)
表示反问的有“岂”
“宁”
“独”
“庸”等。
否定副词
a)
表示一般的否定的否定副词的:
“不”
“弗”
。
“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
容词;既可以否定及物动词,又可以否定不及物
动词。
“弗”在先秦时期,一般只
能否定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
一般不带宾语;现代这后,
“弗”也可以用来否定形
容词
b)
表示禁止和
劝阻的否定副词有:
“
毋”
“
勿”
常用于祈使句中,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别”
或“不要”
。也用于陈述句中,相当于
“不”
。
c)
表示事情还没有发生或实现的否
定副词有:
“未”
。
表示事情还没有发
生或实现,
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
。
“未”有时也表示对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
d)
否定副词时“
非”否定后面的整个谓语,一般可译为“不是”
,但它并不是判断动
词,而只是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
a)
谦敬副词是表示自谦和尊敬的副
词。
一般是从动词和形容词演变而来,
表示客气或
委婉。可分为尊他和自谦两类。
b)
表示尊敬别人的副词还有“敬”
“谨”
“幸”
“惠”
< br>“辱”等。
c)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
“窃”
“伏”
“忝”等。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是指代说话者和听话
者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人或事物的代词。
有
“之”
“其”
“厥”等。
“之”一般只作宾语。
a)
“其”
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
主语。
b)
“厥”的用法大致与“其”相当,但只能作定语。
c)
“之”
“其”不是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它们也可以用于指人说话者或者听话者一
方。
d)
值得注意的是
,先秦汉语中有“他”
,但“他”在上古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示
“其他”
“别的”等义。
e)
有时也会在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
后加“侪、属、曹、辈”等表示复数,意思是“这
些人、我们这些(这帮)人、你们这些
(这帮)人”等。
f)
除此之外,还常用“二三子”
“储君”表示第二人称复数,带有敬意,相当
于“诸
位、各位”
。
指示代词
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此、斯、<
/p>
兹、彼、夫、其”等。
a)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
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
“是”字作宾语,有
时还放在谓语前。
例:
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
近指代词
“之”
,
只能作定语,
可译为“这”或“这样”
< br>。
b)
“彼”
“夫”
“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
。
c)
<
/p>
“焉”
“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
用作补语,相当
于“于
+
是(之)
p>
”
;
“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
(乎)
”的合音。
疑问代词
是指用来指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常见的有“谁、孰、何、曷、奚、胡、恶(乌)<
/p>
、
安、焉”
。
无定代词
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有肯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性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
“有人”
“有的”
。是泛指。
“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表示
“没有„„”
。例: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