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一课的答案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刻骨铭心的一课的答案
【篇一:答案】
p>
六
、
1
、这种声和号声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一<
/p>
课的结束,使韩麦尔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激愤,为其后人物形
象的点晴之笔和中心思想的升华做了最后的烘托和铺垫。
2
、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3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
失去祖
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
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
高大。
课内阅读:
1
.交待了今天上课前教室里的气氛和以往大不相同。为下文
情节的
展开设置了悬念,渲染了氛围。
2
.韩麦尔先生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
边领结,
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为了表达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
.表达了小弗郎土的懊悔和对不能再学法语的伤心之情。
4
.因为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军占领了,他们只被允许学习德
语。第
二问略。
5
.这节课小弗郎土学会了应热爱自己的祖国。他长大了。
能力提高答案:
(
1
)语言
、动作
(
2
)
c
(
3
)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
束,
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
/p>
4
)高潮和结局
(
5
)韩麦尔先生强烈
的爱国心和
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
6
)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
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
有了。这表现了韩麦尔
先生对法国的感情之深,他永远都不会忘记、放弃自己热爱的
p>
《失根的兰花》
1
、士可杀不可辱
。
2
、
B
3
、
不矛盾。作者虽身处异国,渴望见
到故乡的种种,所以
“
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
”
< br>,但真的见到又会
勾起对祖国无限的思念,感情难以承受,所以又说
“
不敢看与故乡相
同的东西
”
,这样的说法表达了
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深爱着的祖国刻骨铭心而又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4
、
“
搬<
/p>
”
指物的移动,这里强调了作者虽身处海外却难以释怀的思乡
p>
爱国之情
5
、
⑴
作者由眼前美国校园里来自中国的
花联想到自己漂
泊海外的境遇,引出下文
⑵
美国校园里的美景无法安慰作者的
思乡
之情,从而突出他炽热的爱国情怀。
6
、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
就枯萎了,意思是离开国
门的人就像没有根的兰花,会倍觉离国思
乡之苦。文章以
“
p>
失根的兰花
”
来代表亡国之痛,
“
失根的兰花
”
比喻
p>
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
7
、
.“
到处可以为家
”
< br>是自己年
轻时在国内的感受,当时未离开祖国;
“
到处不可为家
”
是至美国后
< br>的
感受,离开国土后总时时想起祖国的人和事。
用文中的句子是
“
< br>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
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
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
8
、
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禁不住潸然泪下。
9
、
人生如梦,好梦易醒;
p>
人生如戏,要扮演好你的角色;
人生如棋,
步步都要用心布局;
10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描写的是祖国文化的
过去、现在和未来。
12
前者强调的是自身人格的不可辱没,后者强
调的是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前后对比,抒发了作者炽热的爱
国之情。
伟大的悲剧
(
节选
)
阅读题及答案
1
< br>.运用比喻、拟人
(2
分
)
p>
;描绘出暴风雪造成的险恶环境
(1
分
p>
)
;暗
示了斯科特一行的悲剧结局
(1
分
)
。
2
.
(1)
p>
悲伤地表现了他要与妻子永别时的痛苦
(1
分
)
;坚决地划去
表现了他对处境的清
醒认识
(1
分
)
。
(2
分
)
(2)
跪下来表达了国王对英雄的沉痛悼念和崇高敬意。<
/p>
(2
分
)
3
.
心中
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此时心中浮现的却再也无法拥有的
美好事物
(2
分
)
。如未答到再也无法拥有则
扣
1
分。
4
.事例具体
(1
分
< br>)
;结局应是悲惨的
(1
分
p>
)
;能体现崇高精神
(1
< br>分
)
。
《荒岛余生》
9
< br>、只不过是
……
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
10
、
“
逐
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
”————“
对自己的处境稍稍
有了好感
”11
、我
们也可以
……
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12
、
28
年零
2
个月
17
天
13
、孤独、没在衣穿、面临野兽威胁
14
、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
坏处加以比较
< br>
珍珠鸟
阅读答案:
1.
< br>表现了作者对朋友送来两只珍珠鸟的喜悦之情。刚一开篇作者就
以感叹句说出真好
两个字,体现了心头的喜悦之情已有安奈不住之
势。更加强了感情色彩
< br>.
2.
道出珍珠鸟的一种习
性,与后文珍珠鸟和
“
我
”
的亲近形成对比,
为表现珍珠鸟和
“
我
”
的信赖作铺垫
.
3.
表现了
“<
/p>
我
”
对珍珠鸟的喜爱与尊重,因为我知道
珍珠鸟是种怕人
的鸟所以不去惊扰它们
.
4.(
这道题里的渐渐是不是这个句子里的
“
时间久了,它们胆子渐渐更
大了,有时竟然敢落到
主人的书桌上。
”)
不能去掉,这个
“
渐渐
”
形
象
生动地表现了珍珠鸟和我的亲近是在信赖的基础上一点点发展起
来的,过程描写的惟妙惟
肖,如果去掉则显得生硬,即失去了美感,
有不能很好的描写出当时的情景。
9
.①既不去看它,也不去惊动它。②绝对不
伤害它,倍加关心呵护。
10
.例
如:小鸟可爱调皮。
“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
??
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
飞来飞去
”
、
“
神气十足
”
、
p>
“
跟着逃到
”
等词
语都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
鸟形象。
11
.例如:小鸟睡在我的肩头,它睡得很香甜,就像睡在父
母的肩
头,它已经完全信赖
“
我
”
了。这幅小鸟安睡图,充分表达了文章的
主
旨。
12
.这是议论,通过议论点
明了文章的中心
——“
信赖,往往创造出
美好的境界
”
,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13
.人与动物间的爱互相信赖,互相依靠,毫无戒备。
美在和谐,
爱与和平共处。
1
依旧
索性颤动滚圆
2
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3
第一句
4
在作者看来,小珍珠鸟的各种可爱的行为都是一份回报作者友好
待它的情意。作者十分看重这种人与小鸟之间的情意,他从中得到
的是一种惬意的独特
的享受。因此,他尽量不惊动小鸟,希望小家
伙带给他的亲近多一点,更多一点。
5
我体会到了小珍珠鸟经过多
次的试探,已
经去除了防戒之心,与作者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67
珍珠鸟和我渐渐地亲近起来。
《鹤群翔空》阅读练习题答案
<
/p>
(
1
)
a
崩溃
b
混乱
c
湮没
(
2
)鹤鹰激战:英勇无畏,团结拼搏救助伤鹤:团结协作,患难
与
共
(
3
)①
发出啼鸣,互相报警
②鹰冲进鹤群
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乱
③鹰抓住一只鹤
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急速转身,俯冲下
来追逐下滑的苍鹰
(
4
)突出鹤在阳光映照下动作迅疾,奋力搏击的雄姿。
(
5
)精疲力竭、缓缓下坠,虚弱地扑
打着翅膀,愈来愈向下落去。
(<
/p>
6
)
a
崩溃
p>
b
混乱
c
湮没
(
7
)勇敢无畏,团结拼搏
(
8
)救助
伤鹤的行为表现了鹤扶危济困、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
声音:悲痛的啼鸣,引吭高歌。
行为
:盘旋周围从左右两侧紧紧靠
近
??
奋
力煽动单翅。
(
< br>10
)通过鹤鹰激战的画面表现了鹤群英勇无畏、团结拼搏的精神。
(
11
)
<
/p>
“
拧
”
写出双方
搏斗的激烈和鹤的团结;
“
扑
”
写出鹤群竭尽全
力地搏击,具有誓
死不渝的决心和勇气。
(
12
)鹤群发出嘹亮的
“
哦
——
哦<
/p>
——
哦
”
的啼鸣
声。
(
1
3
)没有破坏鹤的形象: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面临强敌慌乱是
一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受到袭击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
寡,这又是一种本能反
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团队精神。
(
14
)
救死扶伤、救助同伴
(
15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表示推测,是不肯定的
语气,若删去变
成肯定的语气,不准确。
(
16
)来
救的两只大鹤静静地把负伤的伙伴送会高空的队列。
(
17
)表明鹤群互相救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
【篇二: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7
p>
课练习】
[
学习目标
]
古人说
“
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你知道是什么意
思吗?学了课文,你已经找到了答案了吧。哈默以自己的言行维护
了个
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文中对人物外貌、行动和语言的
描写较为突出,找出这些句
子,从中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
尝试运用
]
一、写同音字组成词语。
(
)重(
)现
(
)出准(
)
(
)咙
(
)背
(
)守(
)度
(
)静疲(
)
(
)子下(
)
二、照样子写词语。
1.
水平如镜
骨瘦如柴(含
“
如
”
字的成语)
p>
2.
神采奕奕
疲惫不堪(人物神态的词语)
3.
千呼万唤
狼吞虎咽(含近义词的成语)
三、给下面的字组词,换部首成新字,再组词。
沃(
)
(
)
例(
)
(
)
沃()(
)
瘦(
)
(
)
捶(
)
(
)
僵()(
)
[
巩固运用
]
一、按要求完成句子。
1.
他就是石油大王哈默。(改变词序,使句意不变)
2.
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
。(缩
句)
3.
我家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居民小区里。(修改病句)
4.
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用带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
形容人非常疲乏。
()
2.
令人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
3.
形容饥饿时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
4.
形容营养不良,清瘦到了极点,像柴棒一样。
()
三、读片段,完成练习。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
谢的话
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当镇长
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
1
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
/p>
“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
儿
需要我做吗?
”
杰克逊大叔心想,给逃难的人一顿饭吃,每个善
良
的人都会这么做。于是他回答:
“
不
,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
1.
用
“ ”
画出描写年轻人外貌的词
语。从年轻人外貌的描写中,我知
道了:
2.
用
“
﹋
”
画出年轻人说的话,从年轻人的话中,我看出:
3.
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其它逃难人的作用是
4.
读了片段,你认为杰克逊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
出的?
四、读短文,回答问题。
刻骨铭心的一课
< br>我
16
岁那年的一个早晨,父亲要我替他将车子送到附近
的一个修车
铺检修。我把车子放到修车铺后,就去了附近的一家电影院看电影,
我接连看了四部。出了电影院,我一瞧手表,已经是六点钟了。比
我与父
亲约好的时间整整迟了两个小时!
于是,我按照编好的谎言向父亲作了解释,但父亲识破了我的谎言。
我向他承认了看电影
的事实,并解释了决定撒谎时的想法。父亲认
真地听着,脸上蒙上一层阴霾。
“
我非常生气,但不
是生你的气,而是生我自己的气。我想,我是一
个不称职的父亲,我让你感到对我撒谎比
说实话更有必要。我要步
行回家,好在路上深刻反思自己这些年来教育子女方面的失误。
”
不论我
如何恳求,如何抗议,如何道歉,他都置之不理。他大步不
停地往前走,神情凝重,既像
是沉思,又仿佛是陷入了无限的痛楚
之中。将近
20
英里的路程他就是这样走过。
看着父亲承受着疲惫和痛苦,作为儿子,我却无能为力,这是我生
平有过的最难
受的经历,也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课。从此以后,
我没有对父亲说过一句谎话。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置之不理:
刻骨铭心:
2.
短文写了最让
“
我
”
刻骨铭心的一课,因为
“
我
”
,所
以
“
我
”
向父
亲撒谎,父亲因此
,从此以后,
“<
/p>
我
”
。
3.“
看着父亲承受着疲惫和痛苦,
作为儿子,我却无能为力
??”
此刻,
“
我
”
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写下
来吗?
4.
说谎的经历是
“
我
”
刻
骨铭心的一课,
读后引出你的哪些回忆?写一写吧!
[
拓展运用
]
照样子,写写关于
“
实
”
的词语。
2
规规矩矩不惹事叫(
)实;
质朴厚道不浮夸叫(
)实;
言行思想
都一致叫(
)实;
忠诚可靠尽心力叫(
)实;
为人忠厚心眼好叫
(
)实;
工作学问很实在叫(
)实;
切合实际不虚假叫(
)实;
不符实际有虚假叫(
)实。
3
【篇三:大学语文习题及答案】
<
/p>
ss=txt>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br>
1.“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吾其还也
”
()
c
.《远和近》
d
.《一代人》
10.
被曹禺认为<
/p>
“
最具有雷雨性格
”
的
人物是()。
c
.鲁侍萍
p>
d
.鲁大海
会远
吗?
”
出自(
)。
特点。
2.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
“<
/p>
大海
”
的象征意义。
共
20
分;多答不会多给分):
1
.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
辩
特色。
2
.赏析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的艺
a
.周朴园
b
.周繁漪
三、论
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
中的
“
吾其
还也
”
应解释为:
11.
著名诗句
“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
a
.我们期盼回去啊
a
.《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
.《致大海》
b
.我们已经回去啦
c
.我们还是回去吧
d
.我们还要回来的
2
.
“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
p>
中
“
何兴之暴也
”
应理解为:
()
a
.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
b
.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
.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
d
.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
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
p>
一句中
“
属
”
p>
字通()字。
a
.阻
b
.嘱
c
.祝
d
.助
4.“
会当凌绝顶
”
后面一句是()。
a
.一览群山小
b
< br>.一览名山小
c
.纵览江山小
d
.一览众山小
5.
成语
“
梨花带雨
”
见于谁的作
品?()
a.
孟子
b.
王维
c.
白居易
d.
陶渊明
6.
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
a.
血溅白练
b.
六月飞雪
c.
三年亢旱
d.
诛杀奸人
7.
古典名著
《红楼梦》
的成书年代是:()
a.
唐代
b.
元代
< br>c.
明代
d.
清代
8.
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
价
?
()
a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
.温柔敦厚。
c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d
.思无邪。
9.“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
/p>
这句诗出自:
(
)
a
.《黑夜》
b
.《黑眼睛》
c
.《西风颂》
d
.《我曾经爱过你》
12.
作者鲁迅对阿
q
的批判态度是()。
a
.麻木不仁
b
.哀其不幸
c
.怒其不争
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
有
“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
/p>
美誉的诗人是(
)。
a
.华兹华斯
b
.歌德
c
.普希金
d
.雪莱
14.
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
“
朦胧诗
群
”
的代表?(
)
a
.杨炼
b
.北岛
c
.余光中
d
.舒婷
15.
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a
.《受戒》
b
.《邂逅集》
c
.《羊舍的夜晚》
d
.《大淖记事》
16.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
a
.《如梦令》
b
.《易安居士集》
p>
c
.《漱玉词》
d
.《声声慢集》
< br>17.
诗句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
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出自(
)。
a
.《土地》
b
.《泪水》
c
.《我爱这土地》
d
.《祖国》
18.
以
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
a
.哈姆莱特
b
.威尼斯商人
c
.亨利四世
d
.浮士德
19.
《变形记》的作者是:()
a
.格里高尔
b
.尤奈斯库
c
.卡夫卡
d
.海明威
20.
以下不属于英
国
“
湖畔派
”
之一的诗人是:(
)
a
.华兹华斯
b
.雪莱
c
.柯勒律治
d
.骚塞
二、简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
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
术特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c2.a3.b4.d5.c
6.d7.d8.a
9.d10.b11.c 12.d 13.c 14.c 15.b
16.c 17.c 18.a19.c 20.b
二、简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p>
分)
1.
简析汪曾祺小说《陈小手》的写作特点。
(
1
)短小
,结构精巧:字少,但小说结构完整。散淡的开头,紧凑
的
“<
/p>
煞尾
”
,中间很从容。(
4
分)
< br>(
2
)写人物的手法:多用侧面描写,人物对话不多。(
3
分)
<
/p>
(
3
)语言平实朴素,生活细节的片段给
人以散文的感觉,随意、轻
松。(
3
分
)
2.
简述普希金《致大海》中
“
大海
”
的象
征意义。
普希金的作品大都充满了
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战斗性,充满了作者
抨击暴政、酷爱自由的主题思想。《致大海》正
是作者屡遭流放囚
禁的愤懑不平之作。(
3
分)
“
大海
”
在诗中成为自由的象征。诗人歌咏大海是同他对专制政
治的
愤懑反抗分不开的,也是
19
世纪
20
年代俄国反专制的革命情绪的
集中
体现。(
5
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向往自由,忠于理想的情怀。(
2
分)
(简析题评分说明:学生答案应灵活对待,只要表达出以上答案的
基本意思并能
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即可,不必要求字面上的完全一
致。)
<
/p>
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共
20
分;多答不会多
给分):
1
.分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论辩特色。
《齐桓晋文之事章》一文系统地阐明了行仁政而王天下的学说
,充
分表现出曲折尽情、气盛言宜的特色,洋溢着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 br>(
2
分)
(
1
)论点深刻,论据雄辩。孟子针对现实矛盾,提出了<
/p>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
的总论点,并从王道可为(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王道何为(富民,
教民)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
这些观点正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在孟子的这些论点面前
,齐宣
王暴露出爱牛而罔民的假仁、好战以求
“
大欲
”
的不义。针对统治阶
级
中的
“
民贱
”
思想,它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
孟子用它来剖析事例,批判了齐宣
王
“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
姓<
/p>
”
的错误,论证了
“
推恩
”
的可能性与意义、
“
兴甲兵,危士臣,构
怨于诸侯
”
的祸害,使齐宣王理屈而屡陷困境。同时,孟子又援引多
种比喻婉言晓谕,发
出警告,列举虐政罔民、民不聊生的事实进行
指斥,又使齐宣王难以置辩,不得不听取<
/p>
“
发政施仁
”
的
种种意见。
(
5
分)
< br>
(
2
)论证严密,步步紧逼。孟子图全胜而不求速胜,以纵而后擒、
诱而入套之法,渐次张
开论证的逻辑之网,最终将论敌严严实实地
罩住。对于敌论,在局部,他分割包剿,各个
击破,逐城夺取;在
总体,他边破边立,步步紧逼,穷追不舍。论辩一开始,齐宣王以<
/p>
“
齐桓、晋文之事
”
攻来,孟子敏察其意,虚与委蛇,避开其锋芒而
又亮出自己
“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
的总论点。他
由以羊易牛的故事
推演出齐宣王有
“
不
忍
”
之心,肯定他有行仁政的基础,又以
“
百姓皆
以王为爱
”
讽之,暴露其不肯
“
推恩
”<
/p>
的错误,并引譬取喻,证明
“
王
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接着引征经典,
论证
“
推恩
”
的意义与
“
不推恩
”
< br>的恶果,然后以选言推理逼出齐宣王的
“
大欲
”
,证明这正
是
“
不推恩
”
的原因;并经设喻类比,证明对
p>
“
大欲
”
、
“
尽心力而为之,
必有后灾
< br>”
。这样就从根本上驳倒了齐宣王的霸道思想。紧接着,以
一组假言判断推出
“
发政施仁
”
p>
、天下无敌的光辉前景,引得齐
宣王表示有意图王,随即从分析
“
恒产
”
和
“
恒心
”
的关系入手,总提
“
富民
”
、
“
教
民
”
的必要,进而阐述具体内容。(
5
分)
(<
/p>
3
)本篇章法,通篇一贯,对比鲜明,跌宕起伏。全文紧扣论题,
分别从有基础、有可能、有必要、有办法等四个部分,以层进式步
步深入地论证求霸有害,施仁无敌。这样,不仅各个局部的内容都
密切环绕中心,在文
字上也前后贯通,首尾呼应。例如:
“
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
”──“
是心足以王矣
< br>”──“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
也
< br>”──“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p>
其若是,孰能御
之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善于运用对比,是本篇组
织材料进
行论证的技巧之一。王道与霸道总携全局之比。从开头以羊易牛引
出的
“
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
,到
“
不为
”
与
“
不能
”
、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