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来历

巡山小妖精
916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18: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奶茶培训-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北京学明艺术团)


中国传统节日来历、故事、诗句、风俗活动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 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


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


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


到此而除 ,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


迎新、祛病消灾” 的意思。



风俗活动: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 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 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


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 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


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 万象更新,人们便把


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 民国初年,


改农历为公历


(阳历)


后,


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


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 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 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 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


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


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 ——怕红颜色、怕响声、


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 地敲锣打鼓、放


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来了一看 ,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


炮声,


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


见还是户户门上红,


遍 地咚咚响,


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


“年” 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


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 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


贴春联 、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

< br>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


曈日,总把新 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阴历正月十五日,又称 “上元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来历:

< p>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


每月十五,


人 们迎来一年之中第


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用作祭祀 天帝、祈


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


五称“下元”。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


重视。


到后来,


中元、


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


而上元经久不衰。


“上元”


夜称


“元


夜”、


“元夕”或 “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有张灯、看灯习俗,


民间又称“灯节”。



风俗活动


:吃元宵、踩高跷、挂花灯、猜 灯谜。



诗句:


(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


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 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来历:


我国历史上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 纸糊的


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 /p>


亲自执鞭打三下,


意思是


“大地回春,< /p>


赶紧耕种。



因此,

人们就把立春叫做


“打


春”。


< /p>


风俗活动:


吃春饼、春卷。用布制作小娃娃或公鸡,佩戴在孩童身 上。缝小


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用鞭子打春牛(用泥做)三下,将泥


牛打烂,土而洒在农田。



诗句:


《附三醉



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 芽色色丝


.


;一片软


云细细裹


,


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来历、故事 :


春秋时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


其亡的臣子,


唯独漏掉介子推。


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隐居绵山。< /p>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


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


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 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


以寒食表示悼念。



风俗活动:


不生火、吃寒食、扫墓。



诗句: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 暮汉宫传蜡


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来历:


农历三月初八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


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


祭祀死者的 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


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 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


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 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


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 掉酒食回家。



风俗活动:


烧纸上坟, 踏青,开展体育活动。



诗句:


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七、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端午”本名“端


五”,端 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



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


败 ,


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


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


此后,


人们为了不使鱼 虾吃掉其尸体,


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


入江心 ,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风俗活动:


吃粽子、赛龙舟。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


奶茶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