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别妄想泡我
995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19: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杨绛名言-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个人资料格式)


“登高咏怀”诗歌鉴赏



—《登幽州台歌》


《望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登幽州台歌》和 《望岳》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古代诗


歌五首》中的前两首,与第三首《登飞 来峰》均为登高之作,然情感


表达却又不同。故将三首诗择出成为“登高咏怀”诗一组, 藉由对比


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登高必赋”的文人传统、体会诗作情感。

< p>
三首诗相对而言,


《登飞来峰》语言较简单,情感表达较明确,因而


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方式进行自读比较并撰写小文章;


同时补充< /p>


其它登高之作,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首诗中最难理解与体会者,当属《登幽州台歌》


,四句诗从胸腔中


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


了解 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


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


而来,因此藉由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


读典故等读诗方法。


《望岳》是杜甫早年诗作,其诗歌情感表达与中


晚期之作不同, 故这首诗除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词“景语皆情语”的


表达方式外,


还补充了杜甫早年的另两首诗,


希望孩子能对杜甫早期


诗风有 更具体的认识,同时理解诗人诗作中兴发感动的力量。



二、学情分析:




1



/


10




本次执教班级为初一级< /p>


6


班,


学生语文基础较好,


部分学生对古典


诗词具备一定的鉴赏力,


但大部分学 生古典诗词阅读兴趣不高,


积累


较少。




三、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反复诵读、< /p>


知人论世、


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


情感 。




3.



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五、教学难点:



1.


学生能有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等方式理解诗作情感。


< p>
2.


学生能初步了解陈子昂及杜甫早期诗作的特点。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准备:



学生辅读资料整合;


PPT


课件制作。




2


页< /p>


/



10




八、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古诗。



回顾自己之前读过的古诗,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一首古诗?



依据学生回答明确:读懂一首古诗,包含两重含义,浅一重——明白

诗句意思;深一重——读懂诗作的情感。古人讲“诗言志”——诗是


用来抒发情感的 ,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读诗,就要读懂诗中蕴含


的情感。



那怎样才能读懂一首古诗呢?



预设 :反复诵读


/


了解作者生平


/


想象画面


/


改写……



(二)方法指导,小组合作读《登幽州台歌》





1.


沉潜讽诵品诗味:


< p>
我们请了高人来教大家读诗,


一起看看,


这些读诗 的方法和我们同学


一样吗?




1


)高手读诗第一招:



沉潜讽诵——“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 p>


——朱熹




3



/



10




< p>
2


)小组合作一:读诗至少两次,尝试读出诗歌的情感。

< br>


请生读。



全班齐读。



2.



知人论世话子昂:




1


)高手读诗第二招: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2


)结合辅读资料的陈子昂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谈谈自己对诗歌的


理解。



3.



抽丝剥茧析情感:




小组合作二:



探讨:你觉得诗作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样读到这种情感


的?



依据学生回答总结:



< p>
1


)藉由诗歌中的重点词句——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

< br>/


注释:



1.



怆然——悲伤的样子。


“怆然”原因在于哪里?



涕——眼泪,悲伤至极。




4



/


< p>
10




叶嘉莹先生说:


“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


生命去写诗 。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


的软弱与失意。




2.


“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前代的明君贤主未及见,后世的


明君贤主无缘见,


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


我嗟咏慨叹的是过去和未


来,却唯独 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


出来了。



3.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 大,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


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 我”



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一的自然,


形成反差。


天地悠悠而生命


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


感,开启了唐诗的一个新时代。它的格局很大, 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


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这就是初唐诗歌


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






2


)典故 ——“语码”


(解读古典诗歌的语言密码)作用


< p>


5



/



10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