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高》杜甫-的教案
紫薯粥的做法-
杜甫《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1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
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
歌。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
那是一
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
可是有这样一位老
人,衣衫褴褛
,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
州,面对处于
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
感千愁涌上心
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
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
首先就是要进行朗
读。
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p>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
一是读准字音,二是
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
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
读一分钟)
p>
1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
他的朗读作一点评。
(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
、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
3
、“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
请大家
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
(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
、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
除了这些还有吗?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 br>杜甫身逢战乱,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 br>58
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3
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
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
4
年
,
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
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他的郁闷
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
也
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
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
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
、
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
:写出了疾病缠身,
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
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
疾病,“右臂偏枯耳半
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
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3
、诗歌中的悲是由什么引发的?
明确: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它们的特
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4
、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
,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
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
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
头。
< br>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
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④清渚和白
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
自然内心也
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
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
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
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
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四、内容总结
整首诗以“悲”字为
核心,
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
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
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五、方法总结
1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意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2
、
知人论世法:
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六、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2009
年广东卷)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p>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br>⑵从“万里”、
“时时”、
“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
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作用。
明确:(
1
)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
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
2
)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寓含了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②“时
时”一词,运用叠词,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思是常常,
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
归的期盼。
③“夜久”一词,
强调
时间之长,
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
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七:布置作业
背诵《登高》,完成《登高》练习。
课后反思:本课从作者的情感入手
分析,再分析意象。
打破了传统的由景到情的上法,
我
认为是一个创新。不足之处,
上课不够放得开,一开始有点紧张。最后的
高考题由于时间
关系分析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