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学《过新年》

萌到你眼炸
890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19: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西双版纳旅游-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特务小强)


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新年好》

















《过新年》歌曲教学






























教学内容:



歌曲《过新年》



教材分析:



《过新年》是人音版小学 二年级上册第八课“新年好”中的一首


欢快、热烈的儿童歌曲。四二拍,五声

< p>
C


宫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


采用了汉族民间音调 和秧歌舞的节奏特点,曲调欢快、活泼,尤其是


歌曲中模拟锣鼓音响的衬词“咚咚锵”的 反复出现,为歌曲增添了热


烈欢快的节日气氛,


生动形象地描绘 了孩子们喜气洋洋过新年的欢乐


情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 泼好动、善于模仿;对过新年的民风民


俗有些了解;对音乐知识也有一点积累;对表演具 有强烈的欲望,但


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故在教学方法上适合采 用动静结合、


讲练结合、


说唱结合、


听 赏结合等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授课内容,


这样才能通


过有组织 的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设计理念: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2.


从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去设计问题;



3.



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新知;



4.


活动设计面向全体学生


,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5.


通过演唱、律动、锣鼓伴奏


,


表现“过新年” 的喜庆场面;



6.


以传统节日为契 机,


将古诗词引入课堂,


弘扬民族精神文化。

< br>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唱、学唱、模唱、熟唱等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用饱满


热情的声音去 演唱歌曲。



2.


通过肢体语言模拟 敲锣打鼓,


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


“闹

新春”的喜庆场景。



3.


通过 说民俗、吟古诗、扭秧歌、看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表演唱中体会“衬词”的作用。



2.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


第三乐句“鞭炮



声声




锣鼓




< /p>



”节奏变为八分音符一


字一音,学生容 易出错。采用说对联和按节奏读歌词的形式来解决。



2. < /p>


用锣鼓在衬词处为歌曲伴奏时,


第六乐句


“咚锵”


节奏较快,


给学生伴奏会带来困难。采用多听、多练、 多模唱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锣、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3


分钟)



1.


课前准备:播放《新年好》


,学生走进教室。



师生拍出四三拍强弱规律。



2.


师生问好!师生交流过新年都有哪些习俗?(放鞭炮、挂灯


笼、 剪窗花、扭秧歌、贴对联……)



设计意图:

< br>用学生熟悉的旋律复习三拍子的韵律;


用孩子感兴趣


的话 题,自然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1.

< br>学唱歌曲:



12


分钟)






听歌曲情绪:第一遍静听,第二遍教师表演唱(跳秧歌舞)





听节拍规律:第一遍打出强弱规律,第二遍拍出不同形式





听歌词内容:歌中唱到了什么内容?哪句歌词重复最多?





讲解衬词:



歌曲中“咚咚锵”模拟的 是锣鼓声,在这里称作“衬词”


。衬


词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


同时对渲染情绪,



托气氛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咚咚锵”的运用使歌曲的气氛


更加欢快热烈。举例“阿里里”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


西双版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