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古诗词鉴赏

玛丽莲梦兔
682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20:0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老舍作品-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我爱烦恼)


专题三:诗词鉴赏(适配七年级)





分析意境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


(


即意象


)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 情、意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br>


1.


题型



⑴描绘画面型



A


:具体描绘:一般有字数要求或有“加以描绘”


“具体描 绘”等关键词。



B


:概括介绍:没有 字数限制,不加具体要求。



⑵分析意境型:



A

< br>:直接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


B


:变式型(常见型)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2.


答题要求:




1


)描绘画面型:


A:


具体描绘: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


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有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三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优美流畅。



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结合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 诗的前两句呈现的景象: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就像碧玉装扮而成,

< p>
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B:


概括介绍。一般用一两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即可,例如


孤寂冷清(


李清照《声声慢》



、恬静优美(


王维《鸟鸣


涧》



、雄浑壮阔(


唐代边塞诗,宋代的豪放词

< p>


、萧瑟凄凉(


马致远《天净沙

< br>


秋思



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


物的特点和情调。



例: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 br>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中



枯藤


”“


老树


”“


昏鸦


”“


夕阳



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 象


?



诗人借景抒情,描绘了一幅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


分析意境型: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


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可分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 p>
(


步一


)


的画面,营造了 一种


(


步二


)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


步三




)


的情感


(


心情,心境


)




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前两句描绘的意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


辽远阔大、雄奇险峻


的画面


(


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


) (


步一


)


,营造了一

< br>种雄阔、苍凉的氛围


(


步二


)< /p>


,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


步三


)






二、分析技巧型



1.


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 br>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


或艺术手法


)



(


或诗人是如 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


有何效果


?) < /p>


2.


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 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


达技巧分


< p>


1


)表达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东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


春烟”


“< /p>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托物言志,


如王冕的


《墨梅》




(


墨梅


)


来表达自己


(


鄙视流俗、


贞洁自守的思想感情

< p>
.)


于谦的


《石


灰吟》< /p>



(


石灰


)


来表达自己


(


不同流合污

< br>,


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





托物寓理,如朱熹《观 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 br>源头活水来”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




⑵表现手法:


(映衬烘托、联想想象、白描 、用典、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动写静)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


正衬如“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朱门酒


肉臭,路有冻死骨”


;

< p>
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以乐景 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


黄鹂空好音”等。以动写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 br>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对比烘 托,如“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⑶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



、双关、互文、用典等)





比兴,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p>
②比喻,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③拟人如“浮云在空碧


,


来往议阴晴”


,万里送行舟”





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⑤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






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单句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对句互文)




3.


答题要求:


⑴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明确


);< /p>


⑵结合诗句解释手法


(


具体


);



⑶分析表达效果


(


具体


)




4.


例:







(宋)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 /p>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


不断如春水”





的艺术手法。



答:这句诗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


(


步骤


1)


把抽象的感情


(


无穷无尽的离愁


)


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


迢迢不断的春



)



(


步骤


2)


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 、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


步骤


3)< /p>




三、分析语言型



1.


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


⑵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2.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 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


答题要求:


⑴点明语言特色


(


明确,简练


);


⑵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


具体

< p>
);




⑶分析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


具体


)




4.


答题步骤:


(1)


用一、


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br>(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


答题套路


(


三步走


)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 )


,如


( )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 )


的情感。



6.


例:




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 p>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



(


步骤


1);


如“堂上燕”

< br>“水中鸥”


,意象浅近


;


“老妻 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


钓钩”


,口语化,自然质朴

< p>
(


步骤


2)


。作者饱经离 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


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 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


(


步骤


3)< /p>






四、炼字型



1.


题型:



⑴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


为什么


?


⑵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


或: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

< p>
为什么


?)


2.


解答分 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

< br>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


答题要求:


⑴解释该字含义


(


准确,结合诗句


);



⑵结合诗句描述景象


(


具体,展开联想


);






⑶分析 表达效果


(


具体


)



4.


答题步骤:


⑴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⑵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⑶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



5.


答题套路


(


三步走


)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


的情感。



6.

例: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


“没”两字的表达 效果



答:


“隐”字在诗中是“隐没< /p>


(



)


”之意< /p>


(


步骤


1)


,写 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


步骤


2);


“没”字在诗


中是“淹没


(



)


”之意


(


步骤


1)


,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


步骤


2)


, 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


的心绪


(


步骤


3)




五、一词领全诗型



1.


题型: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2 .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


往往 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


全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的思 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br>


3.


答题要求:⑴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


(


内容方面


);







⑵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


形式方面


)




4.< /p>


答题步骤:



1


)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从该 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


例: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

,


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


,


蘋风 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


,


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


,


唤醒三日酲。

< p>



:


①蘋:一种水草。 ②酲:


Ch


é


ng,

< br>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



(xi


á


)


:戏耍,玩弄




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

答:


“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 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


法轻快,


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


步骤


1);


在结构上 ,


“议”


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


颔联写


“阴”


,


颈联写


“晴”


(


步骤


2)


六、分析主旨型



1.


题型:



⑴关于这首诗


(



)

< br>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简要说明理由。



⑵这首诗


(



)

< p>
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


(



)


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


解答提示:诗言志,即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词句子


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社会 意义相联系。古诗词中常抒写的情感类型有:


忧国伤


时、建功报 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及生活杂感等。



3.


答题要点


(


步骤


)

< p>



⑴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








⑵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4.



:


三江 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 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


(2)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1)


交情


(


交情得 似山溪渡


)



(2)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


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


,赋予“山溪渡 ”


“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 考验的主旨。





七、名句赏析型



1.


题型:



⑴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p>
?


⑵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2.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

< p>
;


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


情 和思想观点。



3.


答题要点


(


步骤


)


< p>



1



明语表义,


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










2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


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4.

例:


听蜀僧濬弹琴



(


李白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1.


绿绮:古代名琴。

2.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3.

< br>霜钟:


《山海经


.


中山经》载, 丰山有九钟,霜


降而鸣。



谈谈对李白 《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


步骤


1)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


步骤


2)


巩固练习



(一)


观沧海



(三国)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 统领全篇。



B


.“水何澹澹”描写了 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


.“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


惊涛拍岸的声音。



D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 p>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


联系。< /p>



2



“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3



全诗以



字统领景物描写,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


老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