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古诗赏析
英文电影推荐-
预览:
静夜思
唐
·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低
头
思
故
乡。【注释】
(
1
)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
(
2
)疑:好像。
(
3
)举头:抬头。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
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
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
低头沉思,想起
远方的家乡。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
句,是写诗人在作客
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诗的后两句,则是通
过动作神态
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注释】
1
.春晓:春天的早晨。
2
.闻:听。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
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
/p>
【鉴赏】《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诗歌
从
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
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
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
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
思非
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从那
“
夜来
风雨声
”
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村
居
清
·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
⑪
村居:住在农村。
⑫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
,
微微摆动,
像是在抚摸堤岸。
⑬
醉:
迷醉
,
陶醉。
⑭
散学:
放学。
⑮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译文】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
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
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
回来得很早,
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
了风筝。
【鉴赏】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
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前两句描写江南二月
里的自然风光,用一个
“
拂
”
字,一个
“
醉
”
字,
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句叙写了儿童
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
景,刻画出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也
映衬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全诗
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所见
清
·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⑪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⑫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⑬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⑭
欲:想要。
⑮
捕:捉。
⑯
鸣:叫。
㈦
“
所见
”<
/p>
,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
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
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
下。
【鉴赏】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
的派头,
何等散漫、放肆;后写
小牧
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
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
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
,小牧童怎样捕蝉,
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小池
宋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
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
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
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
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
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
落在它的上头。
<
/p>
【鉴赏】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
的
荷叶、一只小小的
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
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
密和谐的关
系,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
·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
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
荷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
的花枝
还傲寒斗霜。一年
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
/p>
【鉴赏】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
了
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
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
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
富有生气。诗人在
< br>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
擎雨盖
”
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
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山行
唐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
.山行:在山中行
2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
.径:
小<
/p>
4
.白云生处:白云升
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
.斜:此
字读
xiá
,
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译
文】深秋时节,沿着山上盘曲的小路行走,白云升腾的地方
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这傍晚枫林的美景,被
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鉴赏】通过诗人的感情倾
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
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回乡偶书
唐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①少小:年轻少时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
口音。
④鬓毛:额
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无:没有
⑤衰(
< br>c
uī
):疏落,衰败。
【译文】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
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
斑白。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
问问:这客人是
从哪里来呀?
p>
【鉴赏】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
抒写
久客伤老之情。
赠汪伦
唐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①踏歌:
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②不及:
比不上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
声。
p>
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深不过
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鉴赏】一首赠别诗。诗中首先描绘
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
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
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
两句诗人
信手拈来,先用
“
深千尺
”
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
“
不及
”
两个字笔锋一转,
用比较的手法,
< br>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
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
/p>
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二年级下册
草
唐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注释】①离离:青草繁茂的样子。②
一岁:一年
【译文】平原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来。
【鉴赏】《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
草顽强的生命力
。
宿新市徐公店
宋
·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1
.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
的
酒店名。
2
.篱落:篱笆。
3
.径:小道。
4
.阴:树阴。
5
.急走:快速奔跑。
6
.公:古
代对男子的尊称。
7
.黄蝶:黄银色的美丽的蝴蝶。
<
/p>
【译文】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
落
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
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
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
金黄色的菜花丛
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鉴赏】宿新市
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
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它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可爱的儿童
,<
/p>
作者运用白描
的手法,把景物与
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
者的喜
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
望庐山瀑布
唐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①香炉:指香炉峰。②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
紫色的烟云。③遥看:<
/p>
从远处看。④挂:悬挂。⑤前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⑥直
:
笔直。⑦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
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⑧疑:怀疑。
⑨银河:
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⑩九天: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
此句极言
瀑布落差之大。
< br>【译文】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
白练似的瀑布从青
翠的山
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
飞快地直
往下泻,真让人
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鉴赏】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
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
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绝句
唐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①西岭:西岭雪山。②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
的积雪。③泊:停泊。<
/p>
④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④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
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
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
东吴的客船。
【鉴赏】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
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
画。
“
黄、
翠、
白、
青
”
描绘出明丽的色彩,
“
千秋雪
”
表现出时间的永恒,
而
“
万里船
”
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
这首小诗对仗工整,
朴实自然,
一句一景,动静结
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
的自然景观。同时,
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三年级上册
夜书所见
宋
·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注释】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
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
/p>
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鉴赏】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先是
写客游
在外,因秋风落叶,
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不禁回忆起自
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
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
zhū
yú
)少一人。
【注释】
(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
器重这
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
插
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忆:想念。山东:
指华山以东(今山
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
)异乡:他乡。(
3
)倍:加
< br>倍,更加。
(
4
)遥知:远远的想到。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
邪的习俗。(
5
)茱萸:又名越
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p>
【译文】
:
“
我<
/p>
”
一个人客居异乡,
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
加倍思念家
乡亲人。这时候,
“
我
p>
”
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弟兄
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
是少了一个人。
【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
人的思乡之情在前两
句中
得到了直接抒发,要特别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
“
独
”
字和两个
“
异
”
的表达效果。
望天门山
唐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
1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
江北的叫西
梁山,在江南
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
“
天门
”
。(
2
)中
断:指东西两
< br>
山之间被水隔开。
(
3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
国
,所以叫楚
江。(
4
)开:开掘;开通。(
5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
转
向北流。(
6
)
回:
转变方向,
改变方向。
p>
(
7
)
两岸青山:
指博望山和梁山。
(
8
)
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
旋澎湃。两
岸的青山相对
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鉴赏】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寓含了诗人
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朝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①潋滟
(lià
n
yà
n)
——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方好
——
正显得美。
③空蒙
——
细雨
迷茫,若隐若现的样子。④西子
——
西施,春秋
时代越国有名的
美女,
原名施夷光,
居
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
王昭君、
貂蝉、
杨玉环)
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
西施。
⑤亦
奇:也显得奇妙。
【译文】那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
加奇特。如果
把西湖
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
是一样光
彩照人。
【鉴赏】是一首赞
美西湖美景的诗。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
天的湖光山色:
“
晴方好
”
“
雨亦奇
”
,
是
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后两句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
喻,写出了
西
湖的神韵。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
)咏:歌颂、赞美
p>
⑫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
比喻春天的
嫩绿的柳叶颜
色如碧绿色的玉。(
3
)妆成:装饰,打扮。(
4
)一树:满
树。
(
5
)一,满,全
(
6
)万:很多。(
7
)绦
(tāo)
:
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
丝丝像丝带般的
柳条。
(
8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9
)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10
)似:好像,如同,似乎。
【译文】高高的柳
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
扮的一样。从树上垂下来
< br>
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
出来的
?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
【鉴赏】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
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
后
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
,引
向对春天的赞美。
春日
宋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春日
:
在春天里
(2)
胜日
:
p>
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
寻芳
p>
:
游览、赏玩美好
的风景。
(4)
泗水
:
水名
(5)
滨
”:
水边。
(6)
光景:风光景色。(7)
p>
一时: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一下子(8)等闲:平常、随便。
(9)识得:认识到。(10)东风面:春风的面貌(11)万紫千
红:形容百花争奇斗
艳的景色。(12)总是:都是。
【译文】在风和日丽的一天
,诗人到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那里
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
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
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鉴赏】是一首
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
出了
“
东风
”
是万紫千红
<
/p>
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
性
上受到启发。
同时,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来描绘春天的景色,
“
无
边光景一
时新
”
是虚写,
“
万紫千红总是春
”
是实写。
乞巧
唐
·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⑪
乞巧:
古代节日,
在农历七月初七日,
又名七夕。
⑫
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⑬
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农
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
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鉴赏】表现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嫦娥
唐
·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
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
2.
云母屏风:嵌着云母
石的屏风。此言嫦
p>
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
长河句:银
河逐渐向西
倾
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
碧海:《十洲
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
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阔狭浩汗,与东
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
已下沉。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鉴赏】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
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
中的感受。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2)题:写
上。(3)西林:西林寺
,
在庐山。
(4)
< br>横看:正面看。
(5)侧:侧看,从侧面看。
(6)
p>
岭:山岭。
(7)峰:山峰。(8)缘:因为。(9)此山:庐山。
p>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
线的
转移,从高处、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