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

绝世美人儿
591次浏览
2021年02月17日 20: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初中美女-

2021年2月17日发(作者:霸王别姬剧情)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



一、


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 大亮点。



原因有二:


一是和高考相衔 接,


高考中每年都考。


二是体现


“新课 标”


精神。


《语


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


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p>

















< br>考















1











< br>丰













2













3

< br>、











4















< br>思






5














6







< br>理

























< br>名

























< br>生

















1









< br>典














2












< br>或





















3





< br>语



















4







< br>诗

























< br>采












(



)












< br>解

























< br>容

















(



)







< br>一

























< br>

























< br>诗

























< br>可















怀











< br>别

























< br>,

























< br>体

























< br>一

























< br>树

























< br>读









(



)


、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 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


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


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 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


赏时得心应手。



(



)


、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


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



)


、掌握 必要的鉴赏术语: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 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


婉丽等。

< p>


1


、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


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



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


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 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 苍劲、舒缓、雄健、


深厚



恰当运用鉴 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


必须在提高兴趣的基 础上反复涵咏、


咀嚼


体味、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主题;必 须弄清与诗词有关的一些术语,必须


反复历练,准确简洁地答题,规范答题语言,就会有 较大的收获。



(一)、套公式


10< /p>


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



总答题模式为:“该


句运用


~~~


的手 法(修辞),将


~~~~~



~~~~ ~


(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


描绘了一副


~~~~~~~


的形象或画面


(效果)



表达了诗人


~~~~~~~


的情感


(情感)




具体说来:


1


修辞:比如修辞就有< /p>


8


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


复:设问:反问



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 不到就说“融情于


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



2


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


~


3


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 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



4


效果 :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


~~~~~


氛围等< /p>



5


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与题材归类




a


怀古诗



。 此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


会现实。如杜牧的《赤 壁》



b


送别诗。



这类诗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此一吐胸中激愤或表明心态,


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 ,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c

< p>
行旅诗此类诗多抒发久宦在外或长期漂泊或久戍边关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



d


闺怨诗。



这类诗重在抒发女子对在外丈夫的思念。如《望江南》。


< /p>


e


战争诗(边塞诗)


。这类诗表达的是建 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


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生活的艰辛和征战 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


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渔家傲》


。< /p>



f


写景咏物诗。这类诗或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或钟情山水,厌弃官场;或描


绘山川,热爱河山。




感悟诗歌要求掌握常用的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名


词术语。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虚 实结合,以声衬静,化静为


动,直抒胸臆等。



(三)


、品诗。品关键词句,可以从画面、形象、思想感情、哲理和语言表达、


锤炼词句、修辞等方面进行品析。



( 四)


、平时学生要多读多理解性地背诵,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既提高了对诗歌

< p>
的理解运用,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二、诗词中常见思想情感的技巧点拨



概括全诗或诗句内容,对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志向、观点、哲理等主旨进


行揭示。



解答这类题目时,分清体裁、题材和表达方式后,就可以按照相对固 定的


语言格式概括其内容。如:①叙事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叙述了„„,塑造


了„„,反映了„„的社会现实。②抒情言志诗的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

叙述描写,抒发了„„的情感。③哲理诗的内容主旨:这首诗通过对„„的叙


述描写 ,揭示了„„的哲理。不仅概括的形式相对固定,而且不同题材的诗歌


表达的情感、主旨 也相对固定,只是叙写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三、诗词曲常见意象



花、鸟、虫、鱼 、山、川、草、木等无不可以写入诗歌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



①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②松——坚贞高洁



③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④莲——表达爱情或高洁志趣。



⑤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⑥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⑦鹧鸪鸟——离愁别绪。



⑧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⑨柳——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⑩明月——寄托相思。



古诗词曲中的 常用意象还很多,要在阅读鉴赏中逐渐积累这些表意抒情的符号



技巧点拨



,解答信息提取题目,遵循以下四步:



1.


读懂提干,明确要求。



2.


读懂文本,包括题目、诗前小序、相关注解



3.


准确筛选



4.


准确表述


{


要顾及诗歌的体裁、 题材、情感和主旨


}


四、诗词鉴赏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 /p>


明确作者和背景资料。


这样可以确保鉴赏不盲目,


但中考阅读的诗歌大


多与作者背景没有密切的关系,除非有相应的注解,否则, 可以忽略



第二步:读懂全诗,整体感知,明确题材、体裁、写 作目的,得到粗略的印象,


这一步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要明确体裁,可以关注标题,如 题目中有赠、


送、别等字眼,一般为送别诗;如题目中有登、题、咏等字眼,也可能是山


水诗或怀古诗,


如次等等,


当然判定的 最终依据是诗的内容。


然后感知诗歌


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明确意向、


意境的内容和特征,


明确诗人要表 达的是什


么情感、志向或诗句中的关键字眼,要善于发现诗眼



第三步:分析诗歌是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其关键是


理清内容与情感哲理的关系,


分清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

< p>
看意向有无明


显的对比,有无古今、动静或虚实的变化等等。



第四步:


赏析语言,


反观 全诗。


看那些词语使用比较精妙传神,


一般要多注动词、


形容词,


注意描绘色彩或情感的词语,


看看有 无叠词或连绵词,


进而品析诗


句中的修辞格,

< br>可以尝试从表意、


结构和音韵三个方面分析某些词语或修辞


格的表达效果




















201 5


·江苏宿迁市)


六、诗歌鉴赏〔


5< /p>


分)



19


.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5


分)










寒夜客 来茶当酒,竹炉



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


有梅花便不同。



[


注释


]


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 br>(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 二句的情景。



2


分)






2


)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 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分)





19




1< /p>


)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



1


分)火炉


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 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1


分)




2



“梅


花”有高洁的志趣,


1


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


暗 赞来客,



1


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 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


洁的志趣。


< p>
1


分)



解析(


1


)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


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


)此题考


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 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的客观物象 。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


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 进行分析。





2015


·江苏常州市)


(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5


——


6


题。


(3



)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



“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 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1



)


答:



6


.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



)


答:



5



“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 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


1


分)


;解 析:


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


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


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


思和表达效果。



6


.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



1



)


对国家 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


(1



)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


及写作背景。



一、



2015


·贵州毕节】







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p>


全诗意脉贯通,


情景兼具,


内容丰富,< /p>


感情强烈,


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 /p>


B.


在颔联中,


诗人移情于物,


通过花、


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


情 感。



C.


诗人得不到家信,


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


火。



D.


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 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


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并指出诗句所


蕴含的情感。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第⑪题是对诗词内容的理

< br>解,诗中的“烽火”原指古代战争中的信号源,后引指战争;


“三月”极言时间< /p>


之久;


“抵万金”突出家书的珍贵难得。此联反应的是战争给人们 带来的灾难,


导致音信隔绝。故


C


项不 正确。第⑫题是开放性题目,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诗


句表达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 绘出来,再根据此情此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合情合理即可。



【答案】⑪


C


。⑫示例:我渐渐年华已 老,还为国忧心忡忡,不但已是满头


白发,连这白头也越抓越少了。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 ,连束发都困难了。眼望京


城的颓败景象,


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小 ,


郁结在心中的苦痛无法排解,


只好用手搔

头,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



20 15


·贵州遵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


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 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


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p>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 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 上空


留马行处。



1.


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p>
2.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 b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


二、


1.


【解析】本题考 查的是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题目要求描述“瀚海阑


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诗 句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要扣住诗句中的


意象“瀚海”


“冰”


“愁云”进行描述,并加以适当的描写。


【答案】山谷的阴面纵横散步着百丈坚冰,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2.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抒情的方式以及 作品表现作者情感的能力。



歌抒情的方式一般有直抒胸臆与借 景抒情两种。这两句诗中“山回路转”


“雪”


属于景物描写,< /p>


友人已远去,


诗人还在驻足远望,


这个举 动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


以及因友人归京产生的惆怅之情,所以诗歌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抒情 方式。



【答案】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 限惆怅之情。




三、



2015


·贵州铜仁】



阅读范仲淹的《秋思》


,按要求答题。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 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


这首词的题目是


__ __________


。词中围绕一个“


______


”字,描绘了塞下独特


的景象。



2.


这首词意境深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对“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 白发


征夫泪。


”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三、


1.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 文学常识和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就本首词


来说,


“渔家傲”是 词牌名,


“秋思”是题目。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一个“异”


字 统领,接下来从“衡阳雁去”


“四面边声”


“落日孤城”三个方 面写塞外景色与


别处不同,以此来突出“异”




【答案】秋思





2.


【解 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能力。本题没有明确的鉴赏要求,只


提示自选一个角度, 所以,鉴赏时我们可从修辞运用、写作技巧、词语运用、抒


发情感以及互文见义等方面任 选一处,


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只要言之


成理即可。



【答案】







2015


·江苏扬州市)


(一)阅读诗歌, 完成第


9


题。



6


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


⑪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之情。



2


分)




⑫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4


分)









9.


⑪示例:


(久别重逢的)惊喜。< /p>



⑫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


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⑪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


“十年曾一别”极言


分别时间之久;


“征路此相逢”是说就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 重逢时


的愉悦心情。


第⑫题是赏析诗句,


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


解答这题,


要注意

< br>“景”


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 感。





2 015


·江苏徐州市)


(二)古诗词赏析。


3


分)



9


.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p>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


《天净沙·


秋思》


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 乡之情,


被称为


“秋


思之祖”




B.


“小桥流水人 家”


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


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

< p>
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


将无限愁思自< /p>


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D.


“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

< p>
抒胸臆。



9.


【答案】


B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


解答这题,


要在熟悉诗词内容的基础上,


联系环境描写的作用分


析,



B


项的


“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 是环境描写,


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


更增添了凄凉与愁 苦之情。故该项的陈述错误。




< /p>



2015


·广州市)

< br>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


分)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谦怀子由。


< 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


2


分)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词人的 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词词句的赏析。



1


)表面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


的人合和月圆。


实际是词人当时对国家和个人命 运的忧落和对团圆


的向往。回答第(


2


)题时,可先描述题所选诗句的意境,并分析诗句所运用的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然后分 析诗句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 br>(


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 ,


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


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2015


·云南昆明市)

< p>
(一)诗歌赏析。


(第


7


题,


2


分)




品读下面的散曲,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 br>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 br>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7.


曲中“踌躇” 一词用的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2


分 )





【答案】诗人在经过潼关的时候


,


看到 阿房宫变成一片废墟


,


不禁大发感慨


,


联想


到国家


,


不禁悲从中来


,


回首长安


,

< p>
心情止不住的忧伤。


“踌躇”


一词抒发了作者对< /p>


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作者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 br>


【解析】


这首散曲的主旨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


无论怎样改朝换代,


人民群众


依旧过着痛苦 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踌躇”一词抒发了作者


对物是人非的感叹,表达了心中情绪激动,怀古伤今,自己心中暗叹。





2015


·浙江台州市)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10

< br>~


17


题。


< br>(一)



5


分)





浣溪沙








[



]






[



]







青山不识我姓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我亦不识青山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飞来白鸟似相识,



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对我对山三两声。




10.


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





,这从“





”一词可以看出。

< p>


2


分)



10.


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考点:此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 br>思路点拨:


题目限定了答题的范围“


《山行》中”


,研读诗句“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抓住关键词“不识”


,再结合题干中“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

故地重游



不难用四字短语概括出


《山行》


中的主人公


“初来乍到”


“初 到此地”




....


11.


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 (


3


分)






11



《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 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


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 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考点:本题考查对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能力。



思路点拨:


揣摩诗歌情感的一般方法有:


1.< /p>


读标题


2


读注释(背景)


3


读关键词


4


读意象


5


读作者。就本题而言,虽然题目要求回答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


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但解答时也要注意结合诗境并展开想象来分析。如,由


上阕的“去年天气旧


亭台。


”可见“物是人非”


;由“无可奈何花落去”可见感叹



时 光易逝,


“似曾相识”


见其怀旧


(



)


之情。


由前面 的


“青山不识我”


而白鸟


“似


相识”


,且对我“三两声”不难体会其惊喜之情。






2 015


·吉林省)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


分)



点绛唇



陆游①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


天浪②。江湖上,遮回疏放③,作个闲人样。



【注释】①陆游: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写于作者遭弹劾罢职还乡, 闲居山


阴之时。②黏天浪:连天的波浪。③遮回疏放: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疏闲纵< /p>


放。



15


.< /p>


“处处闻渔唱”中的“闻”字在词中的意思是


< br>16


.这首词写了作者闲居时的哪些日常生活片段?(


2


分)



17


. 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2


分)

< p>


15.


答案:听、听见、听到(


1


分)



解析:根据语句的整体含义释义即可。



16.


答案:围绕“采药归来(采药)


;找寻酒店(沽酒、买 酒、喝酒、醉酒)



醉弄扁舟(荡舟、弄舟、划船)

< p>
”答出两点即可。


(共


2


分,每点


1


分)


解析:


“采药、沽新酿、闻渔唱、醉弄扁舟”叙写悠闲、潇洒、无拘无束的


乡居生活片段。



17.


答案:围绕“个人生活”和“爱国”两方面情感回答即可。



2


分,每点


1


分)


示例:这首词流露出作者村居生活的闲适(洒脱、豪迈、寂寞等)之感,无


力报国的愤懑(怀才不遇的抑郁、无奈等)之情。


< br>解析:


“作个闲人样”充满抑郁和无奈,使前文所写的一切笼罩上壮志难酬


和自我解嘲的意味,


使全诗在洒脱中满含沉郁和悲愤。


这种感情正是作者无力报


国的抑郁之情的反映。







2015


·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9



20


题 。


(共


4


分)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9



【解 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的领悟。由尾联可领悟到诗人的思想


感情:诗人想起了“雁 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


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 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


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 p>


【答案】思乡(意思对即可。


1


分)



2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分析。



3


分)

<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


20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 诗句的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描


写的是:夜还未 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显然表现了时间变化、< /p>


季节交替的自然之趣。


第二问可从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之妙、


用词的巧妙、运用修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



【答案】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1


分)示例一:通


过描写景物,


在残夜未退红 日已出、


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生“入”赋予“日”


“春”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


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合理即可。


2


分)


(共


3


分)






2015


·河北省)


一、阅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6



7

< p>
题。



7


分)

< p>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内容。



4


分)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绘了




景象。





2



“国破 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描绘了




景象。



【 解析】


本题是对诗词意境理解能力的考查。


第⑪题,

< p>
前半句写大自然对泰


山情有独钟,


把神奇和秀丽集 中于泰山,


突出了泰山之美。


后半句写泰山像一把


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突出了泰山之高大;第⑫题可紧扣“国


破”


“草木深”来思考。



【答案】⑪泰山神奇秀丽、高大雄伟



⑫国都残破、乱草丛生



7.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r>】



3


分)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临愿望,充分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B.


“家书抵万金”



形容家中书籍的珍贵。


此句写出了乱离中人共有的一种感


受,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



C.


“白头搔更短,浑欲 不胜簪”


,生动细致地描绘了诗人忧愁难解的情状,


给读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D.


这两首诗 的三、


四两句与五、


六两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语意凝练,


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解析】本题是对内容理解和修辞的表达效果判断能力的考查。解答这题,


要将选项陈述的内容与原文对照做出正确判断,如


B

< p>
项,


“家书抵万金”从侧面


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 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


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 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故该项不正确。



【答案】


B







201 5


·上海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

< br>6-7


题(


4


分)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p>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br>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6.


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请分别写出渴望的


内容。



2


分)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 句: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丙句: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p>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题干中已作 了


“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


渴望”



提示,再根据甲句的示例,可知需从表达诗人的“渴望”


(思想感情 )的


角度分析。



【答案】乙句:渴望 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


一切的气概。


7.


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p>



A.


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


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


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


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甲】句就与题目“书博山道 中壁”


无关。



【答案】


D



一、



2015


·山东临沂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p>


1.


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__________


2.


这首词虽在“咏梅”


,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br>一、


1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 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


的“断桥”


,自然 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它只能“寂


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 寂寞的氛围。


“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


清的氛围。



【答案】寂寞、苦闷、凄清



2.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纵观全词,诗人以物 喻人,托


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


贞。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答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二、



20 15


·山东德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


初中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