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陶渊明
一生有你歌词-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反复吟咏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
/p>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课时设计:一课时
导入:有人说:古
代文人有了酒便有了诗,有了诗便有了远方;于是
便有了思念、有了惆怅。我们眼中,陶
潜似乎是位隐逸潇洒、从容淡
泊的菊中君子,他似乎不涉凡世、不谙烟尘,似乎从来没有
俗世烦
恼
……
但今天这首诗他却向我们
倾诉了他久不外露的内心世界,倾洒
了一腔烦恼,让我们一起去倾听!
< br>
一、初读全文,揣摩情感
(一)自读
请同学
们自读诗歌,
注意文中蕴藏作者情感的字词,
并把握作者
情感。
(二)再读,同桌互评。
同桌之间互相指导,拿捏诗歌情感。
(三)范读
1
听教师范读,小声附和,把握诗歌情感。
(四)再读
全班齐读,读出感情和节奏。
二、诗歌鉴赏
(一)回顾阅读诗歌四步骤
1
、一读题目:知作者写作方向,帮助理解诗歌内容。
p>
先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
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
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
,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再
看贾岛的
《寻隐者不
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
与“不遇”
,
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
的心情。
有些题
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白的《静夜
思》:题目意为寂静
夜里起相思,思念故乡。
通过以上事例,
我们不难发现,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
速准确地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感情基调和思路。
而这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
基础。
但陶先生的这首似乎看不出方向与内容,《杂诗十二首》
其二,
方向是什么呢?似乎不得解,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2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了解作者常写内容及写作风格。
我们知道陶渊明爱纵情山水、
沉醉
自然,
其间更是表现了对世俗的理解与看法,<
/p>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他怎
样的思想、情怀和志节呢?请接着往下看—
—
2
3
、三看内容:入文深究
进入诗歌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只
有读懂
了诗歌文本内容才能更好地把握诗人情感。
如果遇上不能
理解的字词
又没有辅助工具该怎么办呢?
4
、四看注释:帮助理解
诗歌的注释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和
诗歌境
界。
结合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再来分析这首诗歌吧。
(二)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进行讨论。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晖,③
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
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注释】
①沦:落下。阿:山岭。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
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景:同
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