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史观

余年寄山水
658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05: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同仁是什么意思-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2女)


各种史观



专题训练




熟悉各种史观的内涵:




1


、现代化


(


近代化


)


史观(关键词:工业化、民 主化、法制化、城市化)



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 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


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现代化。其主要内容包括


:




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


政治等内容。②



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 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


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③


< /p>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大众化和教育普


及化进程。④



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 /p>


会组织整合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

< p>
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2


、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关键词: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



全球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因此又称为整

< br>体史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


调 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


人类历史发 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


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 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一演进的过程

< br>: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的新航 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


世纪中后期,世界初 步成为一个整体。


19


世纪末到


20< /p>


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二战后尤其是两极格局瓦 解后,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3


、文明史观(关键词:传承、交流、融合)



文明史观认为,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


史。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 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


人类文明


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


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


同类型 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


采集时代、农业 文明时代


(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


、工业文明时



(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


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文明史观的基本观点


:




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

< br>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


合。 ②



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 关系。人类文


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 ……


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③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


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 多样性


;


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


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



系。④



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中考 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


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 其他文明的发展。



4


、社会史观(关 键词:生活化、大众化)



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研



究的对象。研究历史 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


向下”关注“小人物” ,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 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


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之 外的所有问题。社会问题的核心就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


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 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


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 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


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



5


、革命史观

(


阶级斗争史观


)


革命史观的理 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


级社会里,两个对立 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


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


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性。按照这一理论框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


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中 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以反对帝国主


义,争取社会进步以反对封建主 义,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和参照 系。中国近代史学界从


20


世纪


50< /p>


年代至


80


年代占绝对

< br>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6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 动力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 经济基


础。




运用各种史观解读历史现象:




1


.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1)


革命史观: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2)


全球史观: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


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



(4)


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 中国传统的社会


习俗。



2


.开放通商口岸的不同史观认识


< /p>


(1)


革命史观: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 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


全球史观: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p>


(


尽管是被动的


)


,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


1


民体系,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p>
(3)


现代化史观: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 生地和相


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4)


文明史观: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 主思想,也


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


社会史观: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区,在思 想观念、礼仪


交往、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



3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多元史观认识



(1)


革命史观:是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掠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 发展,加剧了近代中


国的贫困和落后。



(2)


全球史观: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 /p>


和资本投资场所,中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处于附庸地位。



(3)


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


文明史观: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传播了 西方先进的生产方


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p>


4


.不同史观看“中体西用”



(1)


革命史观:洋务派属于地主阶级的代表,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 主专制制度和


纲常名教,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2)


全球史观:反映了新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 旧制


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



(3)


现代化史观:洋务派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冲 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


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开启了中


国的近代化进程。



(4)


文明史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

< p>
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理,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

上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


5


.革命史观与现代人史观看甲午中日战争的不同



(1)


革命史观:签订《马关条约》


,半殖民 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面临被瓜分危


机。


< br>(2)


现代化史观: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救亡,推动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客 观


上促进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实业救国和西学东渐,形


成思想解放潮流。



6


.多元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


革命史观: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是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


现代化史观: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的现代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


2 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


,迈出了中国政


体由专制到民主的重要一步, 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重大突破;经济上,中国



民族资本主 义进一步发展,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思想上,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


的权利,民主 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外,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也有巨


大进步。



(3)


全球史观: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 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亚洲资产阶级革


命的发展。



(4)


社会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无论是剪 辫、不缠足还是婚


姻、礼仪、习俗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7


.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看新中国成立



(1)


革命史观: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 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任务的基本完成。



(2)


现代化史观: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政治上, 成为一个


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 度;经


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 共同


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思想文化上,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 会


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8


.新航路开辟的多元评价



(1)


全球史观: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 个相互影响、紧


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文明史观: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 洲文明的交汇融合。



(3)


现代化史 观: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


治、经济、贸易 、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4)


社会史观: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 渡,


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 灾


难。同时,促进了美洲大陆物种,如玉米、烟草等的外传。



9


.不同史观对殖民扩张的不同认识



(1)


革命史观: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 拉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引发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民主革 命运动。



(2)


全球史观:密切了世 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3)

< p>
现代化史观:客观上破坏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促进了殖

< br>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0


.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1)


全球史观: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


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 /p>


文明史观: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


现代化史观: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民 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


社会史观:工业革命带来了严 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化、城市化问题、群体性社会


事件、环境污染等等。



11


.十月革命不仅仅是一次革命


< /p>


(1)


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 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


2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


同仁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