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朝时期的百色

巡山小妖精
593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06: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这一世木已成舟)


第六章




清朝时期的百色








导言



第一节




清代治边政策之演进与百色行政建置历史沿革



一、清代治边政策之演进



二、清代百色行政建置之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百色壮族地方之政权建设及社会政治生态



一、


“改土归流”政策对百色少数民族管理之加强



二、清中央政府强化对百色地方政权之建设



三、


“改土归流”后百色社会政治生态



四、清代百色壮族地方政权建设之范例——泗城岑氏土司



(一)土著壮族:泗城岑氏土司之起源



(二)设“奉祀官”



“改土归流”后泗城岑氏土司保留之特 权



1


、特许管理当地瑶民



2


、特许管理四村“庄田”



3


、泗城岑氏土司之氏系



第三节




清代百色百色壮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一、百色山地垦荒开发与土地私有制之发展



二、制定农村经济开发惠农政策




1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世事多变。


1644


年清军


入关,建立了统一的清王朝。其后,朝 廷又继续派兵南下,平定


南方各地土司叛乱。


1646


年,瞿式相等两广官吏拥戴南明桂王


朱由榔(


1 647



1661


)于广东肇庆称帝, 史称“永历政权”


(亦


称“南明政权”


)在此后一年多时间里,广西成为明末“永历政


权”重要的抗清中心。顺治十三年(


1673


年)


,吴三桂在西南地

< p>
区起兵叛朝廷,史称“三藩之乱”


,八年后(


16 81


年,即康熙二


十年)


,康熙帝玄烨 平定“三藩之乱”


,如此祖国西南地区之社会


秩序重新得以稳定 。



历经明末“南明政权”之建立,李定国农民起义军之抗清和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


清朝虽为北方少数民族(满族) 所建立,然中央朝廷治边之


思想核心仍是沿袭汉唐以来施行的“绥靖百越”



“填抚方外”



“守中治 边”



“守在四夷”



“恩威并用”和“以其故俗治”之方


略。


这一治边方略 对清代统治者产生了极为深刻之影响。


他们摒


弃了前代以边疆为 基地,


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之做法,


采取恩威并

< br>用之双重治理边疆之方针。如清顺治十七年(


1660


年 )九月,


时安南(越南)之黎维祺到中国奉表贡方物(越南地方出产之物


品)


,顺治帝福临无不嘉许云:


“朕惟修德来远,盛代 之弘谟;纳


款归仁,


人臣之正谊。


既输 诚而向化,


用锡命以宣恩。


褒忠劝良,


典至重也。尔安南国王黎维祺,僻处北方,保有厥众,乃能被服


声教,

< br>特先遣使来归,


循览表文,


悃忱可见。

< br>„„尔受受兹宠命,


其益利忠节,永作屏藩,属守职贡。


”后又册封黎氏为安南国王。



5


】康 熙帝玄烨即位后,亦曾云:


“朕思从来控制苗蛮,惟在绥


以恩德 ,


不宜生事骚扰。



6




后乾隆帝弘历亦云:


“夫 开边黩武,


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亏尺寸【


7




”又云:


“中 国


抚驭远人、全在恩威并用,令其感而知畏,方为良法。




8


】在


“守在四 夷”



“守中治边”治边思想指导下,清中央政府把更多


之精力放在治理、巩固边疆地区上。对广西(百色)壮族地区之


治理亦 多接受、沿袭前代(元、明两代)在祖国西南边疆地区施


行之“土司制度”



9



。即使在雍正时期(


1724



1735

< br>)


,鉴于西


南壮族土司势力对中央朝廷之权力产生严重危 害而进行大规模


“改土归流”


(即土官为流官制)


,然亦未从根本上彻底废除“土



3


司制度”


。此种情形,一直延至清末及民国初年,亦没有得到根


本改变,西南(广西、百色)


。仍存在少量土司。有鉴于此,当


代有识见之史家认为,清中央朝廷与明代统治者更为高明之处,


就在于他们将 汉唐以来对西南边疆“恩威并用”



“以其故俗治”

< p>
之治边方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识到向西南边地移民有助于

< p>
解决人口居住生态与解决内地


(中原)


汉族人口膨 胀问题。


为此,


清中央政府在“守边”之前提下,允许内地流民 (包括汉族及各


少数民族)到西南边地落户、垦荒与种地



,从而推动了内地四


川、云南、贵州、广东、福建等地规模空前的移 民西南广西百色


壮族地区进行垦荒活动。


这样就将对祖国西南边 地开发治理与实


现人口之合理分布联系起来,


初步实现了西南地 区


“壮汉融合”



“壮、瑶、苗、彝、 布依、仡佬等民族一体”之目标。


“把西南


少数民族地区看作是 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之重要环节。




10




在清中央政府沿边方略之直 接影响下,


西南边地百色壮族地


区不仅在政治、经济、人口生态 上得以改变,且壮族聚居区之原


始结局亦得到改变与发展。


明清 以前传统百色壮族民众大都聚族


而居,如宋代安德(今属靖西)


、归乐(今属平果)


、路城(今属


田林)


、田州(今属田阳)等四州壮民,都是同姓聚居,


“举垌而


一 姓者,婚姻不以为嫌”



11



。后入明清,经过土司兼并战争,


壮族聚居区的“羁縻州”

< p>


12


】逐个被合并成较大的土司家族领


地。以凌云县“岑氏土司”为例,于明清时期,此土司乃是百色


壮族地区 规模最大、


势力最强之壮族土司,


其领地管辖今百色市



4


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右江区 诸县(区)


,以及河池


市巴马、凤山、天峨等县和贵州省安隆、 贞丰、册亨、望谟、罗


甸等全都或部分地方。清代“改土归流”后,作为家庭标志之土< /p>


司被废除,百色壮族地区自汉唐以降


1000

余年一姓一州一土司


等基本社会组织、结局被打乱了。自此,百色壮族地区之州、垌


不再是一姓一家之世袭领地,


壮族居住区部落联盟式之聚居传统


被自上而下进行改造:


一姓改为杂姓,


“土官”


改成


“流官”



“土


目”改成“里甲长”



“土民”亦随之变成了封建国家之自耕民。


于是,整个西南壮族社会全都完成了“领土制 ”到“封建制”之


华丽转身。



此外,


在清中央政府治边之政策影响下,


受朝廷委派到百色

< p>
属地任职之流官与本地土官,他们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为百色


属地政权建 设与经济、


文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涌现出一些

< p>
百色民众有口皆碑之历史人物,


如清嘉庆元年


(< /p>


1796


年)




“居


官以爱民便为急务”


之山西永济 人崔景仪出任泗城知府,


他想为


民之所想,

做事为民之所做,


到任后积极组织泗城壮族民众大力


修建被 大水冲毁之“镜澄桥”


、方便泗城民众出行而深受当地壮


族人民 称许;乾隆三十一年(


1766


年)江苏武进人赵翼出任镇


安知府,他轻车从简,深入德保、靖西等县民间,了解民情,为


民解 忧,他不仅果断地铲除压在当地壮民头上之“三害”


(苟捐


杂税 之害、边患之害与虎害)


,且引导德保民众从归顺州(今靖


西) 引进八角树种植。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深受德保、靖西



5


壮民拥戴,同时,赵翼还发挥他文学创作之长处,在施政之余,


写下了众多反映德保山水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之诗作,


为德保留


下了不少有影响之文化遗迹。


因此他还在世时,


德保壮民就为他


建立生祠,以感激他为德保人民立下赫赫功德。同时,在清代反


对外族入侵并导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之战斗中,


西林县县令张


鸣凤亦顺应民意,


为维护国格和正义,


他于清咸丰六年正月将以


传教为幌子之法国神父马赖及其教徒当场处决,大长了国志士


气 ,


在中国近代史上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之爱国主义颂歌。


这些< /p>


历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将永远铭记西南百色壮民之心目中。



与此同时,


清中央政府较为高明之治边政策,


还报大影响了


祖国西南百色壮族地区之人口生态,促进了西南百色壮族地区

< p>
壮、汉民族之融合。






更有甚者,在清中央政府“守中治边”之治策等影响下,百< /p>


色壮族人民时刻警惕,居安思危,他们以自发、纯朴之爱国主义


精 神有效地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了祖国西南边疆。





总之,在清代


268


年(


1644



1911


)之历史中。




6


注释:




1


】参见《清世祖实录》卷


10 < /p>



2


】参见《清圣祖实录》卷

< p>
68



3


< p>


21




22


】参见黄家信:


《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 /p>


流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


月版,第


98



.



4


】参见《清实录》载《广西资料辑录》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8



.



5


】参见《清史稿》卷


527.


北京,中华书局,


1977.


< p>
6


】参见《清圣祖实录》卷


124.

< p>


7


】参见《清高宗实录》卷

377.



8


】参见《清高宗实 录》卷


116.



9


】今人余贻泽先生




10< /p>


】方铁:


《西南通史》


,第


681


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 p>


.



11

< p>
】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


《桂海虞衡志校补》


, 广西民


族出版社


1984


年版


.



12


】西汉时,




13


】嘉 庆《广西通志》卷


93.



14


】参见《明史·广西土司传·思恩》


.



15


】王守仁:


《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


、载《王阳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2


年版


.

< br>【


16


】范宏贵、顾有识著:


《 壮族历史与文化》


。广西民族出



7


版社


1997


年版

.



17


】苏宗经辑《广西通志 辑要》卷


14


,光绪十六年刻本


. < /p>



18



《清高 宗实录》卷


1340.



19




20



广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


《广西通志·


大事记 》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8



.



21




22


】参见黄家信 :


《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


究》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 版社,


2007



3

< br>月版,第


116



.




第一节




清代治边政策之演进与百色行政建置历史沿革



(一)清代治边政策之演变



应该说, 清中央政府之治边政策,是与时俱进,随着时代之


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


即是说,


清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之治理


政策,大体上 是承袭了明代治策,并有所加强。即是说,清代建


立后,中央朝廷仍贯彻执行明代朱元璋 “威德并施”



“文教以化


远人”



1


】之治边政策,继续实行在元代已形成 的“土司制度”



同时亦又根据广西(百色)壮族聚居区之实际 。不断完善、发展


一系列有利于控制、调动壮族首领和领地势力的相关政策与法


令,不断完善与发展“土司制度”


。在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如下


两方面:



一是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在广西壮族地 区所设置之土司办事


机构和相应之土司职官。




8




二是继续沿袭明代土司“承袭制”及各种较完备之制度。




在此基础上,清中央政府为了完善和发展“土司制度”


,以


利于管理和控制壮族土司,


他们颁布了一 系列政令,


对壮族土司


内部之“承袭制”


、交纳之赋税、征调土司士兵、土官傣禄、土


官与流官日常交往以及土司奖惩等作出了 明确规定,


并做到规范


化与制度化管理。具体是:



1



“承袭”制度更完善 。





2< /p>


、进一步确立、推行“推恩”


(办法)


, 极大削弱壮族大土


司势力。






倘说完善、发展“土司制度”


,只是清中央政府治边政策之


演化与微调,那么清雍正四年(


1726


年)后,清中央朝廷在西


南边疆少数 民族地区大规模进行之“改土归流”


,则是清中央政


府治边政策 之大调整、大演变,亦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为帮助读


者了解清政府在西南壮族地区施行< /p>


“改土归流”


运动之来龙去脉,



9


下面简介清中央政府在百色壮族地区实行

< br>“改土归流”


政策前前


后后之情况。


1


、百色属地“改土归流”之原因。



2



“改土归流”之方式。

< p>


3



“改土归流”之善 后措施。



二、清代百色行政建置之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代百色壮族地方之政权建设及社会政治生态



一、


“改土归流”政策对百色少数民族管理之加强




二、清政府强化对百色地方政权之建设




三、


“改土归流”后百色社会政治生态




四、清代百色壮族地方政权建设之范例——泗城岑氏土司





第三节




清代百色壮族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1


、百色山地垦荒开发与土地私有制之发展



清王朝建立后,


沿袭了明代之治边政策,


注重以发展农业经


济为立国之本,


并为祖国西南边疆农业生产 之发展制定了一系列



10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


橡皮泥手工制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