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颂讲记

巡山小妖精
575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08:4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参与英文)




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200 9



7



27


日印制




2





八识规矩颂讲记



于凌波居士



讲述







第一讲



解释颂题



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三讲



八识心王



第四讲



六位心所



第五讲



种子、四分



第六讲



九缘生识



第七讲



三境、三量



第八讲



修行五位



第九讲



前五识颂



第十讲



第六识颂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



第十二讲



第八识颂



1





2




第一讲



解释经题






识者心之别名



< br>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

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

< br>分为十二颂,每三颂为一组,计四组。即前五识颂,第六识颂,第七识颂,第八识颂。八识


的行相、业用、性别、识量、所缘、相应等,全包括在颂文之中。唯颂文辞约理著,言简义


丰,每一颂中都有许多佛学专有名词,若不详加讲解,一般人很难了解。因此,乃有八识规

< p>
矩颂讲座的开设。




八识规矩颂这五个字颂题,重点在‘八识’二字,尤其是这个‘识’字,要特别加以诠


释 。识是什么?


<


大乘义林章


> < /p>


曰:‘识者心之别名’。因此、识就是‘心’。在唯识学


上称识而 不称心,只是一种方便,因为心与识是一体两面的东西。


<


大乘广五蕴论


>


上说:

< p>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这样看来,


心、意、识三者,也全是一样东西了。那么,或有人问:‘心又是什么呢?



’依照佛经上


说,‘心’是我们精神作用的主体。原来依照 佛教的教义,所谓‘宇宙


] (


物质世间,我人


赖以生存的环


)


和人生


(


有情世间,我人的生命体


)


,不是神


(


大梵天或上帝

< p>
)


所创造,不


是无因而生,这一切,都是‘因缘和 合’而生起存在的。




照佛经上说 ,构成宇宙和人生的质料有五类,叫做色、受、想、行、识。这在佛经上叫


做‘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积聚许多同一性质、同一系列的事物或心理活动,把它归成


一类,就叫 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和我人的心识活动,可以归纳成五类,就是前面


所说的五 蕴。由五蕴的‘因缘和合’,而有‘有情世间’——有情识、情见的众生,和‘器


世间’ ——我人所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生起和存在。兹再分释五蕴如下:




一、色蕴:



色蕴的色,是物质的意思


(


不是颜色、美色的色


)


,组成色蕴 的内容是地、


水、火、风四种元素。其实真正所指的不是地、水、火、风四种实物,指的 是坚湿、暖、动


四种物性



由此四种物 性,


构成宇宙万物,


也包括著我们物质性的


身体在内,


此即所谓‘色


身’。




二、受蕴:



受蕴是我人感官接触外境 所生起的感受。此感受,有使我人愉快的乐受,


有使我人不愉快的苦受,和既无愉快亦无 不愉快的舍受。其实这就是感情作用。




三、想蕴:



想蕴是知觉作用,也就是 我人的感觉器官接触外境,心识上生起分别、认


识的作用。这在现代心理学上,相当于‘ 知’,由知而形成概念。




四、行蕴:



行蕴是我人的意志活动, 这是心识中‘思心所’的作用。思心所作了决定,


由身


(


动作


)


和口


(


语言


)


去执行


这就是身行



语行



意行



行就是行为



也称为‘造作’



行为的后果就是‘业’——身、语、意三种业。




五、识蕴:



佛经上说,识蕴是‘于所 缘境了别为性’。事实上就是我人认识作用的主


体,也就是心识。在小乘佛教时代,只说 ‘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



1


大乘佛教发展为八识。就是在六识之后,发展出末那识、阿赖耶识。这在唯识学上称为‘八


识心王’,也就是‘八识规矩颂’中八识二字的来源。




佛经上说,我人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即所谓;‘ 五蕴假合之身’。五蕴又称


‘名色’,色是物质的组合,名是精神的组合,如下表所示:





色——————————物质组合——物——色




受——————————┐




想——————————┼



精神组合——心——名




行——————————┤




识——————————┘




五蕴是构成宇宙万有的质料


(


包括物质世界和各类有情——一切生命体


)



识蕴是‘主


观的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四 蕴是‘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如下表所示:





识——————————主观的能认识的主体——我




色——————————┐




受——————————┼



客观的所认识的物件——我所




想——————————┤




行——————————┘




识者心之别名,识就是心,亦名月意,也就是我人精神活动的主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以正圆,矩以正方,所以古人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p>


。规与矩,本来是木匠正


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思,有轨范、 法则的意义。所以八识规矩,表示八识行相,各具


境、量、性、界的不同,有其规矩井然 而不可杂乱者,于此,先抄录出全部颂文,再依次解


释颂题: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 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 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 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2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 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 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 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 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 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十二首颂文,如上所录,于此先解释颂题如下:




一、八识:


识者心之别名,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在唯识学上,把识分析为八种,


即是眼、耳 、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


合称前 五识;



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


< p>
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


‘自我意识’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 ‘万法种子’,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规矩:



规矩是规范或法则,这八 个识,在众生位上,它们的行相、业用、境、量、


性、界,固然有其规矩法则,即是在修 行证果位上,也有其规矩法则,所以称八识规矩。




三、颂:



颂是一种文字体栽,含有赞 美的意思,印度梵语称为伽陀,义译为偈。颂的


形式似诗而不用韵,通常四句一首,用四 、五、六、七字均可,若意思未表达完,可以继续


下去。佛经中用颂,目的在便于记忆。 本颂用的是七字一句。




四、唐:



朝代名,西元六一八年建国 ,传十九帝,西元九零六年为后梁所灭。‘盛唐’


时代



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国威伸张于全 世界



现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唐人街’


的存在,是以‘唐人’代表中国人的意思。




五、三藏:



佛经结集,有经、律、论 三藏,合称大藏经。即佛陀所说的法称之为经,


佛陀为僧团所订的戒律称之为律,后世佛 弟子注释佛经、或依据佛经而发挥其义者,称之为


论。




七、法师:


法者轨则,师者教人以道,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指通达佛法,


又能引导众 生修行之人。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若仅通经或律,称为经


师、律师


。造论阐扬经义者,称论师


。法师是一个很尊贵的名词


,经律中广载


,出家的比丘、


比丘尼具足以下十 种条件,称为法师。这十种条件是:



一者五官端正,二者六根圆备,三者出身望族,四者品德善良,五者守持戒律,六者通


研三藏,七者威仪具足,八者胜辩言词,九者声音美好,十者忍辱知足。


<

< p>
瑜伽师地论


>



八十一 中



对此有更详尽的说明


< p>
不过这个名词现在已通俗化了



变成泛称出家众的 名称了。




3



八、玄奘:



我国最有名的三藏法师,曾到印度求法,下一节再详予介绍。




九、造:



造是著作的意思,如各种论典,均称某某造






历史上伟大的译经家玄奘大师




玄奘三藏,河南偃师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


西元六零零


)


,俗家姓陈名纬,有 兄


长捷先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师于十三岁时亦随兄出家,就慧景听


<


涅槃经


>


,就严法师受


<


摄大乘论


>


。武德元年,与兄同入长安,未几赴成都,就道基、宝迁二师学


<


摄论


>



<




>


,武德五年受具戒,再入长安,时有法常、僧辩二大德俱讲


<


摄论


>


,师又就听之,以


诸师各异宗途,圣典亦有隐诲,不知适从,乃欲西行天竺以明之,表请不许,师不为屈,乃


就止蕃人学西域书语,于贞观三年私发长安,西行求法。




师经兰州出玉门关



涉八百里流沙



途中失水



师誓西行一步而死



不愿东退一步而生 ,


历经艰险,抵达高昌国,高昌国王麴文泰崇信佛法,于师礼供殊厚,派遗车马侍从,送 师西


行,经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至素叶城,谒突厥叶护可汗,再度铁门西行,于贞观七 年始抵


印度。他曾到过乔赏弥、阿瑜陀、舍卫城诸国,后来到中不竺那烂陀寺,依护法论 师弟子戒



(


时已逾百岁

< p>
)





<


瑜伽师地论


>


及十支论奥义,前后 为时五年,复从杖林山胜军论师



<


唯识抉择


>


及瑜伽、因明之学。然 后巡礼圣迹,遍历天竺诸国,参访各地论师,之后再


返那烂陀寺。以其和会中观、瑜伽二 宗所造之


<


会宗论


>


三千颂呈戒贤论师,戒贤称善。




时戒日王致书戒贤,请差大德四人,善大小内外之学者,与乌荼国小乘论师辩论。奘亦< /p>


受是命,以


<


制恶见论


>


一千六百颂一破得乌荼国小乘论师之


<


破大乘义七百颂


>


,由是声


誉益著。贞观十五年,戒日王于曲女城设大会,与会者有十八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


罗门及外道亦数千人。奘师受请登宝床为论主,以有名之


<


真唯识量颂


>


论文,阐扬大乘,< /p>


破斥异说



大会十八日

< br>,


无能破之者



戒日王宣布论主 获胜



与会者共尊之为‘大乘天’——


大乘的圣人。




奘师于贞观十九年 初,奘师回至长安,道俗出城相迎者数十万。二月谒太宗皇帝于洛洛


阳,太宗迎慰甚厚。 奘师由天竺请回经典六百余部,谒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先后译出经


论七十五部,一千 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以法相唯识一宗的经论为主。如于贞观二十二年译出



<


瑜伽师地论


>


百卷,以后络续译出


<


解深密经


>



<


摄大乘论


>



<


百法明门论

>



<


大乘

五蕴论


>



<


唯识二十颂


>



<


唯识三十颂


>


等。




奘师译


<


唯识三十颂


>


时,本欲将十家释论 各别全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糅集十家释


论成为一部,其间异议纷纭之处,悉折中于护 法之说,这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基本典籍


<


成唯


识论


>


。奘师之学,由窥基继之而加以发扬,开创了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


八识规矩颂


>

,是奘师译得上千卷唯识经后,于‘八识’作一提纲携领之作。奘师一


生‘译而不作 ’,他除了一部


<


大唐西域记


>


流传下来外,在天竺所写的


<


会宗论


>





<


制恶见论


>



<


三身论


>


,可惜都未译成汉文,梵 文本已失传,而今流传下来的,就


只有这


<


八识规矩颂


>


十二首颂文了。



4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一、四大、五蕴:



四大具称四大种, 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


义。



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我人的身心


,前者 是四大


(


色蕴


)


的组合,后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地——以坚为性




四大种┼



水——以湿为性






火——以暖为性






风——以动为性







色蕴——色为质碍义——为四大组合——物质————色






受蕴——领纳——一苦乐感受——┐




五蕴—┼



想蕴——摄取表像——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






行蕴——造作——意志行为———┤






识蕴——了别——认识作用———┘




二、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是精神和 物质的组合,事实只是色、心二法。物质是色法,


色法粗显易解,所以归纳为一色蕴而诠 释之;



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心法‘冥漠难

< p>
彰’,所以开为四蕴以诠释之。但众生根器不一,迷悟程度不等,有人迷于心而不昧于物,


故佛陀为之五蕴;



开心法为四,合色法为一。 有人昧于色而不昧于心,佛陀复为之说十二


处——合心法为一个半,开心法为十个半。亦 有对色、心二法俱不了解者,佛陀复为之说十


八界——开色法为十个半

< br>,


开心法为七个半



其实这全是 由色



心二法开展出来的


< p>
十二处、


十八界如下表所示:




第二讲



唯识大意






唯识学统




<


八识规矩颂


>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


,要学习


<


八识规矩颂


>


,必先 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


唯识学的大意作一 概述,并且先自唯识学的学统作一介绍。




唯识学、是法相宗的宗义。而中国的法相宗,是源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而建立的。原来

< br>印度的大乘佛教,以‘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学派’为二大主流。中观学派,是西元二、三


世纪间龙树菩萨所建立的。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印度龙树菩萨出世,当时凡夫外道、执著于


我法实有,小乘有部,执著于我空法有。执常执断,计一计异,是一个邪说充斥的时代。龙

< p>
树广造论典



揭示‘诸法性空’之义



破诸邪执



大成佛教空宗



此宗是依龙树的‘中观论’


一书而建 立的,后世称之为‘中观学派’。此后二百年,中观学派的学说是印度大乘佛教的


主流。




但龙树提倡的空观,是以‘缘起 性空’,诸法无自性立论,并非徒持空见,妄计一切皆


空。唯傅至后世,则流为‘恶取空 ’,于世俗谛,不施设有;



于胜义谛,真理亦无。此谓



5


之恶取空,亦谓之沈空。佛灭后九百年顷,无著、世亲二大菩萨出世,当时印度的思想界,< /p>


一方面是中观学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恶取空


< br>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实有或我空


法有。沈空或实有,皆是邪执,因此无 著世亲二菩萨,资于小乘之实有,鉴于大乘之沈空,


揭示大乘有义,大成大乘有宗。有宗 之有,破斥我法二执,故不同小乘之有;



遮遣恶取空


见,以矫治大乘沈空。故此有是真空妙有,唯识中道。




大乘有宗,是依据弥勒菩萨的


<


瑜伽师地论


>



<


大乘庄严论


>



<


辩中边论


>



<



刚般若论


>



<


分别瑜伽论


>


等五部大论而建立的 。据说兜率天弥勒内院的弥勒菩萨,曾降


临中印度阿瑜陀国,在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 部大论。事实上,弥勒菩萨并不是历史上实


有的人物,或者是世间另有一位弥勒之人。或 谓五部大论可能是无著所作,托以弥勒菩萨之


名以示矜重。无著以


<


瑜伽师地论


>


为本论,又造


<


显扬圣教论


>



<


摄大乘论


>



<


顺中



>



<


集论


>


等论典,演说瑜伽教理,故后世之为‘瑜伽行学派’。




世亲是无著的异母弟,约在西元第五世纪初年出生。他初在 小乘有部出家,修学小乘。


他欲深究有部教理



曾到有部根据地伽湿弥罗城



精研有部教理四年



后来著造


<


俱舍论


>



书,为中国俱舍宗所依的论典。世亲在北印度弘扬小乘,无著悯之,托以疾病,诱其来见,

为之具说大乘要义。世亲闻兄教诲,自小乘转入大乘,继承无著的学说,广造论典,大成法

< br>相唯识宗义。世亲在唯识学方面的著作,主要者有


<


摄大乘论释


>



<


百法明门论


>



<



乘五蕴论


>



<


唯识二十论


>



<


唯识三十论


>


等。其中尤以


<


唯识三十论


>


一书,为唯识


学理论的基础



世亲之后


十大论师相继出世



各为


<


唯识三十论


>


造释论



阐扬此派学说。


十大论师中, 以护法的贡献最著。




护法的弟子 戒贤,在中印度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弘扬唯识。西元七世间,玄奘大师西行


求法



从戒贤学唯识五年



回国之后



广译有宗经论


< p>
奘师曾把十大论师各造的


<


三十论


>



论携回国内,欲各别翻译,后以弟子窥基之请,以护法的释论为主依,糅合十家之说,综合

而成


<


成唯识论


>


。窥基继承奘师之学,造


<


成唯识论述记


>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


瑜伽论略纂


>



<


杂集论述记


>


等著述,大成我国法相唯识一宗。




窥基之后,代有传人,窥基的弟子慧沼,造


<


成唯识论了义灯


>



<


因明篡要


>




慧沼


的弟子智周




<


成唯识论演秘


>



<


因明疏前记


>



<


后记


>



智周的


<


成唯识论演秘


]



与窥基的

< p>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




及慧沼的


<


成唯识了义灯


>



合称为‘唯识三疏


]


为研究


<


成唯识论述记


>


必读之书



智周的弟子如理



又 作


<


成唯识论疏义演


>



<


成唯识论演秘释


> < /p>



内容则流于琐细。此宗成立之后,百余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 颇盛。唯后来华严及禅宗兴


起,且如理之后,后继无人,此宗就逐渐衰微了。到唐武宗会 昌法难兴起,此宗一脉相传的


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




明季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诸师,及王肯堂、 王□诸居士,曾从事研究,唯以


重要注疏散佚,所得成果有限。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 也就中断了。到了清季末年,石棣


杨仁山创设金陵刻经处



自日本请回我国散佚经典三百余种



其中不 乏唯识论疏



刻版重印,


加以提倡。入 民国后,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支那内学院


]


的欧阳渐,


北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武昌佛学院’的师生 ,都研究及弘扬


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万法唯识



6





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万 法唯识’,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


(


现象


)


,全


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

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




识是什么?


<


大乘义林章


>


曰:‘识者心之别名 ’,又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


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



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


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


< /p>


由上文可知,识就是心。但此心,并非我人胸中的肉团心。胸腔中的肉团心,只是循环


系统中压衔血液的器官,没有了别认识的作用。或有人曰,既然不是胸中的肉团心,当然是< /p>


脑袋壳中的大脑。这也只对了一半,因为离开大脑固然没有识,但大脑并不是识。这好比有


了灯管


(


电灯泡


)


电才会发光,但灯管并不 是电。灯管只是物质性的工具,通上电流才会发



< p>
以此类推



大脑也只是物质性的工具,

< p>
如果没有识,


它同样没有了解、


分别的认识作用。




识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



识只是一种‘功能’



功 用和能力



简单的说



识就是一种


[



量’。我们由 下列三种界说,以说明之:




一、 识不是一种有质碍性的物质,而是一种功能。识有四个名称,曰心、意、识、了,


唯识家 解释这四种名称,谓:‘积集义是心,思量义是意,了别义是识。


]


如抬头见时钟,


这是明了;



继而分别时间,是名分别。而此四种名称,指的都是一种无质碍性的功能。并

且八种识均有这四种功能。都可通称为心、意、识、了,不过以功能殊胜来说,则第八识积

< br>集诸法种子,生起诸法,名之为心;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


各别粗显之境



名之为 识



以上数者



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



而法性是离开名称言说的境界,


唯识之教



是‘即用显体’

< br>



说到其体,


名为‘如如’:



说到其用,


名为‘能变’

< p>


‘能’


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变’则生灭如 幻,非实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有外境



。而所谓识,亦不过为一能变的‘功能’而已。




二、识的功能,非局限于肉身,而交遍于法界


(


全宇宙


)


。大脑是有质碍性的物质 ,而


识是无质碍性的功能。大脑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作用只限于我人的身体;而我人 的识,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至于意之所思


(


所谓法境


)


,山河大地,日月星晨 ,皆在我人心识


之中。识量同于虚空而无极,因此识的功用交遍法界

(


此系就种子而言,至于识的现行,则


随量之大小而有局 限。


)





识为种子起现行



而种子起现行必 待众缘



识本来是一种功能



此功能未起现行时,


不称识而称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


能发生的作用。而种子起现行,必待缘具。此缘有四种,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


缘,此于后文再释。






唯识中道




西元七世纪间,印度的戒贤论师,依


<


解深密经、无自相品


>


,将如来一 代时教,判为


‘三时教相’。这三时教相是:




7



一、第一时有教:



如来为使一切起惑 造业的众生,入于佛道,而说业感因缘诸法,即


四圣谛十二因缘法门,令诸凡夫外道趣入 小乘教法。




二、第二时空教:



如来为使一切虽断 我执未断法执的小乘者,宣说诸法皆空之理,为


令诸小乘趣入大乘的教法。




三、第三时中道教:



如来更为欲断除小乘人偏有,及大乘人偏空的执著,而说非有非


空的中道教。此中道教圆融俱足,是如来究竟了义的大乘教。




以上三时教内,前二时为如来的方便教法,是不了义教;



第三时为如来的真实教法,


是了义教。而法相唯识宗的教义,便是宣 说三自性、三无性的唯识中道,故法相唯识宗又称


为中道宗。




中道是什么?


< br>经云:‘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名。’中道是离开二边对立——离


开常、断二 见、有、无两边,而臻于不偏不倚的中正之境。




唯识中道,是建立在三自性和三无性的理论基础上。唯识家以为,世间万法——一切存

< p>
在的事物,都有三自性,也都有三无性。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三


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原来唯识学立论



以为宇宙万法

< p>


皆是能变的心识



所变 起之境



这即是‘万法唯识’。


而心识 所变的外境,依其原始的性质,可分做三类:




一、妄有性:



这类事物本来没有本体 ,是我人假立名相而有的,而我人却普遍的执著


计较,计较的物件,不外是名称言说或义 理,名称言说不是实有,只有‘妄有


]





二、假有性:



这类事物,是因缘和合——众多因素条件所生起的,如以砖瓦木石筑成


房屋, 以泥土工具做成瓶钵,它没有本身的实体、自性,不过是‘组合’的存在


(


仗因托缘


的生起存在


)


,这也不是实有



,只是‘假有’罢了。




三、实有性:



这是诸法的实体、自性 ,它不是虚妄的、暂时的存在,而是绝待的、超


越的存在,事实上这是诸法绝待的理体, 也即是‘实性’——真实的存在。




以上三类,在佛学术语上称为‘三自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


解深密经


>


上说



:‘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 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


令随起言说;


< p>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相、、、、、、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


一切法平等真如。’经文中的‘相’字,在此处就是性的意思。所以,换一个方式说,三自


性就是:




一、遍计所执性:



这是我人对一切事 物,普遍的执著计较。执著于五蕴和合的假我为


实我,执著于条件组合的假有为实法。或 执于相,或执于名,或执于义理,时时计较,处处


计较,这一切执著计较,就是我人烦恼 生起的原因。




8




二、依他起性:



依他起的‘他’,指 的众缘——众多的因素条件。世间万有,没有孤


立生起或存在的,全是因素条件的组合。 既是组合,就会随著组合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


它没有‘自性’



——即是没有固定不变之性。




三、圆成实性:



圆者圆满,成是成就 ,实是真实,合而言之,就是圆满成就的真实体


性。这真实体性不是事相,而是‘理性’ ——超越相对的绝待真理。也就是二空——在我空


和法空之后,所体证的理体。这理体也 就是真如。




三自性,是以依他起 性为中心。仗因托缘生起的事物,只是暂时的现象,不是永恒的实


体。我人若在这因缘和 合的事物上执著计较,这就是遍计所执性——普遍的计较执著,执我


执法



执常执断



如果彻悟诸法缘 生,


常一切时,


在依他起诸法上、


无遍 计所执的实我实法,


这就是圆成实性。


<


唯识三十颂


>


上说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圆成实于彼,常远


离前性。


]


前性,指的是于依他起法上,远离普遍执著计较的遍计所执性。




因此,圆成实性,是‘二空’——我空、法空之后,所显的 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


是依他起诸法的‘法性’。




一切诸法,各具三自性


,同时也各 具三无性,那就是相无性


,生无性


,胜义无性

< br>。无性,


就是无自性。试想,宇宙万有,无非全是一时组合的假相,依此假相,而 立假名。我人在这


一切假名、幻相上执著计较,假名幻相何尝有其自性?



其次说生无性,依他起之法,是仗


因托而生起的



它是随著因缘的聚散而生灭


< p>
它何尝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最后是胜义无性,< /p>


所谓胜义,就是真如。


<


唯识三十颂


>


曰:‘此诸法胜义, 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


识实性。’唯识实性就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是超言绝虑 的绝待之法,显二空之妙理,所以


说胜义无性——胜义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绝待的胜义了 。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 br>一



三自性


< br>


三自性为唯识宗一切法义的根本


南海寄归内法传曰




相宗以三性为宗。





┌遍计所执性——于依他起之事物上、分 别执著名相,妄认为实我实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万法皆以因缘和合生生起,只是组合,而无自性。




└圆成实性——于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时 远之离执著,即圆成实性。





┌相无性——此相为妄情所现,假名安立,故无自性。




三无性—┼生无性——仗因托缘而起的事物,只是组合,而 非实有,故无自性。



< br>└胜义无性——胜义是二空所显真如



真如若有自性



就不是绝对的胜义了


< br>





二、三性中道:



中道是远离空有二边 ,无增无减的意思。世间一切法,每一法都具足


三性,谓之‘三性各具中道’,也各具三 性对望中道。






9



┌情有——非空




┌遍计所执性┤






└理无——非有









┌假有——非空




三性各具中道—┼



依他起性








└实无——非有









┌真实——非空






圆成实性






└无相——非有







遍计所执性——体相都无———非有┐









三性对望中道—┴依他起性———如幻假有┐



├中道




└——非空






第三讲



八识心王






前五识




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


下 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


并且颂文中的名词,前后都有连带关系。我们若一开始就讲颂文,势必把有连带关系的名词


加以割裂,讲起来有困难,听的人也可能听不出头绪来。我们现在换一个方式,先讲解颂文

中的名词,到名词全部了解,再讲解颂文,才能听出头绪,融会贯通。现在我们依照八识心

< br>王,五位心所,识体四分,九缘生识等顺序讲下去,最后再讲颂文。




学习唯识学,有一本入门的论著必须要读,那就是世亲菩萨造的


<


百法明门论


>


。这本


论著



在‘一本十支’之学中



称作‘略陈名数支’



顾名思义< /p>



就是粗略的解释百法名数。


百法是什么 ?



原来世间事物,林林总总,不可胜计,此泛称之为‘宇宙万 法’。万法不能


一一为之说明,乃用分类归纳的方法,把万法归类。因此,世亲菩萨将万 法约之为百种,复


□之以五位,称之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



一、心王法:



八种,称为八识心王。




二、心所有法:



五十一种,称为五十一位相应心所。




三、色法:



十一种。




四、心不相应行法:



二十四种。




五、无为法:



六种。




1


0



于此,今日就讲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八识心王。




八识心王,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 那识、阿赖耶识。识就是心,


何以我人一心而八识?



原来我人通常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为实体。说到


心时, 也隐然有一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以分析的方法,分析此心为八,以破遗我人的执


著。 于此先来探讨前五识。




前五识、 即眼、耳、鼻、舌、身五识,这是我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其作用是:




一、眼识:



依于眼根,缘色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二、耳识:



依于耳根,缘声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三、鼻识:



依于鼻根,缘香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四、舌识:



依于舌根,缘味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五、身识:



依于身根,缘触境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前五识,是感觉器官,依于我人色身中的五根


(


即眼、耳、鼻、舌、身五根


)


而生起




,所以又有以下五种名称:




一、依根之识:



此识依其根而生起。




二、根发之识:



此识由其根而发生。




三、属根之识:



此识是属于其根之识。




四、助根之识:



此识助其根而起分别。




五、如根之识:



此识如其根而命名。



< p>
五识依于五根而生起,但所依之根,又有内根、外根的分别。外根,就是我人视觉可见


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但这五种根,是四大合成的物质,它的作用是扶助内

< p>
根,为内根所依托处,这在佛经上称为扶根尘、扶助内根的尘法。扶根尘不能生识,生识的


是内根,又称之曰‘净色根’,亦名胜义根。佛经上说:



胜义根质净而细,有如琉璃,肉


眼不可见,唯佛眼天眼可见之。近代科学发达 ,使我们知道所谓净色根,事实上就是人体的


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净色根有发识取境的 作用,功能殊胜,故名胜义根。




眼、耳、鼻、舌、身五识,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五境又称五尘,麈者虚浮之法,


生灭变异,随著因缘而改变;



尘也是染污的意思,以此五者, 能染污我人的心识,所以称


尘。五识所取之五境,分别说明如下:





11


一、眼识:



眼识缘色境,此色是颜色 之色,非有质碍性


(


物质


)


之色。此色有三类:




1


、显色:


< p>
有十三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雾、空。



2


、形色:



有十,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不正。



3


、表色:



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4


、法处色:



有五,极回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二、耳识:



耳识缘声境,此境有三:




1


、执受大种因声:



人之语言、动作


(


如鼓掌


)


所发之声音。



2


、非执受大种因声:



自然界所发之声音,如风声、水声等。



3


、俱大种因声:



人与物质界共发之声音,如吹笛、奏萧,伐木、凿石等。




三、鼻识:


鼻识缘香境,此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者,顺益者名好香、如沉檀;




损者合恶香、如粪秽;


< p>
无顺违者名平等香,如土石。三假者名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四、味境:



舌识缘味境,此有六种,有甘、酸、咸、辛、苦、淡。




五、身识:


身识缘触境,即是我人的触觉,略说如冷、暖、滑、涩,轻、重、痛、痒,


细说有二 十六种,不细述。




五识只能了别 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不能越出自己的功能范围以外。如眼只能缘色,不


能越色而缘声;



耳识只能缘声,不能越声缘香,其他各识亦然。并且,五识缘 境,只是感


觉,‘唯是现量,不带名言’,所以无分别的功能。分别色、声、香、味、触 五境的内容,


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此将在下一节叙述。







第六识




第六识名意识,这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断、记忆、决定,以至


于 喜怒哀乐的情绪用,全是第六识的功能。




前五识各有其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组成的净色根,是色

< br>法之根;



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 缘色、声、香、味、触五境,缘的


是色法;


< br>第六识缘法境,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东西,而第六识则是前


五 识任何一识发生作用,第六识即与之同时俱起,以发生其了解分别的作用。




意识与前五识比较,它有下列几种特点:




一、意识缘虑法境,它能了解分别一切外境。




二、意识能了别一切色法


(


物质现象


)


的自相与共相。即此物 单独的形相,及与他




比较的差别相。




三、意识不仅了别现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别过去、未来之事之理。



1


2




四、意识不仅是刹那了别,还能相继不断的了别。




五、意识‘思心所’



的造作,能造成业果。




意识有‘五俱意识’



与‘独头意识’的分别,五俱意识是:




一、意识与眼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眼俱意识。




二、意识与耳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耳俱意识。




三、意识与鼻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鼻俱意识。




四、意识与舌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舌俱意识。




五、意识与身识同起,发生其了别作用时,称为身俱意识。




五俱意识,并不是同时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 、或五俱,视缘而定。




前六识缘外境,有四种原因。


<


瑜伽师地论


>


称:‘六识缘境,有 四因故,能令作意警


觉趣境。’这四因是:




一、欲力:



欲是希望,如果心识对外境,生起爱著,就对外境生起作意


(


注意


)


力。




二、念力:



念是记忆,如对外境‘似 曾相识’,生起记忆,就对此境生起注意。




三、境界力:



心识所缘的境界,极为特殊,就对此外境生起注意。




四、数习力:



就是习惯性,如穿越马路,习惯上要注意有没有车辆。




再者,五俱意识缘外境时,要经过五段程式,才能充分发生 其了别作用。这五段程式,


又称为‘五心’。五心是:




一、率尔心:



这是前五识根境相对生识,刹那间的了别。




二、寻求心:


< br>这是五俱意识于前五识刹那了别之后,生起寻求之念,以了别外境。




三、决定心:



五俱意识寻到了目标,决定去了别。




四、染净心:



五俱意识了别外境后,所生起的善恶染净之心。




五、等流心:



这是因五俱意识的善恶染净,相续流转,而成就善恶之业。





13


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俱起,单独生起的意识。独头意识缘虑的只是法境。独头意识


又 分为四种:




一、梦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睡觉的时 候,缘梦中境界生起的意识。梦境在三量中是非


量,所以我们不必为梦境所困惑。




二、定中独头意识:



这是在禅定时,缘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识。定中意识,唯是现量。




三、散位独头意识:


< p>
这是既不在梦中,也不在定中,也不与前五识同缘外境,而是平


常情形下, 散乱心起,在意念游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乱想个不停。这在佛教中


叫做‘打 妄想’



。这多是比量或非量。




四、狂乱独头意识:


< p>
人在颠狂——神经错乱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甚至于比手划脚,


以加强语 势。我们看他语无伦次,事实上他有他意识所缘的境界。这种境界,也是非量。






七八识




第六识是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思想判断,全以第六识为主,第七、


八 识是属於潜意识的范围。但第七识是意识之根,第八识是宇宙万法的本源,无疑义的,第


六识的活动,一定受到第七、八识的影响。于此我们来探讨第七、八识的行相业用。




第七识名末那识,末那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义译曰意,但 恐与第六识混淆,故保留末


那原名。第七识唯一的作用,就是‘恒审思量’,思量些什么 呢,它误认为第八识是恒、是


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恒常的审虑思量,执著自 我。因此,它是一个自我中心,


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中心。




说到思量二字,八个识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识时常间断 ,也没有审虑作用,所以是


‘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有审虑的作用,但也有时间断< /p>


(


如五位无心


)

,所以是审而非


恒的思量。第八识是‘恒转


] (


恒转如瀑流


)


,但它并不审虑,所 以是恒而非恒的思量。唯


有第七识,它恒时审虑思量,执著自我,维护自我,这就是我人 何以时时以自我为中心,起


惑造业,损人利己的原因了。




最后说到第八识,第八识又名阿赖耶识,这也是梵语的音译 ,此在天竺义为‘无没


]



我国译为藏 识。称为无没者,是说此识含藏万法种子,不令失坏;



亦因它 历经生死流转,


永不坏灭。译为藏识者,藏是储藏意思,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 能藏,是指它能储


藏万法种子


(


种子



见第二讲第二节


< br>)


生起宇宙万法



这时,


第八识是能藏,


种子是所藏。


在种子起现行


(


发生作用


)

的时候,受到前七识杂染法的薰习,现行种子受薰成为新种子,


仍藏于第八识中。这 时新种子称为能藏,第八识称为所藏。至于执藏二字,又称‘我爱执


藏’,这是因为第七 识误认第八识为自我,对于自我妄生贪爱,执著不舍,这称为‘我爱


执’。这时第七识是 能执,第八识是所执。




第八识有许多异名,录出几个,顾名思义,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一、种子识:



此识含藏万法种子,能生起万法,故称种子识。



1


4




二、本识:



此识是万法的根本,故称本识。




三、宅识:



是藏识的别义,谓此识是种子的房宅。




四、第一识:



八识顺序,由本向末数,此称第一识。




五、现识:



言万法由本识现起,故称现识。




六、异熟识:



此识是前生业力的异熟果报体,故名异熟识。




七、转识:



转有漏的第八识为无漏的大圆镜智,故称转识。




八、神识:


佛法中本无‘神我’之说,而此识含藏万法种子,功能殊胜,故称神识。




九、阿陀那识:



阿陀那梵语,是执持之义,此识能摄持根身不坏,种子不失,故名。




十、无垢识:



此识以修持力,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称无垢识。





相关名相表解




一、五位百法:



百法、是把宇宙万有 归纳为百种,束之以五位。前九十四种是因缘和




的有为法,只是现象;



后六种是非因缘和合的无为法,是万法的体性。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






有为法│








色法十一百法


(


一切法


)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无为法六




二、八识心王:



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这是精神作用的主体。





┌眼识——缘色境——即视觉作用






├耳识——缘声境——即听觉作用






├鼻识——缘香境——即嗅觉作用



┼此五者是五感觉器官




八识—┼舌识——缘味境——即味觉作用






├身识——缘触境——即触觉作用






├意识——缘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




├末那识——执著自我,是自我意识中心




└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种子,宇宙万法由此变现生起





15


三、百法口诀:




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位心所法,不相应行二十四,六种无为成百法。




第四讲



六位心所






遍行、别境



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


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


王而起。二、与心王相应。三


、系 属于心王。心所以上三义建立


,得‘我所’名。这些心所,


随著 顺违之境,而起爱憎善恶之心,助成心王事业。认真的说,心王本身无善恶,不能单独


造 作



必须心所相应方有势力



心所协和于心王,


互相呼应,


以造作善恶之业。


这八识心王,


每一个心王好比是一位国王



既然是王



不能没有臣属辅佐



所以心所就好比是国王的臣属。


心所有五 十一位,分为六组,叫做‘六位心所’。这六组是:




一、遍行心所;



五个,名称是触、作意、受、想、思。




二、别境心所:



五个,名称是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心所:


< br>十一个,名称是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


行舍、不害 。




四、根本烦恼心所:



六个,名称是贪、嗔、痴、慢、疑、恶见。




五、随烦恼心所:



二十个,又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十


个,名称是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中随烦恼二个,名称是无惭、无愧。


大随烦 恼八个,名称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不定心所:



四个,名称是悔、眠、寻、伺。




由以个六位心所看来,善心所止有十一,而烦恼、随烦恼却有二十六,宜乎我们的善习< /p>


少而恶习多,世人善行少而恶行多也。




六位心所如上所述,现在先自遍行心所说起:




遍行二字



是周遍起行的意思



心若生时



此五心所相应俱起



它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 ,


它通于一切心——八识心王;



通于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



一切性——善、恶、无


记;



一切地——三界九地。遍行心所有五,是触、作意、受、想、思。




一、触:



触是接触,五根与五境接触


(



)


而生识,根、境、识‘三和’ 就名为触。


<


百法明门论


>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 所依为业。’触与作意,有时互为先后。




1


6



二、作意:



作意就是注意,因根、境 、识的三和而引起注意,或先注意而生起触。论



< p>
:‘谓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语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可见心识了别外境,须以作意为前导。




三、受:



受是感受,心识领纳顺违之境生受。论曰


:‘谓领纳违顺俱非境相为性,起


爱为业。’受有三种,领纳顺境名乐受,领纳违境 名苦受,领纳非顺非违境名舍受。若再加


忧、喜二受,就称为五受。



四、想:



想是认识作用,论曰



:‘于境取相为 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就是于一切


相上生起分别,再加上名称。如谓此是瓶、此是钵 等。




五、思:



思是造作的意思,论曰



:‘令心造作 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思有三


种,曰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它于是非善恶 ,筹量其可行不可行,决定之后,驱役自


心,造作邪正善恶之业。其实这就是我人的意志 作用。




别境心所,是以其所缘之 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心所同缘一境,故称别境。遍行心所是


心识生起时,五心所相继生 起。别境心所是专对某种特别情况,继五遍行心所之后,个别生


起。别境所缘之境有四种 ,即欲缘所乐境,胜解缘决定境,念缘曾习境,定缘所观境,而慧


则是于四境拣择为性。 别境五心所,如下所释:




一、欲




欲 是‘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勤依为业


。’



欲就是希望


,对外境的希望追求,


对所爱境



希望必合



对所恶境,


希望必离。


因此希求就有了善恶染净之分,


希望成佛作祖,


当然是净欲,追求财、色、名、食、睡,就是染 欲了。




二、胜解:



胜者殊胜,解者见解,对 外境起决定性的理解。它是‘于决定境,印持为


性,不可引转为业。’即于邪正善恶境, 既经决定,必如此作,不可引转。所以在犹豫不决


的情况下,没有胜解。




三、念:


< p>
念是记忆,‘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即是对经历过


的事明记不忘,叫做念。




四、定:



定是三昧,译曰正定,它是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



注一境而不散乱,叫做定。




五、慧:



慧是智慧,智慧能断除疑惑,论曰



: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


这种慧是由定而发,所以 对于善恶是非,能取得决定性的简择。






善、烦恼




六位心所的第三位,是善心所。善与恶相对,凡是性离衍恶,顺益世人者,叫做善。也


可以说,对于佛陀的教法,依法而行,叫做善。善心所有十一个,是:




一、信:



对善法能了知而实信,对佛法义理能坚定信仰者,曰信。此有三种,一者信


实,信实事 和实理;



二者信德,信功德及道德;



三者信能,信善恶之业的能力。




17



二、惭:



惭者羞耻,做了坏事内心感 羞耻,别人学问道德强过自己,感到耻不如人,


都叫做惭。惭是自我尊重的促进力量。< /p>




三、愧:



做了坏事,怕舆论的批评,怕别人的指责,无颜见人曰愧。在世俗社会,惭


愧二字连在一起用,在此处,惭著重于崇重善法,愧著重轻拒恶法。




四、无贪:



贪者贪爱,贪著世间财色名利,非分追求,非义而取,曰贪;



反之以己所


有,惠施于人,广行布施,曰无贪。




五、无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不能忍受,恼恨于心,生起恚恨,曰嗔。反之,慈


愍待人,不做恶行,曰无嗔,




六、无痴:



痴者愚昧不明,是非不分 ,起诸邪见,谤无因果。无痴意谓有智慧,明达


事理,主要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 、十二缘生的道理。




七、勤:



勤又名精进,精者不杂,进 者不退,对于为善断恶,佛法修持,勇猛前进,


谓之精进。




八、轻安:



轻者轻快,安者安乐,这是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境界。




九、行舍:


行是行蕴中的行,舍是舍弃,舍弃行蕴中的昏沉掉举,令心平等正直,论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即 由不放逸先除广


杂染,令心寂静而住,处于平静的中庸状态。




十、不放逸:



放者放荡,逸者奔逸。论曰



:‘精进 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


放逸,成满世出世间善事为业。’也就是于五欲六尘心 不希求,对治放逸。




十一、不害:



害者损害、戕害,不 害是‘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


悲愍为业。’



不害相当于慈悲,与人以乐,拔人以苦。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是烦恼心所。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 扰恼乱人心者,称为烦恼。


烦恼心所有六,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六者又称为 根本烦恼心所。




一、贪:



贪是贪欲,非义而取,心无厌足,曰贪。论曰



:‘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


无贪,生苦为业。’世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 求种种欲乐,贪是爱、欲的同义语,是无


贪之反。




二、嗔:



嗔者嗔恚,逆境当前,妄动无明,论曰



:‘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所


以嗔心起时,对家人眷属、乃至众生,心生憎恶, 轻则恶声诟骂,重则刀杖相向,甚至于伐


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1


8



三、痴:



痴是无明的异名,无明者,迷昧不觉,起诸邪见,不辨是非,谤无因果。论


< p>


:‘谓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一切杂染恶 法,皆依无明


生起,这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四、慢:



慢者骄傲,‘谓持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慢也就是轻


举乔扬,不 知谦卑,轻蔑他人。慢可开为七种,此处从略。




五、疑:



疑者信之反,‘谓于诸谛理 ,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


善不生故。’疑也就是对于三宝的功德, 四谛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犹豫不信,所以能障


不疑善品为业。




六、恶见:



即不正确的见解,此又称邪见,此有五种,一者身见,即是我见。二者边


见,即 于我见上执常执断。三者邪见,否定因果善恶的见解。四者见取见,即固执己见,互


相斗 争。五者戒禁取见,认为持牛戒、狗戒、鸡戒,是生天证果之因,这称为非因计因。






随烦恼、不定



< br>六位心所的第五位



是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



是随从根本烦恼而生起的 烦恼



随有三义,


一者自类俱起,二者 遍不善性,三者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二十个,又分为三类,即小随烦


恼十个

< p>


中随烦恼二个



大随烦 恼八个



小中大的分别



以三义俱备者名大




兼俱 二义者——


自类俱起,遍不善性者称中随;


< br>于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者称小随。小随烦恼,行相粗猛,于


不善心中各别而起,若一 生时,必无第二。十小随烦恼如下:




一、忿:



忿者忿怒,于不饶益境,‘ 愤发为性,执杖为业。’忿是以嗔一分为体。




二、恨: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 怨为性,能障不恨,恼热为业。’亦以嗔为体。




三、恼:



恼者‘狼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性。’



由忿恨而起报复心,恼害于他。




四、覆:



覆者隐藏,自作过恶,怕为 人知,故以‘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


]



五、嫉:



嫉者嫉□,嫉贤妒能,‘妒 忌为性,能障不嫉,忧蹙为业。’亦以嗔为体。




六、悭:



悭是悭吝,是‘耽著财法, 不能惠施,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



七、诳:



诳是虚伪不实,

< p>
[


为获利誉,乔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



八、谄:



谄者谄媚,巧言令色,阿谀于人。


[


矫设异仪, 险曲为性,能障不谄。


]



九、害:



害者不害之反,‘于诸有情 ,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



十、乔:



乔者倨傲,持己才能,淩辱 他人‘醉傲为性,能障不乔,染依为业。


]





19


中随烦恼二个:




一、无惭:



无惭者惭之反,做了坏事 ,不自羞耻,它‘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


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


]



二、无愧:



无愧者愧之反,做了坏事,不畏清议,不怕批评,谓之愧。它‘不顾世间,

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人到了无惭无愧的时候,了无忌惮,什么不仁

< br>不义、寡廉鲜耻的事都做得出来。




大随烦恼八个:




一、昏沉:



神志昏昧,无所堪能,无 所肩任,使身不得轻安,而心不得入观。




二、掉举:



神魂不定,妄想纷飞,‘ 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及止为业。


]



三、不信:



不信者信之反,不信因果 ,诽谤圣贤,‘心秽为性,堕依为业。


]



四、懈怠:



不精进为善,不努力断恶 ,‘懒惰为性,能障净信,堕依为业。


]



五、放逸:



放荡纵逸,不防恶修善, ‘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



六、散乱:



散者分散,乱者扰乱,‘ 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


]



七、失念:



失念是失去正念,邪念增长,‘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



八、不正知:


< br>知者知见,知见不正,邪见增长,‘于所观境谬解为性,毁犯为业。


]



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是不定,此有四种,谓悔、眠、寻、伺 ,曰‘悔眠寻伺


,于善染等,


皆不定故。’它可以成就善,可以 成就恶。故曰不定。




一、悔:



悔者追悔,于所作之善事追悔,即是恶;


于所作恶事追悔,即是善。或于未


作之恶事追悔则是恶,或于未作善事追悔则是善。




二、眠:



眠者睡眠,为调摄身心的适 当睡眠是善,睡眠无度或昼夜颠倒者是恶。




三、寻:



寻是对事理粗略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四、伺:



伺是对事理细密的思考,若思善便属善,思恶则属恶。





附记:



相关名相表解




二、六位心所:



六位心所、五位百法的第二位法,心所五十一个,分为六位。




2


0




┌遍行心所五:触、作意、受、想、思




├别境心所五:欲、胜解、念、定、慧




├善心所十一:



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






行舍、不害。




├根本烦恼心所六:



贪、嗔、痴、慢、疑、恶见。



六位心所┼随烦恼心所二十:



又分为三类:





1


、小随烦恼十: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乔。





2


、中随烦恼二:



无惭、无愧。





3


、大随烦恼八:



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散乱、失念、






不知知。




└不定心所四:



悔、眠、寻、伺。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种子




本 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


不称 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 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


功能发生作用。




由上所述,可知种子只是一种功能,此功能非物质而有物质 的力用。世间万法,皆自此


能、此力生起。于此,种子有下述定义:



一、种子非色非心,只是一种功能。




二、此种功能遍宇宙,故种子亦遍宇宙。功能一旦起用


(


起现行


)


,宇宙万象森罗。故


种子无尽,宇宙亦无尽。



< p>
三、种子无大小轻重之分,种子起现行时,‘相分’由‘见分’而显示。故心识分别一


生,即摄尽全宇宙,无一法不在心识之中。



< /p>


于此可知,所谓宇宙万法,皆是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因此,


<


成唯识论


>


卷二曰:




‘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本识


(


阿赖耶识


)


中,亲自生果,功能差 别。此与本识,及


所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



以上这段论文,如果加以语译的话,就是说:



什么叫叙种子呢?



就是阿赖耶识中, 能


够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这种功能,与阿赖耶识,及所生果法,既不是一,也不是 异。




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万法种子,此种子从何而来呢?



这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唯本有说:



这是印度护月论师等 的主张,他认为,阿赖耶识中的一切有漏无漏种


子,是无始以来,‘法尔本具’,后来再 从薰习新生。




21



二、唯新薰说:



这是印度难陀论师等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种子,皆是无始以来,从


现行薰习新 生的。




三、本有新薰并有说:



这是印度护法 论师的折衷主张,他认为,无始以来,阿赖耶识


中,有‘法尔本具’的种子,同时也有从 现行薰习的新薰种子。




以上三说,后世以护法的说法较为圆满。





<


成唯识论


>


中,为种子的体性立有六条定义。这六条定义是:




一、刹那灭:


< br>种子只是一种功能,不可以色、声、香、味、触去测量,但在发生作用


却有力用< /p>



这种力用



才 生即灭



即所谓‘无间即灭’



中间没有‘住’的阶段



这叫做‘刹


那灭’。




二、果俱有:



种子起现行,虽然刹那 即灭,但不是灭后始有果,而是刹那生灭之际,


‘正位转变,能取与果’,也就是即因生 现果,这果就是新薰的种子。




三、恒随转:



种子起现行,刹那灭, 果俱有。但不是灭了即断,而是前灭后生,相似


随转,恒常不断。




四、性决定:



种子随其能薰因力的善恶,而决定其性别,成为善业种子或为恶业种子,


而在 起现行的时候,善业种子起善的现行,恶业种子起恶业现行。此一原则,决定不变。




五、待众缘:


< br>种子起现行,要众缘具足,心法生起要具备四缘,色法生起具备二缘,


关于各种缘 ,将在下一节课讲述。




六、引自果:



种子并不是一类种子生 各类的果,而是色法种子生色法的果,心法种子


生心法的果,此一法则不能错乱。






薰习




种子是为第八识所摄持


(


即储藏于第八识中


)


、能生自果的 一种功能。这种能生起万法


的种子,在第八识中,是前念种子生后念种子,前灭后生,‘ 自类相续,有如瀑流’,这叫


做‘种子生种子’



。另一方面,某一类种子,在众缘和合


(


四缘具备


)


的时候,能生起各


自的果法,这叫做‘种子生现行’。当其生起现行之刹那,有强盛的势用,刹那之间,再薰< /p>


习各自的种子,这叫做‘现行薰种子’。被薰的种子成为新种子,则仍储藏于第八中。不过


认真的说,所谓‘现行薰种子’,是具有见闻觉知作用的前七识。前七识的见闻觉知作用 ,


就是‘现行’——现在的行为,身、语、意三方面的行为。




种子生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而现行薰习种子的时候,现行是因,受


薰的新种子是果。这三者


(


种子、现行、薰习


)


之 间的关系,是‘刹那生灭,与果俱有


]



所以古德曾说:




2


2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三法


(


种子、现行、薰习


)


辗转,因果同时。


]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刹那灭,果俱有


(


种子六义的第一二义


)


。而受薰的 种子成


为新种子,新种子又起现行,这种前灭后生,有如瀑流,亘古不息者,就是‘恒随 转


]


。在


这前生后减的随转中,具有‘ 三法’和‘二重因果’。




所谓三 法,是能生的种子,生起的现行,和受薰的新种子。所谓二重因果,即种子生现


行,种子 是因,现行是果,是一重因果;



现行薰种子,现行薰种子,现 行是因,种子是果,


这是又一重因果。这三法辗转,刹那之间,成为二重因果。




种子与第八识的关系,以因果来说,种子 是因,第八识是果,因为第八识是现行,种子


是生现行之因


(


第八识是种子所生之果,后面另有解释。


)


另以体用来说,第八识是体,种


子是用,故摄用归体,摄果归因,这二者的关系 ,是‘非一非异’






种子与前七识的关系,是在‘因能变’中,种子生出第八识 。在果能变中,第八识生出


前七识,同时八个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前七 识以其见闻觉知的认识作用,


又薰习了起现行的种子。因此,就薰习面来说,前七识是因 ,受薰的新种子又成为果了。




什么叫薰习呢?



我人身、口、意三者 所表现的善恶行为,其‘气分’留于第八识中,


就叫做薰习。也可以说,第八识把我人行 为经验的痕迹保留下来,这经验痕迹就就是种子,


亦名气分,也叫习气。


<


大乘起信论


>


曰:‘薰习 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


薰习故,则有香气。


]



在薰过程中,前七识是能薰,第八识是所薰。在能薰与所薰 之间,各要具四种条件,所


以在


<


成唯识论


>


中立有‘能薰四义’,在


<


摄大乘论


>


中立有‘所薰四义’。 能薰者是前


七识,它所具备的四种条件是:




一、有生灭:


< br>能薰者要有生灭,有生灭变化方有作用,方能薰习种子。无为法是不生


灭的常法, 不能薰习,前七识是因缘生起的生灭法,可以薰习。




二、有胜用:



胜用有,一者能缘的势 用,二者强胜的势用。心法中的前七识,具此二


条件,所以为能薰。譬如用香料薰衣,香 料要有强烈的气味才能薰,气味微弱不能薰,第八


识性唯无记不能薰,物质无缘虑作用不 能薰,唯前七识为能薰。




三、有曾减:



有了胜用,且高下不定 ,有增有减,方是能薰。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


能薰;



前七识是杂染的有漏法,所以能薰。譬如以樟脑球放在衣箱中,衣服薰香了,樟脑


球也散发了。金球玉球本身无增减,不散发,也不能薰衣。




四、与所薰和合而转:



能薰与所薰同时同处,不即不离,和合而转。本身之前七识,


唯能薰本身 的第八识,不能薰他人的第八识。





<


摄大乘论


>


中立有‘所薰四义’,所薰者是第八识,它所具备的条件是:





23


一、坚住性:



受薰者要一类相续,能 持习气,始可受薰。前六识有变易,第七识是染


污识,不能受薰,第八识一类相续而不间 断,可以受薰。




二、无记性:



第八识性唯无记,法体 平等,无所违拒,能容习气,故可受善恶现行的


薰习。所以清净的佛果,和有漏的前识不 能受薰。这好比沉麝不能薰成臭的,蒜薤不能薰成


香的,因为它本身气味已固定了。




三、可薰性:



这是指受薰体性非坚密 ,有隙可乘,始可受薰。真如坚密,不能受薰;


第八识体性虚疏,能含容种子,可以受薰 。这好比衣服体性虚疏,可以受薰,而金器玉器体


质坚密,不能受薰。

< br>



四、与能薰和合而转:



此与能薰的第四条相同,即第八识唯受本身的前七识所薰,不


受 他人的前七识所薰。






识体四分




宇宙万法,都是阿赖耶识含藏的万法种子变现而来的。它是如何变的呢?‘识变’、是


唯识学中、是非常深奥难解的一部分,若要细说,几个小时讲不完。简单的说,阿赖耶识中


的种子,生起现行,这时以种子为因,生出现行的果。此现行的果,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

处有个疑问,种子含藏于第八识中,种子又如何生出第八识呢?


< br>原来无始以来,第八阿赖


耶识,与它所藏的种子,是同时而有的。种子是生识之因 ,是能生;



第八识是所生之果,


是所 生。这能生与所生之间,是‘因果同



时’




< /p>


同时是念念相续,‘恒转如瀑流’似的,


不停的转变、变现,因此 ,种子生出第八识,第八识同时也含藏、摄持种子。这种子生出第


八识,以种子为因,第 八识是果,这叫



做‘因能变’。




在种子生出第八识的同时,第八识种子生出前七识,并且包 括第八识及前七识在内的八


个识,自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二分。这第八识 生出前七识,同时八识体各各


生出相分、见分的变,是第八识识体的变。第八识识是种子 生出的果,因此这种变叫做‘果


能变’。




八个识的识体,在果能变时,识体上各各生出相分、见分。 什么叫做相分


、见分呢?




来相分的相,就是世间万法——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相分的分,是一部分的意思。因此,


所谓相分,就是识体上事物形相的一部分。见分的见,是能‘了别’——了解分别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一部分。




原来唯识学的基本理论



就是‘万法唯识< /p>



识外无境



’ 我们六种识所触对的六种境——


色、声、香、味、触、法方六境,都不是实境,全是我们 心识上变现出来的。我们心识变出


相分


(


世间各种事物的形相


)


,再由心识的见分去认识。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


]



<


成唯识论


>


卷二上说:‘以所缘相说名相分,以能缘相说名见分。’



又解释说:‘相


分名行相,见分名事,是心、心所自体相故。


]



现在再换一个方式来说,在果能变中 ,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这时识体本身就叫做


‘自证分’。如以眼识为例,了别


(


认识


)


色境的作用,是见分;



所了别的色境,是相分。


2


4



换句话说,见分是主观做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客观的所认识 的对像。而所谓‘客观’,并


不在心识之外,仍是在心识之内。原来我们眼识所见之境, 是我们第八识的色法种子


(


相分



)


,变成我们眼识的相分,因此,我们所看到之相,是八识种子变出出来的相,不是心识


外 的境相。




当心识上变现出相分< /p>



见分的时候



八个识的识体就叫做‘自证分’



譬如以眼识为例,

< p>
眼识了别外境的作用,即是见分;



眼识所了别的 外境,即是相分。那么,见分了别外外境,


会不会发生错误呢


(


此即所谓非量


)




这时识体要来验证一下,因此识体 就叫做自证分


了。可是,识体的验证是不是正确呢?



这时识体还有一种‘再度证知’的作用,这再度证


知的作用叫做‘证自证 分’



。这样一来,每个识体就有了四分,那就是相分,见分, 自证


分,证自证分。




所谓四分,就是识体的四种作用。相分是外境的影相


(


这影相是第八识色法种子变现



)


,见分是心识的认识作用;



自证分是 心识的验证作用,证自证分是心识再度证知的作


用。如果以镜子为喻,相分好比镜子中的 影像,见分、好比镜子能见照的作用,自证分好比


是镜体,证自证分好比是活动镜架,镜 子在活动镜架上,就可上下左右随意活动见照了。




再以尺子量布为比喻,眼前有一块布,它由第八识的色子种子,在眼识的相分上映出影


像,此就像是相分。而见分相当于尺子,去量布的宽度与长度;



自证分的作用,是根据尺


子所量的结果,知道这块布的宽度与长度,证 自证分就是再检查所量的结果是否正确。




此处特别加以说明的一点,所谓‘识体四分’之说,正确的说,并不仅限于八识识体,

< br>而是包括各各相应的心所在内。




附录:



相关名相表解




一、种子的分类:



种子,是阿赖耶识 中、能亲自生出不同果法的功能,它有种种不同





分类方法,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法尔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类—│




└——习所成种,是种子生起现行,受现行薰习而成的新种子。




┌——有漏种子,是三界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种子。




依有无漏分类│




└——无漏种子,是大乘菩萨转染成净、修行证果的种子。




┌——善、不善、无记种子,是三界众生的有漏种子。




依三性分类—│




└——纯善种子,是出世圣者转染成净的无漏种子。




┌——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等流种子│名言习气




有漏种子分类│



显境名言│



│我见习气




└——业种子——即有支习气——亦名异熟种子




二、识体四分:



是八识识体在‘果能变’时生起的四种功能。




25




┌——见分:



八识识体主能观的认识的功能。




识体四分—┼——相分:



为见分所认识的影像。




├——自证分:



识体证知见分所见有无谬误的功能。




└——证自证分:



识体再度验证的功能。






圆成实性——真空妙有│




第六讲



九缘生识






缘起




缘 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


佛陀 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


过去现在因果经


>


中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


于 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


]



这就是因缘二字的来源。因缘、简称为缘起或缘生。什么是 缘起或缘生呢?




<


阿舍



>


中这么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又说:‘譬如


有两根□芦,互相依倚才能植立。朋友们 ,缘名色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



此生则彼生,


此灭则彼灭,正复如是。朋友们,两根束芦,拿去这根,那根便竖不起来,拿去那根,这根

< p>
便竖不起来,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正复如是。


]



名色和识互相依存,才有生命体的存在。所以因缘二字,简 单的说,就是组成一切事物


的关系和条件。生命体的存在,是以名色和识互相依存而有的 。但其存在,有其前因后果的


依存关系(因果关系)


,也有识和 名色


(


精神主体和物质性身体


) < /p>


同时的依存关系。这异时


的因果和同时的依存关系,就叫做因缘。 不过最早的因缘——即缘起,是生命流转的缘起,


到后来则扩大到万法生灭变化的缘起。 譬如


<


入楞伽经


>


中说:




‘大慧,一切法因缘生有二种,谓内及外。外者谓以泥团、水、杖、轮、绳、人工等缘


合 成瓶、泥钵,草席、种芽、酪酥亦复如是,各外缘前后转生;



内者谓无明、爱、业等生


蕴、处、界法,是谓内缘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别。


]


内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缘起,即是佛


法中的‘十 二缘生’,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



无明、是我们蒙昧的生命原动力,行、是盲目意志冲动之下的行为,识、是业力寄托的


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纳识成胎,这时的受精卵,已经成为精神和物质的混合体


(即所谓生命体),所以称为名色。以名色为缘,而有六入,六入、就是母胎中的婴儿发育


到六根位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备)。


< br>触是出生后数岁以内的幼儿,感觉器


官与外界接触,童心未凿,只是直觉,无分别 心,所以叫触。受、是年龄渐长,对外的感觉


有了领纳的作用。领纳有三种,顺我意者称 乐受,违我意者称苦受,不顺不违的称舍受。有


了苦乐之受,以受为缘,就有了爱——爱 憎取舍。爱就是贪,贪名贪利、贪财贪色,以贪为


缘而生起取



取可说是占有



对所爱的一切固执不舍



由取而成为有


有是‘存在’的意思,


也是业的意,这是由取而熟切追求,由此造成必得后报的业。 有了业因,必有果报,这果报


2


6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


耳濡目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