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别妄想泡我
720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09: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芦荟胶-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依依社区)


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被誉为“影坛鬼才”的冯小刚似乎想用自己的 电影说


明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艺术的高下不以得到专家的认同论成败,他拍电影似乎 只有一个终极目的,他


将这个目的表述为“我的片子是拍给人民看的”。也许,说是拍给 大众看会更贴切一些。的确,他导的电


影创造了中国近年来票房的新高,给本不景气的电 影市场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冲击,冯小刚的名字为越来越


多的观众熟知,他自己就曾说:“ 每年


12


月,我都过一节,我的电影节就在

12


月份。是观众掏自己兜里


的钱给我做了一奖杯。”可是 观众群的增多,并没有给他带来桂冠,“金鸡奖”落选,“百花奖”也没有


得到期待中的 好成绩,甚至连一直为评论界看好的傅彪(《没完没了》中男配角扮演者),也是名落孙山。

冯小刚的失落是自然可以想见的,“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话虽然说得英雄豪气,但是失落和不服气


还是掩饰不了的。这就难免给人们带来思考,那就是票房高的电影是不是就该这么倒霉,或者 ,这是不是


说明我们的观众电影欣赏水平有问题或者是专家们的眼光有些问题?这确实需 要好好地加以研究,否则,


中国电影专家与观众欣赏的错位无疑将导致电影创作的两个极 端。因此,笔者意欲通过对冯小刚类型电影


的个体研究,探讨贺岁片这一文化快餐的得与 失、成与败,以期为电影的艺术创造和可观的票房相结合做


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探索。< /p>



1


、从类型电影的诞生看冯小刚电影 创作的初衷



有人说,好莱坞电影的“杀手锏”就是生产类型 电影,他们靠编织一个个相同或相类似的电影童话来打动


观众的心。所谓类型电影,无非 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来创造影片,其中主要有西部片、喜剧片、歌


舞片、侦探片、 惊险片、幻想片等。它从诞生之初起就和经济效益紧密相连,由于制片厂商为攫取最大利


润,对一些受观众欢迎的影片大量仿制,时间长了就形成了某些相对稳定的影片类型。


2 0


世纪


20


年代末

期,经济危机席卷美国,引起了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各个方面的强烈动荡,人们朝不保夕,填饱肚子


尚且困难,哪还有心事欣赏什么艺术。可是好莱坞的编导者们却独具慧眼,他们制造出了大量 的逃避现实


的电影童话,来麻痹被现实逼得走投无路的人们。在这点上,好莱坞电影赢得 了空前的成功,也带来了空


前的经济效益。



冯小刚加盟“贺岁片”之初,就是出于商业的考虑。他曾经说过:“好莱坞本身把电影当生意来做,这是


文化产业,它坚定不移,不犹豫、不含糊地走了一百多年,咱们现在还在讨论呢。人家想 好这是商品,都


已经一百多年。”冯小刚正是把电影作为一个商品来做。“贺岁片”就象 是中国人传统的“年夜饭”,不


在于好与不好,关键还在一个热闹、一份喜庆。所以,就 象人们每到岁尾就会期待大年夜一样,到了春节,


文化上的期待自然就少不得“贺岁片” ,正是出于这样的创作初衷,冯小刚拍“贺岁片”也就少不了欢乐


和搞笑的成分,但是, 插科打诨毕竟不是电影唯一的任务,相声和小品在这方面比电影更有优势。电影毕


竟还有 着更为丰富的表现空间和更为生动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将东方式的喜剧原汁原味地奉献到观众


的节日餐桌就成为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追求。正如,香港影星关之琳所言:冯小刚“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幽


默搬到银幕上的人。”一言中的,关键就在冯小刚生产的快乐不仅仅是获取人们一点廉价 的笑声,更有让


人们面对银幕,如同面对着一面镜子,将自己的苦乐相伴的生活又在脑海 中回味一回,如此贺岁片就又变


得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年终总结”的意味。因此,冯导电 影将票房放在首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创造的


快乐不是类似《男妇女主任》那样有着悖 逆、变形生活的幽默,而是逼近完全的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


在虚假和欺瞒随处可见的 当今社会,无疑和人们内心深处对真诚和真实的渴求正相契合,因此,火起来也


就没有什 么奇怪的。但是,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传统电影观的一个挑战,优秀的电影在表现生

< br>活的真实的同时,更要表现出生活的深度,而这往往又是习惯于“有钱没钱过个好年”的中国人所不愿意< /p>


看到的,人们希望在节假日能有个身心的彻底放松。这就带来了“贺岁片”创作的两难,这 也是冯小刚电


影在票房和获奖之间倾斜的重要原因,很值得重视和研究。



2


、冯小刚类型电影的基本特征


< /p>


冯小刚说,电影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可以拿来研究的,对人性有新的认识价值的;一类是 有娱乐价值的。


“并不是说有认识价值的电影排斥娱乐性,它也需要有好的包装;有娱乐 性的电影也不能说这部电影里就


没有认识价值,但它们是两个方向,要看你的脚踩在哪个 方向上,这不能含糊。而我是坚定地踩在娱乐这


个方向上,但力争使我们这个电影在娱乐 之余,也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这段话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冯


小刚导演电影的艺术立 足点,那就是票房,这似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给电影最现实的冲击。要


有票房 就要有卖点,要有商业的“炒作”,而这在历来被认为是高雅艺术的电影界,芬芳自有人知,就难


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低俗意味,让同行们看不上眼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艺术


存在,我认为,冯小刚在经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没完没了》《一声叹息》 甚至刚刚上市的


《大腕》,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把它归纳为以下


7


个方面: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


板块结 构的散文化组合、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文化


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下面一一论述:



(一)都市生活脉搏的迅速逼近。



冯小刚的电影都是取材于都市生活中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甲方乙方》关注的是现代都市人


富裕生活背后,心灵的空虚和孤独;《不见不散》则将视点放在了异国他乡中国的小人物艰难的现 实生存


以及关爱与共的传统情怀;《没完没了》关注的是现今商业社会司空见惯的债务问 题;而婚外恋这个现代


都市人生活中最为敏感的话题,正是影片《一声叹息》所要演绎的 故事;最近,哥伦比亚公司投资冯小刚


的电影《大腕》,将目光投向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 无孔不入的金钱意识很浓的商业广告„,这些都是现代


都市生活中困扰人们的问题,尤其 是一般的城市居民,这就使冯小刚的电影在普通百姓心中有了不可替代


的亲和力。贴近这 些小人物的生活就是贴近中国数以亿计的普通百姓,这也就为影片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


奠 定了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



(二)板块结构的散文化组合



尽管 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性是很强的,但是他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连贯和首尾圆合,他似乎更愿意把电影做


成具有散文意味的抒情方式,


所谓“形散而神不散”,


用一根主线串起不同人物或是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


这就使影片显得很有些立体感,< /p>


而非人们熟识的流线型结构。


就拿


《一声 叹息》


来说,


所谓“风流不下流”


的男 主人翁张国立的爱情是全片的中心,可是他的叙事却基本是由若干个板块组成的。海边邂逅(婚外情


的开端)、小屋激情(婚外情的进行)、返回城市(婚外情的考验)、布置新家(婚外情的终结)„„ ,


在一个个风格鲜明、抒情指向明确的板块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间离,使观众的审美印 象变得细腻、丰富,


在片段的审美基础上完整,这就使得影片有了线形结构所无法替代的 优势和魅力。



(三)人物形象的个性化夸张



有人 说,冯小刚的电影票房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有葛优那张极富戏剧性的脸。葛优在冯小刚电影中所起的作


用是无可质疑的。但是,有一点要明确的就是在葛优成就冯小刚电影的同时,冯小刚的贺岁片也使葛优 的


艺术生涯变得更有色彩,这当然要归功于冯小刚电影对葛优演员表演风格的把握,如此 才能做到所谓“量


体裁衣”。重视明星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效 应,是好莱坞类型电影成功的一个


重要的原因,她不仅强化了电影表现生活的力度,更主 要的是带来了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也正是冯


小刚电影的追求,启用明星就无可厚非 了。他自己也说:“葛优对贺岁片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这个贡献


还不仅仅是在贺岁片上 ,我觉得中国观众产生想进电影院的愿望、想花钱买票,都和葛优这个演员的魅力


有很大 关系。我们的贺岁片也确实借了葛优很大的势。反过来呢,我们也没有给葛优拖后腿。也是不断地


在一年又一年地做出不同的东西来,对葛优也是有好处的,这是互利的。”冯小刚类型电影塑造了一组具


有相对定型化的人物形象。他们大多有着中国传统的江湖义气,心地善良、生活处境却较 艰难、性格深沉、


生活态度乐观、乐于助人、语言幽默、爱贫嘴会贫嘴,是有着我们十分 熟悉的小聪明的市民阶层的代表,


比如宋元(《不见不散》)、刘亚洲(《一声叹息》) ,这些人物形象本身脱不了艺术夸张和虚构的成分,


但作家创作的源泉是生活,它的立足 点扎在了中国普通百姓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普通观众们熟悉和亲


身感受的,接受他们 似乎就等同于接受生活本身,因此要观众接纳其电影就不再是艰难的事情。



(四)幽默调侃的喜剧化倾向



冯小 刚电影得到观众认同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他独特的幽默、喜剧风格。他自己曾经说,不仅要让世界了解


中国的武打片,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幽默,他认为他的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普通人幽默风格的。说白了 ,


就是将生活中的平凡的点点滴滴转化成幽默的源头,他不再将幽默的目光放在巧合和夸 张上,而是将笑料


放在人物的语言中,


用人物那极具京腔的声调 来演绎贴近生活的精言妙语,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耍贫嘴”


来 制造包袱和笑料。


不管人们对这种幽默的方式是否认同,


它都以 它和生活的接近而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不过,现在冯小刚也是雄心勃勃地想要将这样一 种幽默方式作为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向国门以外,但是语言


的障碍和欣赏习惯的差异肯定是 要使效果打上折扣的。



(五)反思生活的浅层次视点



冯小 刚电影对生活的贴近是显而易见的,它抓住了都市生活中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试图从生活本


身去逼近某种现实的真实,从而传达出编导者们对生活的关注和反思。《甲方乙方》反思的是现代物质 文


明发达的背后,都市人们心灵的空虚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不见不散》则 对异域他乡普通中


国小人物的命运加以关注;《没完没了》则将视点放在困绕人们的债务 问题;《一声叹息》的主人翁是一


个所谓的“风流不下流”的中年有妇之夫,

< p>
折射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婚外恋”问题„„,


这些视点都 来自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关乎着千家万户,冯小刚的电影关注它们,也就等于关注了百姓,

< br>只是这些影片的主要出发点不在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或社会背景,也无意要寻找其中的答案和对< /p>


策,而仅仅是一个揭示而已,所以其反思的视点也就显得有些浅、有些浮于表面。而这就和 中国传统的大


椽之作揭示生活和人性中的本质有了一定的差距,得不到专家的喝彩也就是 必然的结果了。



(六)文化历史背景的极度虚化



冯 小刚电影的商业行为必然导致电影文化背景的虚化,因为他不要求自己的电影涵盖太多的意义色彩,也

< p>
不想要它承载拯救社会、人生的目的,而仅仅是以票房作为他艺术追求的首要出发点,那就没有必要 给电


影附加更多的所谓社会历史的责任,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为了有人看,因此淡化故事 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历


史环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似乎也是都市发展的一个趋势,不 过,对于习惯于给电影附加政治或哲


学诠释的中国电影来说,就有些不和时宜了,难免让 人感觉非为正宗,同时表现生活的层面和力度也就显


得小了许多。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丰 盈也就很难承载,于是即便是大制作、大投入往往可能达不到所谓的


大片的深度。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大腕》,尽管冯小刚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评论界的关注却是寥


寥无 几。



(七)镜头语言空洞而快速的转换



冯小刚电影习惯用长镜头,摇拉的过程中似乎想要传达某种情绪,就拿《一声叹息》来说,影片一开头,


我们就看见了一组十分快速的镜头,画面的主角男、女主人翁在沙滩上尽情享受大自然,除此之外 ,我们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


芦荟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