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30篇
爱拼才会赢-
趣味语文
30
篇(下)
1
)
“
东道国
”
的由来
“
东道国
”
是由
p>
“
东道主
”
一词演
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
秦穆公说:
“
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
少的资材
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
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
人。后来,
“
东道主
”
便成了一个固
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
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
东道国
”
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
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
之所和主办其事
的国家。
(
2
)
p>
“
马虎
”
的来历<
/p>
人们都喜欢用
“
马虎
”
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
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
原来有一个血
泪斑斑的故事。<
/p>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
< br>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
一次,他刚画好一
个虎头
,
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
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
p>
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
他
答:
“
马马虎虎!
”
来人不
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
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
把人家的
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
他的小儿子外出
碰上
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
诗自责:
“
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
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
奉劝诸君莫学吾。
”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
“
马虎
”
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
p>
3
)
“
枇杷并非此
琵琶
”
从前,有个纨绔子弟,自幼好
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
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
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
写完后便招呼
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
面写的是
“
买琵琶五斤
”
。五个字写
错了两个,将
“
枇杷
”
误写成
“
琵琶
”
。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绔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
枇杷
”
和
“
琵琶
”
读音相同,都读
p>
pí
pá
,是同音词。但
< br>“
枇杷
”
是一种水果,而
“
琵琶
”
则是一种弦
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
p>
“
枇杷
”
误写成<
/p>
“
琵琶
”
,属于
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
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
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
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
岂不闹出
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
字。
多数汉字的字形、
字音、
字义之间
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
如:
“
枇
”“
杷
”“
琵
”“
琶
”
都是形声字
。
“
枇
”
和<
/p>
“
杷
”
有相同的
声旁
“
巴
”
,
所以
“
枇
”<
/p>
和
“
琵
”
读音相同,
“
杷
”<
/p>
和
“
琶
”
读音相同。
“
枇
杷<
/p>
”
二字的形旁是
“
木
”
,表示和树木有关,
“
枇杷
”
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
“
琵琶
”
二字
的形旁是
“?”
,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
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
“
琵琶
”
是一种乐器,
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
4
p>
)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
817
)春末,白居易与
16
< br>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
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
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
“
既
然
„
四月芳菲尽
‟
了,
怎么会
„
桃花始盛开
‟
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
的句子,
可谓
„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
呀!
”
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
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
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
p>
众花凋谢,
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
猛然想去
白居易的诗来,
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
也从中
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p>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
“<
/p>
(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
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
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
沈
p>
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
“
都怪我读书不细
,经验太少啊!
”
有一天,苏东坡去
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
诗。这首诗
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
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
??“
西风
”
是秋风,
“
黄花
< br>”
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
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
“
吹落黄花
”
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
“
满地金
”<
/p>
,落了一地,岂不
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
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
风。一
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
到后园一看,
只见菊花纷纷落英,
满地铺金。
< br>这时,
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
不禁目瞪
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了。
(
5
)古诗
中的
“
炼字
”
艺术例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
“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
/p>
“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下面
就古诗的
“
炼字<
/p>
”
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
、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尽:
p>
都。
着一
“
尽
p>
”
字,
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
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 br>2
、以动衬静。如
“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
照
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
宁静。后
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
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反衬
“
空山
”
的清幽。
3
、化静为动。如
“
< br>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
洲》)这个
“
绿
”
字写
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
勃的美感。
4
、以动写静。如
“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p>
”
(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
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
“
月
”
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
“
破
< br>”
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
花
”
本
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
/p>
“
弄
”
字,便将
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
弄
”
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
来的月亮,
把月光
洒在娇花上,
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
晚风轻轻地撩拨
着含羞带娇的
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
破
”
、
“
p>
弄
”
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
/p>
化了,富有生命感。
5
、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
“
< br>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祁《木兰花》
)
“
春
意
”<
/p>
是只可感知,
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
/p>
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
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
“
闹
”
字,用拟人手法,把它
写活了。这一
“
闹
”
< br>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
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
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
、以乐衬哀。如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
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
哀情,
就使哀情更哀了。
7
、一语显旨。如
“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
汴洲。
”
(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
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
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
实际上这一
“
醉
”
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
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
。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
/p>
炼字
”
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
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
体会,体会诗人的
“
炼字
”
艺术。
(
6
)
p>
“
海外赤子
”
的由
来
“
海外赤子
”
,现已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美称。此词语如何而来?
“
赤子
”
本指婴儿。
《尚书
?
康诰》:
“
若保赤子,
惟民其
康义。
”
《疏》
中:
< br>“
子生赤色,
故言赤子
”
。
《孟子
?
离娄下》
中有:
“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赤子
”
还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
见于
《汉书
?
龚遂传》中
“
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p>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
大臣们劝道:
“
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离陛下如此之
近,万一有狂妄无知之徒暗中向您发射,您又没有戒备,可大大伤害社稷啊!
< br>”
唐太宗答道:
“
王
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
”
据
此话,人们便从中引出
“
海内赤子
”
一语。而
“
海外赤子
”
,则是从<
/p>
“
海内赤子
”
转
换演变而来。后来
“
海外赤子
”
被海外侨胞用以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
7
p>
)巧改标点自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
尔肯在一次宴会上提议,
每人用最简捷的语言写出一篇
“
自传
”
,
行文用
p>
句要短甚至可以作为死后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于是,在场的人冥思苦想,提笔作文。
不久,一位年轻人交给巴尔肯一篇只有三个标点符号的自传:
一个破折号
“——”
,一个感叹号
p>
“
!
”
和一个句号
“
。
”
。
p>
巴尔肯问他这三个标点符号表示什么意思,年轻人回答道:
“
一阵横冲直撞;落了个伤心自叹;
到头来只
好完蛋。
”
巴尔肯望着那位年轻人凄
然的神色,
沉思了片刻,
提笔在这篇
“
自传
”
的下边有力地又写了三个标
p>
点符号:
一个顿号
“
、
”
,一个删节号
“……”
和一个大问号
“
?<
/p>
”
。
巴尔肯用
鼓励的口吻对那位自暴自弃的青年说:
“
青年时期是人生一小站
;道路漫长,
希望无边;
岂不闻
„
p>
浪子回头金不换
‟
?
”
(
8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
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
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
《陋室铭》,
以描绘
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
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
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
张溥,
年幼时酷爱读书,
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
诵读数遍后烧掉,
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
己的书房取名
“
七录斋
”
。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
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
“
材料
”
,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
“
聊
斋
”
。<
/p>
瓶水斋
清代
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
可他非常谦逊,
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
成就比作大海中的
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
“
瓶水斋
”
。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
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
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
命屋名为
“
北望斋
”
,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
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
“
绿
林好汉
”
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
为
“
梦草斋
”
。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
书房只有四步之长,
却也
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
“
四步斋
”
p>
。
积微居
p>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
“
小是大的基础,大
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
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
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
“
积微居
”
。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
“
马虎居
”
,
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
其二是他提倡
< br>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
,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
“
泥土巢
”
,
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
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
“
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
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
却很安静,我就取名
„
静虚村
‟
。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
。
(
9
)数字诗
数字是抽象的,
诗歌是要用形象思维的,
然而这两者结合,
同样有佳作产生:
可以是豪放的,
“
黄
河入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
;可以是细腻的,
“
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可以
是沉痛,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
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可以是感伤
的
,
“
六朝如梦鸟空啼
”
;可以是愤怒,
“
一朝封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p>
”
;可以是夸张,
“
孤
臣霜发三千丈
”
;可以是讽刺,
“
三千宠爱在一身
”
< br>;也可以是欢快的,
“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
杯复一杯
”……
不过
,这些诗中的数字,仅是作
“
镶嵌
”<
/p>
之用,真正的数字诗,必须是以数字为主体,如南朝民歌
中的
p>
“
江陵去扬州,
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
剩有二千在。
”
可以解读为是一个长途行者的倦歌
??
他在不停地算里程;<
/p>
也可理解是一个远离家乡,
归心似箭的男子的情歌,
期盼着早一点与心上人
见面。
??
< br>其实,路还长着呢。心理描写非常准确。
另一首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
。个位基数词全无遗漏,又描绘了
一幅恬淡宁静的田
园风光,用之作为蒙童读物,真是一举两得。
电视台曾播放过
的《宰相刘罗锅》,内中有一处情节:乾隆皇帝手持一枝鲜艳的红花,将花瓣一
片片地剥
落抛撒,口中念念有词,
“
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
,刘墉
信口接了一句
,
“
飞入草丛都不见
”
。众人大笑。这出戏编得并不好,红花入草丛怎会都不见?明
显有疏漏之处。<
/p>
故事的
“
原产
地
”
是出自明朝布衣才子徐文长。
一冬
日,
他踏雪孤山,
见放鹤亭内一群秀才正借酒
< br>赏梅,便进前求饮。秀才们不识泰山真面目,道是诗人聚会,不会写诗者不能在此喝酒。徐文长
< p>便
“
一片一片又一片
”<
/p>
地作起咏雪诗来,前三句尚未念完,众秀才已是笑骂成
“
一片
”
了,说道,你
这
俗子是否只认识得数字和
“
片
”
字?想不到第四句
“
飞入梅花都不见
”
一出,秀才们顿时大惊失
色。白雪飞入号称<
/p>
“
香雪海
”
的孤
山梅林之中,当然是看不见了,这种深邃苍茫的意境,奇特精妙
的构思,才是化腐朽为神
奇的
“
数字诗
”
。
(
10
)文章妙批
◎古时一考生为文,
援引了
《诗经》
中
“
昧昧我思之
”
< br>句,
却误写成了
“
妹妹我思之<
/p>
”
。
考官便批道:
“
哥哥你错了
!”
◎李鸿章一亲戚参加考试,
但这位仁兄胸无点墨,便欲仰仗李鸿章的权势得到优
待。
于是,他在
考卷上写道:
“
我是中堂大人的亲
□
。
”
欲写
“
戚
”
,无奈搜索枯肠,就是想不起
“
戚<
/p>
”
如何写,最后
写成
“
妻
”
字。为此,考官批曰:
p>
“
所以我不敢取
!”
以上两例,考官充分利用了同音字的特点,故意将错就错,收到了委婉、幽默的批评
效果。
◎据说有位学生滥用
“
而
”
字,其师便在其文章评语中写道:
“
当而而不而,
不当而而而。而今而
后,已而已而。
”
教师针对学生滥用
“
而
”
字的情况,将
“
而
”
字的多种用法集中对照,既批评了学生,又在批评中传
授了知识,实在巧妙。
◎一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师戏评道: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不知所
云,一行白鹭上青天
——
离题万里。
”
又一学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但有
用的话极少。其师仿《敕勒歌》,批曰:
“
篇苍苍,
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
”
< br>作文不能扣题,
说话水分太多,
这都是应坚决铲除的毛病
;
批语或直接引用古诗句,或化用古诗
句,
语言生动形象,
也易于学生记忆,
既批评了学生作文的毛病
,
又有利于指导他们的作文实践,
可谓
“
一箭双雕
”
。
◎某学生写好论文后,请其导
师提意见,导师提笔写道:
“
请看《圣经》第十一章三十五节。
”
学生急忙翻开《圣经》,找到导师指出的那一节,只见上面写
着:
“
耶稣在哭泣。
”
导师的批语是充满趣味、智慧的批评,他的批评转了两个弯:一是借《圣经》
的话作评语,二是
耶稣为何哭泣,学生自可去作种种猜测和联想,从而明白其导师的真正
意思。
◎某生在作文簿发下后,见老师在文末批曰:
“
请看《前出师表
》最后一句。
”
他暗自得意,以为
自己
的文章可与诸葛亮相比,赶快去查看,原来是
“
不知所云
”
四字。
这位高明
的教师,
采用了一种高明的批评方式,
既切中肯綮、
一针见血,
又含而不露、
发人深省。
< br>(
11
)徐文长以奇猎客
p>
明朝万历年间,
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
徐文长常常光顾。
一次,
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
徐文长一挥而就,
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
谁知招
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
文长竟然把
“<
/p>
心
”
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
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
,
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
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
景气了。
一
天,
一个顾客对店主说:<
/p>
“„
心
‟
缺一点
还叫
„
心
‟
吗
?难怪生意不好!
”
店主于是用黑漆在
“
心
”
中间补
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
“„
心
‟
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
/p>
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
„<
/p>
心
‟
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
会兴隆。
”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
12
)晏
殊巧逢
“
燕归来
”
一次,宋代词人晏殊来到维杨,住在大明寺中。他转来看去,忽然发现墙上有一首
诗写得很好,
可惜没有作者的姓名。
晏殊跑进跑出,
问个不停,
终于打听到这首诗的作者名叫王琪,
家
就在大
明寺附近。
由于晏殊从诗句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
/p>
很会写诗,
所以,
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
来,一同探讨诗文。
王琪来了以后,
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
王琪入席
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
随
口说道:
“
我想了个诗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
来。
”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
一见如故。
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
晏殊一听,
急忙称好。
后来,
晏殊
把这一对句用到
《浣
溪沙》词和一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
评。
(
13
)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
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
序文呈上就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
“
水
”
字,有人
猜是
“<
/p>
独
”
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回
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
“
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
”
阎伯舆知道
后,说道:
“
人才难得
”
,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
到驿馆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
“
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
”
大家都说:
“
那里是个空(
kò<
/p>
ng
)字
呀!
”
王勃说:
“
对呀!是
< br>„
空
‟
(
kōng
)字,
„
槛外长江空自流<
/p>
‟
嘛!
”
p>
大家听了都连称:
“
绝妙!奇才!
”
(
14
)一字拾趣
一字嫁妆。
我国清代著名诗人、
p>
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
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
p>
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
地
写着一个大字
??“
勤
”
。
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于是,
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一字家书。
60
年代初期,
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精炼:
“
钱!
”
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
“O
!
”
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可
见赵树理教子有方。
一字
判词。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了
状纸:
“
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
,当嫁不嫁?
”
寥寥数语,尽述了改
嫁
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
“
嫁!
”
一字社论。<
/p>
1968
年
4
月
,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了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约翰逊认
输》,全文只有一
个字:
“
妙!
”
它把报纸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出来,
真是耐人寻味。
一字回信。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
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
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
字一金,现在附上一块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
”
< br>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
“
谢!
”
一字座右铭。鲁迅先生
12
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
“
三味书屋
”
。一次,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
迟到了,
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
为
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下刀在书桌的
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作为自己
的座右铭
??“
早
”
< br>。
一字诗歌。美国一家出版
社的刊物曾发表过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篇只有一个字:
“
网。
”
非常精炼、深刻、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
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一字小说。
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
结果一篇《第一封情
书寄去后》
的小说获
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
“
等
……”
真令人回味无
穷。
(
15
)
“
露马
脚
”
一词溯源
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
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
事一旦败露,
人们就会说是露了
“
马<
/p>
脚
”
。何谓
“<
/p>
马脚
”
?
“
p>
马脚
”
者,马氏之脚也。这里有个典故。<
/p>
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
,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
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
“
天足
”
,
这在当时是一大忌。
朱元璋当
了皇帝以后,仍念马氏辅佐有功,将她封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
龙恩
”
虽重,宁居后宫的马氏却为
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不敢将脚伸出裙外。一天,马氏忽
然游兴大发,
乘坐大轿走上金陵的街头。
有些大胆者悄悄瞅上两眼,
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
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于是一传十,十
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金陵。从此,
“
马脚
”
一词也随之流传于后世。
(
16
)中
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
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
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
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
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
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
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
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 br>不料,
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p>
嫦娥知道不是蓬
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
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
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
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
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
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
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忙命人摆上
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
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
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
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
17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趣闻
< br>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
相请,并以对诗
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
< br>“
谁输了就砍谁的头。
”
周瑜暗
自大喜,忙
说:
“
君子无戏言,戏言非
君子。
”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
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
孔明假装不知,泰然
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
“
子敬也算一个。
< br>”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
“
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
是奚鸟,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孔明听了,
心中暗想,
自己身为蜀国军师,
p>
今日落入周瑜之手,
岂不是
“”
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
“
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
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
< br>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虎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
/p>
“
有水也是湘,无
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
,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
“
有目也是目丑,无目也是丑。去掉目
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
孔明见周瑜奚
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
“
有木也是
桥,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
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
肃立即上前劝阻:
“
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
„
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
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
糟。
‟”
鲁肃以诗指点,
周瑜恍然大悟,
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
的火
烧赤壁的大事业。
(
18
)解缙妙语对奇联
明朝的解缙是位很有学问的人,平时治学严谨。
他少年时代就很
有才学,善于吟诗作对,
当时人
们称他为
“
神童
”
。
9
岁时曾经跟随父亲在江边洗澡,他父亲将衣服挂在树上,触景生情,不由脱
口吟出一句诗:
“
千年老树为衣架
”
,解缙不假思索,就以
“
万
里长江作浴盆
”
相对,应对敏捷,令
人
惊叹。
解缙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除夕,
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
正苦于无恰当内容可写,
忽然
看
见对门富翁家的宅院旁有一丛青翠葱茏的竹子,便写下了一联:
“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
富翁
见了,心生嫉妒,便命家人将竹子拦腰砍断,想以此反难解缙。解缙并不着忙,只在上下联
的末尾各添一字,改为
“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p>
”
富翁不甘心认输,急忙命家人将竹子连
根
挖掉。解缙微微一笑,又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改为
“
门对千竿竹
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
愚不
可及的
富翁黔驴计穷,只好作罢。
解缙对对联出了名,有位尚书想试
试他的本领,
就命人邀请他来府上相见,
却故意不开正门。
p>
解
缙非要看门人开正门,
否则不进门。
p>
尚书出来了,
说道:
“
小犬无知嫌路窄
”
,
解缙应声答道
:
“
大
鹏展翅恨天低
< br>”
,两人一开口就交上了手。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说:
< br>“
出水蛤蟆穿绿袄
”
,
解缙见尚书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
“
落汤螃
蟹着红袍
”
。解缙对答如流,尚书这才让看门的开
正门把他迎入府内。
接着尚书又抬头望天说:
“
p>
天做棋盘星做子,
谁人敢下?
”
解缙则低头指地说:
“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
”
尚书见解缙满腹才学,名不虚传,就把爱女许配给他。
p>
有一次,一个秀才找他对对子,自以为得了一副佳联,神气十足地
说:
“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
飞鸭飞飞
不过鹰。
”
这酸秀才自比马和鹰,视别人为牛驴鸡鸭,实在狂妄
。解缙便回敬道:
“
墙上
芦苇,头重脚
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秀才听完后羞愧满面
地跑了。
还有一次,有人想当众奚落他,对此解缙也决不示弱
。某权臣出上联
“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
岂敢对锯?
”
解缙针锋相对:
“<
/p>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
这
个权臣想捉弄解缙,不想
自讨没趣。
9
)对联添笔改笔拾趣
▲
东晋书圣王羲之以书法闻名遐迩。一年除夕,
他在大门口写了副春联,
p>
没想到几乎浆糊未干便
被人揭走,再写一副,
依然无存。
于是,
他心生一计,
写了
第三副春联:
“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
这对联太不吉利,
也就无人来揭了。第二天凌晨,
全家起来拜年,
他让儿子献之给对联添了个尾
巴,
使对联变为:
“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
拜年的人见到这副对联无不称好。
▲
宋朝苏轼年少时,
天资聪颖,
< br>他广泛阅读诗书,
博通经史,
又长于作文,
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
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一日,于门前手书一联:
“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尽
”
与
“
遍
”
对,活
画出苏轼当时的自
傲之心。
没料到,
事过几天之后,
一鹤
发童颜之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
“
求教
”
,
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
满不在乎,
接过一看,
心中顿时发怔,
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
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
只好
连连向老者道不是,
老者含笑飘然而去。他羞愧难当,
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