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吉他-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导语:在日积月累的成语中,
有许多是关于牛的成语,
意昧深长,
并多有其教育意义。
下面是语
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归马放牛
此典出自《尚书•武成》。书中讲,周武王统帅大军
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虽定,山川大地却满目荒凉,一片萧条,商纣王的残暴
荒淫使百姓民不
聊生,痛苦不堪。面对这们
的局面,周武王心里非常焦急,
如何使用权国家
重新兴旺,经济发展起来呢
?
于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归田务农。于是,周武王削减了
军队,提倡文
教。
< br>当时为了作战,征用了许多马和牛,现在战争已结束,应全力发展经济。于是周武王
下令把马放回华
山的南面,
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
他想以此来告诉百姓战争结束了,
战备放
松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
姓能全心投入生产。
百姓看到周武王
这样的命令,渐渐安心了,于是周朝很快兴旺发达了起来。后来人们
< br>主就用”归马放
牛”比喻战争停止,不再用兵。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杀鸡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春秋时代鲁国有一座
城市叫武城。
孔子的一名学生子游当了武城的长官。
他重视礼乐教化,
认为这样的治理必定
有效,于是他<
/p>
用礼乐老乡化百姓,城里处处可以听到弦乐歌声。有一天,孔子来到了武城,
听到城里一片弦乐歌声。
他知
道这是他的学生子游所为。
孔子见到了子游,
他便开玩笑地说:
杀鸡哪里要用牛刀呢
?
”子游正色地回
答:”我时常听先生说,
'
君子学了礼乐就会爱人,
小人学会了礼乐就听使唤。
'
我之所以用礼乐来教化他
们,
就是让他们能有修养。
现在城里
的百姓都讲礼让,
都能互相谦让,
这正是我初时制定政策的目
的。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
说:”
说得太好了
!
”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
安宁,而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后人常用”杀鸡焉用
牛刀”表示
不必小题大作。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风马牛不相及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春秋时,齐桓公率领
诸候的军队侵袭了蔡国,但是他并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国。当时,楚国处在南方,齐国却处
在北方,双方相
距遥远,
众臣都劝齐桓公不要操之过急。
齐桓公听不进任何劝谏,
执意要攻
打楚国。
楚国境内一片惊
慌,唯恐什么时候突然遭到齐桓公的袭击。
楚成
王焦虑不堪。国家处在危难之中,得想个法子合民众安心,恢复以往的安宁。这
时楚国的一位大
臣勇敢地站出来对楚成王说:
”大王,臣愿出使齐国。
”于是,楚成王便派
遣他作为使者到
齐国军营里去
游说。见了齐桓公,他说:”齐王,你们齐国人居住北方
< br>
,
而我们楚国处在南方,相
隔数千里,如果你们国家的马牛走失会不会跑到我国境内来
呢
?
”“怎么可能
?
”
齐桓公一笑置之,
”那么我国本来天下安宁,
百姓勤劳,融融乐乐,现
在你们的兵马要践踏我们的领土,
使百姓终日惶恐不安,
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
难道是楚国
招惹了你们吗
?
如果您们执意不收兵,
那么楚
国上下会全力以赴,
奋起反抗
!
”使者义正辞严。
齐桓公顿时语塞
,只好收兵。
后来人们用”风马牛”
和”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出自《战国策•韩策一》:战国时期,七
国争雄,其中秦国势力最大,经常侵略别国。
而韩国是个弱小的国家。
韩国的国君为了保住
自己的国家,<
/p>
准备接受秦国提出的条件,向秦国屈服。就在这时,纵横家苏秦来到了韩国,
他听说韩国向秦国投降,
心中
很焦急,
因为韩国国君的这一决定完全与他的六国联合抗秦的
主张相反。于是他劝韩王说:”俗话说
'
宁为<
/p>
鸡口,无为牛后。
'
你现在准备和秦国结
交,
而且还是向他称臣,这和成为牛肛门又有什么不同呢
?
”韩王
软弱胆小,苏秦竭力劝说,最
后韩王终于决定要独立自主,摆脱秦国的控制。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意思是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则臭的牛肛门。后
< br>
来人们常比喻为
宁可小范围内作主,而不愿在大范围内
听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