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

玛丽莲梦兔
917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13: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死亡大学)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 教部编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


篇略读课文。课 文介绍了简单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接着较为详细描写了画面


的内容,


最后简单写了画的历史价值。


学习这篇文章要根据三年 级略读课文的教


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紧扣自学提示的要求与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感受


名画历史价值及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从“教 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略读课文


是学生掌握基本 的语文学习过程、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年级学生抽


象及想象能力还不够完善,


学生要从古画感受到它的历史价值和 传统文化的积淀


有些难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及好奇的年龄特点,采用画一画、找一找、 填一填


等,直观教学、图文结合、读书指导、情景创设这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 /p>


习,


运用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


了解名画 主要内容,


感悟名画风采,


激发想象力,


使学生置身名画情景之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重难点。



教学理念



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


,


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


课程。



3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内容及历史价值。



2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 /p>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和观察画面, 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与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自学课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一、揭题解题



1

< p>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古老的神话——(生齐答:盘古开天地)


,认识了一


座闻名中外又坚固无比的石拱桥——(生齐答:赵州桥)


,今天 ,我们要来欣赏


一幅——(生齐答:名扬中外的画)



(板题)




2


、谁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指名


2-3


生答)




小结:国内和国外都很出名,与闻名中外意思相同。



[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题的理解,从而对名画历史价值初步领悟,感受画 的


宝贵。


]


3


、欣赏《清明上河图》



(播放视频)



4



谈感受:

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看完名画以后的感受?


(指名


2-3


生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人多、画 长、热闹(依据回答选取


3-4


个)



画叫什么名字?(指名,板书:清明上河图)



[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视频的直观欣赏,感受画卷之长、画卷之美,感受


古画的璀璨珍贵。


]


【讲授】二、出示目标



1

< p>
、让我们一起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课件: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及古画的历史价值。

< p>


3.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 豪感。




齐读:把这个目标读一读。



2


、过渡:我们重点来看课文描写了这幅画的哪些内容?



【活动】三、自主学习



(一)交流感 悟


2-4


自然段。


< br>1


、初步学习:课文哪几段描写了这幅画的内容?(课件出示问题)


(生自由


答:


2-4


自然段 )



2



现在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


2-4


段,


想一想每 段讲了什么并简单概括。


(课件


出示问题)


(指名


3-4


个学生回答,一人 回答一段)



表扬:


你真厉害,


直接找出了本段的中心句,


这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种方


法。



表扬:你也找出了中心句,真聪明,现学现用。



小结:


第二段主要讲了人多,


第三段讲了街市的热闹 ,


第四段具体描写了桥


北头的情景。


( 课件出示)



3


、深入探究:同学们概 括得非常准确,现在有个任务再交给你们。找出每


段中描写这些内容的句子,用铅笔画出 来,画完后与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问题)


(师 板书:人多、热闹、桥北头)


(师巡视指导)



(二)合作探究第


2




过渡:


(拍手)好,坐回来,有谁要和大家一起交流你找到的句子。


(指名生


读画的句子)



1


、你画的这些句子是写画的什么内容呢?(人多)



请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读出来。


(课件出示生画的句子)



表扬:你全部找出来了,读得非常的准确响亮,真厉害,掌声送给他 。



2


、这里描写了哪些人?(生自由 答:农民、船工、生意人……)



3


、 只有这些人吗?(没有)你怎么知道?(预设:这里有个省略号)


4


、在这里“……”是什么作用呢?(自由答:省略很多人、还有很多人)


(课件标红)



5


、三 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作者肯定下了很大——(生自


由答:功夫)



6


、过渡:同学们看这幅画感受到了吗?让 我们读出人多的感觉。


(齐读第


2


段)



[


设计意图:通过一问接一问,让学 生逐步感受画面人多,感悟画卷篇幅的


恢宏。


]


(三)合作探究第


3


段。



过渡:


除了画出描写人多的句子,


你们 还画出了那些句子呢?


(指名生读画


的句子)

< br>


1


、鼓励:读得非常响亮清楚,你还总结自己画出的是 街市热闹的句子,真


棒,掌声献给他。



2


、真的很热闹呀,街道上走着形态各异的人,街道上有这么多的人,还有

< p>
许多什么呢?(生齐答: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作坊、酒楼、茶馆……)


指导:作坊(字、音、意)



3



这么热闹的街道要全部画进去,


多考 验张择端的绘画技术啊!


同学们看,


画上的这些人,有的——( 课件出示填空,生齐答)



课件:


< /p>


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


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这一串的排比用的 真好,


一下子感受到了街市上的热闹,


请同学们把热闹的


感觉读出来。


(生齐读)


< br>[


设计意图:通过排比句的学习,领会形态各异与热闹的关系,学习排比句


在突出事物特点上的妙用,体会画师在绘图时花费的巨大功夫。


] < /p>


(四)合作探究第


4


< br>


1


、第四段讲了桥北头的一个情景,谁来说说课文怎么 描写的?(课件出示


生读的内容)



表 扬:你好像亲眼看见这个场景似的,读得真动听!掌声献给你!



指导:乘(音、意)


,拽(音、意,生动描绘、传神效果)



2



xx


同学 读得好像看见了这个场景似的,同学们能够从插图中找出这个场


景吗?借助手中的放大镜 找一找。


(师巡视指导)



3


、把你找到的镜头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张择端的画是多么传神呐!让我们


把画面的传神读出来!


(生齐读)


< br>[


设计意图:通过找镜头,让学生直观感受画卷的精美生动,对画师精湛技


艺产生钦佩之情。


]


(五)感悟名画历史价值



1


、初读:现在我们一起读下第五自然段。


(师与生齐读)



2


、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它还被称为 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让


我们再读一次第五自然段,把对他的自豪与赞美读出来。


(生齐读)



【活动】四、总结



过渡:读得真好,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


,变红)课文描 写了画面的哪些内


容?(请生完整回答)



【活动】五、拓展延伸



1

< p>
、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形容你眼中的《清明上河图》


< br>(指名


2-3


生答)



预设:生动传神、无价之宝、古都风貌、名扬中外、闻名中外……



2


、引导:


《清明上河图》这幅古画使我们 看到了八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再


现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画工精湛,无比珍贵, 名扬中外,是我国传统文


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3


,变红)



【作业】六、作业



请你把《名画 资料卡》制作完整,并把这幅名画介绍给你身边的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三单元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人教


部编版




12


*


一幅 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目标:



1.

会认


14


个字,正确读写“摊贩、形态各异、悠闲、溜达、 一乘轿子”


等词语。并注意“作、乘、笼”字是多音字



2.


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 p>


3.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4.


读懂课文内容,


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了

< br>


解和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 个意思写清楚的,


说一说为什么


《清明上河图》



名扬中外。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世界上的画有很多,但是能称得上“名扬中外


< /p>


”的作品是很少的,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一幅真正名扬 中外的画!


(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生齐读课题)



理解“名 扬中外”



(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名声大,世界闻名)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本课新词



bi


à


n c


ú


n ch


ē


n


ɡ


t


ā


n f


à


n



汴梁



保存



撑船



摊贩



l


ì


y


ō


u zhu


à


i r


ǎ


o



官吏



悠闲



拽住



惊扰



男女同学分读



理解:摊贩、官吏



都城



作坊



溜达



一乘轿子



师:这一组词既有多音字, 又有轻声的。谁能读准它们?(指名读、齐读)



理解:




都城: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首都。




作坊:手工业制造或加工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很随意的逛逛。




一乘轿子:乘,在古代把四匹马拉的车,一辆叫一乘,一乘轿子就是一顶轿子。



2.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



(梳理出


《清明上河图》


的基本情况:


画名、


作者、


尺寸、

< br>内容、


画的历史、


保存情况。




三、赏读结合


师:


《清明上河图》


究竟是怎样一幅画,

< br>为什么说它名扬中外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好吗?(师生共同欣赏)



交流:师: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这幅画能名扬中外?



1.


预设一:欣赏众多人物(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师:张择端在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人呢?谁能用朗读告诉大 家?(指名读第二节)



师: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 面了,什么是“行”?(就是行业,用我们现在


的话来说就是职业)文章里说画了哪几行 的人呢?我们动笔画一下。



师:只有七八种人,倒也不是很多 哇,是吗?(还有许多没写出来



,但都画出来了,

< p>
课文里说:


“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师:那么还会有哪些行业的人呢?



(生想象说话)



师:所以文中说:光 是这些人物,就有五百多个。真是“人物众多”哇。


(板书“人物


众多”


)这么多各行各业的人全被张择端画进了清明上河图,他可真

< br>......


(了不起,画技


高超)难怪《清明上河图》 会


......


(名扬中外了)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过渡:


《清明上河图》能名扬中外不可能仅仅因为人物众多啊!你们还有什么看法?



2.


预设二:感受街市热闹,人物形态各异,小而清楚。


(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 ,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1



生:


画上的街市 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作坊、


酒楼、


茶馆


......



2


)生:街上的人来来往往,形态各异,有的

< br>......


有的


......


把他们干什么都画出


来。所以能名扬中外。


< br>师:


张择端不仅画出那么多的人,


还画出了这些人的各种 形态,


来,


我们一起读读。


(生


读句子)




3


)师:我们也来看看,你还看到画上的人在干什么?(出示图片,欣赏,说话)



师:你看得真仔细,画面这么小,你都看出来了,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 画面上的这


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 干什么,都能


看得清清楚楚。


)一起读。


(生齐读)



师:是多么的细致、精致啊。谁愿意把这句话再 读一读吗?(生读。




师:如果你身 边刚好有一个外国朋友,你会怎么自豪地告诉他?(生自豪地读。



师:哦,清清楚楚,多了不起,谁愿意再读一读。


(生更自豪地读。




师:哦,大声地告诉大家。黄豆那么大是多大?



(生做动作。



师:这么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来,我们一起来自豪地读一读。


(生齐读。




师小结过渡:那么多形态各异的人,< /p>


全搬进了画里,的确能名扬中外。


张择端的画技真是精

< p>
湛。


不但如此,


如果你细细观察,


还能读出一个个八百年前的生活小故事呢?请你一边看插


图,一边读第四自然段 ,看看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

预设三:品读传神的细节


(


第四自然段

)


(生结合插图读文)



【设 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画上的人多,为总结名扬中外铺垫。



< /p>


师:谁能用朗读告诉大家桥北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指名一生读)



师:自由地读读,你对文中谁的动作描写印象特别深刻?(学生自由读,抓住动作, 交


流。指导朗读)



师:


这个场景,


真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差点儿的发生的交通事故呢!


这些都是一瞬间的


事啊。画家也把它搬进了画里,而且画得

< br>......


?(那么逼真,那么传神)


(板书“细节传


神”


)所以,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 啊!



(生齐读)



师:看到这里,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师:


张择端以他出神入化的绘画技术,


赋于了


《清明上河图》


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板


书:


“艺术价值”




师:


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张择端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


其实我们写作文和画画一样呢,


你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 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四、拓展欣赏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 也一起去捕捉画中其它精彩的生活小场景吧。请你细细观察,你


还觉得哪一处的情景特别 有意思?



(生赏图交流)



五、结课延伸、升华情感



师:


《清明上河图》全图中,类似于这样的生活小场景,比比皆是,生动地再现了北宋


时期,都城汴梁热闹繁华的场面,难怪课文最后说:


(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 读)甚至后来,


有许多专家就是通过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p>


来研究北宋时期的许多风俗民情、


建筑风格以

及当时社会政治的特点,


这可是


《清明上河图》宝贵的历史 价值呀。因着这极其宝贵的艺术


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它成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幅画的名字,


它叫


—— 清明上河图。


(生齐说)








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物——丰富







清明上河图









市——热闹
































景——传神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




1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




人教(部编版)





















1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 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


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 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


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 几分幽静。




赏析




《三 衢道中》


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 次句写


出行路线


,


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 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


第四勺写黄莺声

< br>,



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

< p>
,


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


意趣。全诗 明快自然


,


极富有生活韵味。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 他


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



重点字词解析



①三衢(qú)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


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 /p>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



释意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

< p>
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


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


走 到了


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


比来时更 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 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


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 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 ,


溪尽而兴不尽,


于是舍舟登岸,


山路 步行。


一个“却”


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 ”,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


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p>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 “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


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 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诗词里的故事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


写得错落有致,


平 中见奇,


不仅写出了初夏的


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 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


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


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

< br>的晴朗对比;


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


于是产


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




全诗又全用景语,


浑然天成,


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


虽然没有铺


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


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


没有 江西诗派生吞


活剥的弊病。



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背景介绍





诗人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