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精品教案《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课题
授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型
略读课文
1
课时
时间
知识与技能:
1.
< br>认识本课“择、宫”等
14
个生字,其中四个多音字“都
、作、乘、笼”培
养主动识字的习惯。
2.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
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
历史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 br>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
1.
今
天,
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
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
题)齐读课题。
(板书:一幅
名扬中外的画)
件资源,在揭
示课题的
2.
(课件出示
2
:
清明上河图
)
说说自己
的感受。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
】
导入
<
/p>
3.
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生自由
兴趣。
(
)
分
交流与习资料)
钟
4.<
/p>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看到题
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5.
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
1
)什么是“名扬中外”?
(
2
)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
“名扬中外”?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
点。
p>
(课件出示
3
)
(
1
p>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
字,不读破句)
(
2
)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
/p>
(出示课件
4
:生字)
< br>
z
é
d
ū
ɡō
n
ɡ
t
ā
n
f
à
n l
ì
zu
ō
择
都
宫
摊
贩
吏
作
t
à
i
l
ǘ
c
ù
n
sh
è
n
ɡ
l
ó
n
ɡ
l
á
n
m
à
o
态
驴
寸
乘
笼
栏
貌
【设计意图:先解决了
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
基础,扫清了阅读障
碍。<
/p>
】
新课
笼”
。
教学
(
p>
)
另外,红色的字是多音字:
“作”在这里
读“
zu
ō”
,还
分钟
有一个读音是“
zu
ò”
,组词是“
作业”
;
“乘”在这里读
(
1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择、作、寸”
,翘
舌音“乘”
,前鼻音“摊、贩、栏、寸”
,后鼻音“宫、
“
sh<
/p>
è
n
ɡ”
,
p>
还有一个读音是
“
ch
é
ng
”
,
组词是
“乘法”
;
是“笼罩”
。
(
2
p>
)识记生字
说一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识记这些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摊
贩
笼
栏
形
p>
近
字
比
较
:
窜
一
宫
史
一
吏
昨
一
作
乖
一
乘
才一寸
组词扩展:选择
择决
礼貌
面貌
4.
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出示课件
5
:
词语解释
)
名扬中外:名声在中国和外国都有传扬
,
比喻名声很
大。
“笼
”在这里读“
l
ó
n
< br>ɡ”
,还有一个读音是“
l
ǒ<
/p>
n
ɡ”
,组词
作坊: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
风貌:泛指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地质风貌。
一乘: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
三、朗读课文,重点感悟
1.
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
下这幅画吧。
2.
从刚才
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
受到了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这幅画到底有什
么特别之
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地描写。
读懂了课
文,
你一定会更喜欢它。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
读
读课前的阅读提示,
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
“图文对照法”
。
3.
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
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
4.
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
细细读一读,
p>
体会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
1
p>
)
读第
2
自然段时
,
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
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
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
六十行,
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p>
。
体会张择端花了很
< br>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板书:人物
街市
情景)
(
2
p>
)读第
3
自然段,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
象补充
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
,
引导朗读
“画面上的这些
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
那么大。别看画上的
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而体会
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节力求
在学生充分自
读的基础上,自主感
悟,自觉内化。培养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能力。
】
p>
(
3
)
读第
4
自然,
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
生闭目
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
是多么传神啊”
!
5.
朗读课文第
5
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
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
文,现在
你想说什么?
四、单元总结,延伸课外。
1.
师: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记住这幅
名扬中外的画。
(
课件出示
6
:
《清明上河图》
)
2.
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认识了伟大的
课堂小结
发明家蔡伦,他改进了造纸
术,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
及拓展延<
/p>
才干的结晶──赵州桥。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伸
(
)
计了说的训练,有效地
分钟
吗?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
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
达能力。
】
民的智慧等。
3.
师: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
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
专题交流和展示。
【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人物
街市
情景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篇幅较长,让学生完
整地反复阅读不太现实,教师采用分段朗读理解的方式,对
于描写具体的句子充分练读,
效果较好。学生欣赏了《清明上河图》
,感叹颇多,对于课文
的
学习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分段仍然是学生比较轻松解决的问题,对于个别不同意见,孩
子
们积极踊跃的帮助其纠正。
不足之处:
课后还须加强读文练习。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
《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
的小
板书
内容
百科全书。这篇略读课文,用生
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
明上河图。
< br>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
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
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
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
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
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
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
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
滕明道
(1085-1132)
,
北宋官吏。
字子济,
应天府宋城
(
今河南
商丘
)
人。
崇宁末,
< br>举进士,
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建炎三年
(1
129)
,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后殿中
侍御史张延寿
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
阁学士,有
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张择端<
/p>
: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
(
今山东诸城
)
人。他生活在北宋末年,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清明上河图》
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
:闻名中外的《清明
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此画为绢
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
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
春光。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路上一顶轿
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
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
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
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课文所配
插图和文字就是节选的这
一段。《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最为热闹的地方,就是横跨汴河的
那座木结构的拱形桥。关于
这座别致的桥梁,
宋代孟元老在
p>
《东京梦华录》
一书中曾记载:
“其桥无柱
,
皆以巨木虚架,
饰以丹,宛如飞虹。”有关这种桥的建造方法
已经失传,现在我们仅仅依靠画上所描绘的图
样,才得以知晓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智慧。
画家围绕这座桥,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绘画本领,
将桥上桥下的场景和人物活动作了全景式
的描绘。表现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围绕桥下正要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