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运算律》教案讲课教案

巡山小妖精
595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14: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诞生的意思)




运算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


结合律,


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探索、 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的分析、抽象和概括、归


纳的类比等能力,感 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


符号意识。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 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


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的普遍适用性 ,体会数学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信心。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


结合律。



2.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


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p>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


课件出示教材第


55


页例题


1


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


)跳绳的有多少人?

< br>



2


)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 人?




3


)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


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


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


你知道在加 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


加法交换律。


< br>(


1


)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




2


)列 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 师板书:


28+17=45


(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


17+28=45


(人)


< p>


3


)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


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 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


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p>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


28+17=17+28



4


)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 /p>


5


)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 /p>



6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


a



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 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


法交换律 )



2.


加法结合律。


< br>(


1


)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p>




2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


注意不同的解 答方法,


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



+23


= 45+23


= 68


(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



17+23




= 28+40


= 68


(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28+17



+23=28+



17+23




4


)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 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



+16



45+



25+1 6





39 +18



+22


39+



18+22


< p>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 些例子中可以


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 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


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

< p>
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



a+b



+c=a+



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


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 律)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56


页“练一 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



2.


完成教材 第


58


页“练习九”第


1



2



3

< br>题。




1

)第


1


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


)第< /p>


2


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 ,通过这几题


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


)第


3


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二课时



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


便计算。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


?


各是什么意思< /p>


?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 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


验算,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 另一项用途,


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

< p>


书课题


)


< p>
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


?


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


?


既然大家都喜欢,


我们就一起去探索


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

< br>教学例


2



< br>(


1


)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

< br>?


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


)谈话:这道算式,


按照运算顺 序应该怎样算


?


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


?


你能



用两种

< br>不同的方法计算吗


?


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 算,而不是另列



算式。


< p>


3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 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



46+54



29+46



54



29+46+54




=75+54




=29+(46



54) =46



54+29


=129(



)



=29+100





=100+29


=129(



)



=129(



)




4


)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


46< /p>



54


先相加的。




5


)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


为什么


?




6


)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 ,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


简便。



2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65+79+21





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 的学生进行指导。





3


)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


)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 算律


?(



l


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


2


题应用了加法交换

< br>律和加法结合律


)


你是怎样看出


78



22



79



21


的和是

100



?(


十位上数的和是


9


,个位


上数的和是


10)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57


页“练一练”第


1


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 百数的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


数。因此要正确迅速 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


完成教材第


57


页“练一练”第


2


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课时



练习九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



2.


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 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

< p>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


谈话:



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 合律:



a+b


+c=a+



b+c


< p>


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2.


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加法运算律的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58



59


页“练习九”第


4



7



8



9



12


题。



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 /p>


集体讲评。



2.


完成教材第


58


页“练习九”第


5< /p>



6


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1


)第


5< /p>


题:



①课件出示两组题目。



②让学生计算 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③组织思考并交流。



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 p>


2


)第


6


题:



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②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



探究减法的性质



1.


完成教材第


59


页“练习九”第


10


题。




1


)课件出示题目。



< p>
2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 /p>



3


)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2.


完成教材第


59


页“练习九”第


11


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 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 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把自己的发现


和简便计算的经验和全班同学 一起交流。



探索发现



3.


完成教材第


59


页“练 习九”第


13


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和也增加


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四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


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


让学生学会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


养学生的探索意 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

< p>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 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课件出示问题。




1


)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


a+b=b+a

< br>加法结合律:



a+b



+c=a+



b+c





2


)用 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 /p>



59+54




2.


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规


律 ?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


探索乘法交换律。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60


页例题


3


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 /p>



2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


5


×< /p>


3=15


(人)或


3

×


5=15


(人)




3


)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3


×


5=5


×


3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


)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指出 这就是乘法交换


律。




5


)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


a



b


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


×


b=b


×


a


(板书)



2.


探索乘法结合律。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61


页例题


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


×


5


)×


6


=115


×


6


=690


(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


×(


5


×


6




=23


×


30


=690


(人)



2


)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


)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 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在这样的


规律?




18


×


5

< p>
×


2 18


×(

< br>5


×


2





13


×


25


×


4 13


×(


25


×


4





24


×(


125


×


8



24


×


125


×


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


a


、< /p>


b



c


分别表示 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


×


b)


×


c=a

×(


b


×


c



(板书)



三、反馈完善



1.

< br>完成教材第


61


页“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


15


×


2


”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 用乘法交换律和


乘法结合律先算“


25


×


4




2.


完成教材第


61


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


完成教材第


65


页“练习十”第


1


题。


< p>
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最后让学生独


立进行计算和验算,指名板演。



4.


完成教材第


65


页“练习十”第

3


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课时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


出乘法分配律。



2.


进一步体验探索 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 br>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


a


×


b=b


×


a


乘法结合 律:



a


×


b


)×


c=a


×(


b


×


c




2.


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


法 的运算律。


(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

< br>课件出示教材第


62


页例题


5< /p>


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


解决问题。



1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 /p>


2


)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 p>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


书。



汇报预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