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的寓言世界-最新资料
-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庄子的寓言世界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
庄子的作品被公认为写得最优美、
最生
动、最富有诗
意。庄子散文不同于语录体的《论语》,也不同于
论辩体的《孟子》,它以自己独具特色
的写作手法达到了哲理性
与诗意性的完美交融。
闻一多先生曾评
论庄文说:
“明人吴世尚
曰‘《易》之妙妙于象,
《诗》之妙妙于情,
《老》之妙得于易,
《庄》
p>
之妙得于诗’,
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
都是诗”。
[1]
我们可以说,“庄子散文是充满
诗性智慧的,这
种诗性智慧不同于一般的哲理、教义、信条,难以用常规的语言
形式去传达和教授,只能通过特殊的间接语言形式去激发和启
导。”[2
]而庄子正是选择了“寓言”这一具有浓郁诗意性的
“特殊的语言形式”。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一)庄子散文是寓言体
《庄子
?
天下》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漫衍,以重
言为真,
p>
以寓言为广”。
所谓寓言就是借他人他物之名来阐述偶
自己所要表达的道理。司马迁说“(庄周)著书十余万言,大抵
率寓言也”。
[3]
用寓言来概括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是很恰当的,
鲁迅先生就直接用司马迁的话来对《庄子》进行评价:“庄子名
周……著
书十余万言,
大抵寓言……”,
(
《汉
文学史纲要》
)
。
[4]
庄子对寓言的使用大多是凭借现有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名人典
故来论说其哲学思
想。
然而庄子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现成借用,
而
< br>是任意地对其加以改造,
从而为己所用。
庄子一书有一百
多个寓
言,篇幅短的仅二十多个字,长的上千字。在行文上,或议论与
< br>寓言相间,或连续铺排多个寓言,或以寓言贯穿全篇,寓言的使
用量如此之大,在
中国文化史上实属罕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庄
子散文是“寓言体”。对庄子而言,寓言是
用来喻道的,而正是
“道”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庄子对寓言的使用。
(二)庄子用寓言喻道的必要性
《庄子》一书对于“道”的论述体现在多个方面,“道”的<
/p>
内涵十分丰富而复杂,
有些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但就“道”
作为庄子承继于老子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而言,
< br>“道”在庄子思
想中是作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出现的,
既是
庄子哲学的基础又是庄
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庄子有关“道”的定
义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
于《大宗师》和《知北游》中。庄子哲学中的“道”一方面是虚<
/p>
而无形,
不可受、
不可见的,
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另一方面“道”
又无所不在,
体现于一切事物之中。总之,“道”具有根本性、
永恒性、
普遍
性、
超越性,
而这些特性都不是可以用语言传达的。
庄周之所以采用
诗意的表达方式,
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在继承
和开创道家思想的过
程中,
深刻地感受到“道”具有只可体悟而
不可言传的特性,正
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甚至连
“道”这个名称,都是“强字之曰”。“因此,
对于《庄子》,
若想把握其‘道’的玄旨,
就不能不首先‘悬置
’概念思惟的惯
常心态,用把玩和体悟的心态,去玩味和领悟寓言所筑之境。
二、《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道”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就决定了喻道之言必须具有不同
p>
于概念分析式语言的独特性;
“道”是深刻的哲理,
然而庄子对
其却采取了诗意的表达,
庄子主要地选择了
使用“寓言”这一具
有浓郁诗意的表达方式。
庄子散文不仅具有
深刻的哲理性,
而且
具有浓郁的诗意性,然而这两者在庄子散文
中并不是两相矛盾
的,在庄子之文中,此二者达到了完美的交融。
(一)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
庄子的散文想象奇特,变幻莫测,雄奇壮丽,具有浓郁的诗<
/p>
性色彩。例如《逍遥游》中,庄子在其文伊始就为我们展示了其
非
同一般的行文风格,
描绘了一幅雄奇而壮阔的图景。
庄子先幻<
/p>
想出一条巨大无比的鱼,尔后这条鱼又变化为一种叫大鹏的鸟,
这
种鸟同样巨大无比。
大鹏展翅高飞,
它巨大的翅膀好像垂在天<
/p>
边的云,
这景象真是壮阔无比!
随后庄子
的想象视角又由大而小,
用“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的比喻来说明大鹏飞升九天的原因,<
/p>
又
引出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
这实际上
只是为了用它们有待的逍
遥来衬托至人的无待逍遥。
作者把这种
逍遥无待的自由精神境界
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这里,虽然作
者想表达的是抽象的哲理,
即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
遥境界,
然而作者并没有采用逻辑分析的语言,
不是直接表达自
己的见解,
而是描写了大量的寓言,<
/p>
通过寓言来构筑有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