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炯《从军行》教案

巡山小妖精
996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15: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只是过客)


语文备课大师




杨炯《从军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




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




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




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沙百战穿金甲


,

< br>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而引出



边塞诗歌



主题。



2


,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 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 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


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是前无 古人


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


,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


698-757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


727



,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


词科考 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


739



,因



不护细行,屡见贬





《旧唐书》


本传)




终于本年获 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



740< /p>




王昌龄自岭南北归,


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


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 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 p>


。其一


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


,总体感知




从军行



(


其一


)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


描写边塞将士久戍


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


写法上很有特色。诗 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


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 的手法,创造气氛,为


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 有力。



烽火城西


< br>,一下


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 这座百尺高楼,


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 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


季节。时间又逢黄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




王风



君子于役》

)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


归的征人恰恰



独坐



在孤 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


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

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



更吹羌 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


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


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 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


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


中的思亲感情 ,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




独坐



在孤楼之上的 闻笛人来说是景,


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


使环境更 具体、


语文备课大师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