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

巡山小妖精
725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15: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大学微言)


前人往往将王昌龄与李白并称。


如明朝


胡应麟《 诗薮


·


内编》云:


< br>七言绝如太白,


龙标,皆千秋绝技。


< br>王世贞《艺苑卮言》


也将王昌龄与李白的七绝并列为神品。②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


最高。就作品中 的自然天成和清新明快而


言,李白绝句的成就无人可比。它是李白感

情世界的瞬间呈现,其开朗的性格,率真的


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全都灵光一闪地 反


映了出来,脱口即成绝唱。李白的七绝诗,


素有



神品


”“


联璧

< p>
”“


绝伦逸群



之称,< /p>


并与王


昌龄在盛唐诗坛标格各举,各领千秋。





王昌龄是与李白同时而出生稍早的一


位诗人。受当时任侠之气的影响,是一位豪


侠诗人。


但王昌龄身上有种一般豪侠诗人所


缺 乏的深沉感、


观察问题的敏锐感和历史的


厚重感。其作品或豪爽 俊丽,或绪密思清,


或清逸明丽,风格多样。他的七绝留下来七


十余首,写得几乎首首皆好。被誉为



七绝

圣手


”,“


诗家夫子


< p>










正因为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都写得很


出色,所以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去进行研


究和总结。


他们在绝 句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


巧,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参考,对这方面进


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借鉴这些方法和技巧。


他们在七绝中都营造了非比寻常的意境,< /p>



过对两人七绝意境的比较,


可以更好地 理解


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七


绝,侧重的体裁、 采用的风格、语言各不相


同,


却各有各的特色。


通过对两人绝句体裁、


风格、语言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两


位诗人,


进而更进一步地准确理解他们的作


品。






李白与王昌龄生活的年代任侠风气较


盛,他们都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 王昌龄曾


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



儒有轻王侯,


脱略当事务。



不乏睥睨 一世的狂放气慨。


而李白也曾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说: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


托身白 刃


里,杀入红尘中。



从这些话可以看 出他们


两人慕侠尚气的性情。因共同的豪爽性格


,


李白与王昌龄部分七绝作品都有一股侠气,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



《出塞》


,李白


的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从军行》等。





李白和同时代的其他人士一样,< /p>


具有恢


弘的功业报负,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这


种信念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


点。


他把排难 解纷的济世理想和放纵不羁的


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


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是


建立奇功伟 业,


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


名位,而以


五湖





沧州



为家,向往自由

< p>
的生活。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


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碍时,


他的愤怒和


抗争也表现的格外强烈。




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 /p>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





王昌龄的一生,也是渴望为国立功,为


老百姓做点事的,


这些从他为人民写的许多


表示同情的诗就可 以看出。


他在朝中当了十


一年的官,


但 最终他还是由于



不护细行




为朝中权贵所不容,一再贬官,理想最终不


能 实现,心情郁闷。他的表现手法与李白的


不同,情感没有那么激烈,语言没有那么尖


锐,而是含而不露,怨而不怒。这些我们都


可以从他部分作品中看出 。如《芙蓉楼送辛


渐》


其一中



一片冰心在玉壶



含蓄地抒发了


自己无辜受打击的愤懑,


表白了自己一贯的


耿介廉直 的操守,请亲友们相信、放心。






总之,他们两人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又都没有真正实现,由此而产生的悲愤,


令他们留下了一部分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昌龄表现这方面的七言绝句内< /p>


容更为丰富,他的《出塞》二首,既有对勇


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 民族自豪感,


又隐含


着对统治阶级强加给将士非人待遇的不满< /p>


和讽刺。




还 有看不到使边塞战争彻底根


绝的可能性发出的深长叹息以及对亲人不

能团聚的深切同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


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一)

< br>。






从这些对人民的同情诗也可以看出他


们对祖国的热爱,正因为爱得深沉,才



其不幸,怒其不争








李白和 王昌龄的七绝中都有大量的送


别诗。王昌龄有二十八首,李白也有将近二


十首。他们借这些送别诗,有的表明自己的


政治态度、


心迹,


如李白的


《巴陵赠贾舍人》


,< /p>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还有其余的大


部分送别诗表达了他们对朋友的送别、


相思


之情。

< p>





两人作为盛唐著名诗人,


他们的七绝作


品有许多相同 之处,


但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


与经历,他们的作品也有许多不同 之处。






(一)李白与王昌龄七绝体裁的比较






李白的 七绝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



的山水诗,有一种与天地、自然 融为一体的


气质。例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 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


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李白七绝山水诗中的代表作


品。大自然的山水在李白那开阔的胸襟,浪


漫的情怀的浸润下,越发显示出豪放、壮阔


和神奇。

还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中获得


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是属兴到神会,一


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全诗境界开阔,层


次清晰,形象生动。那刹那 的感觉,无穷的


韵味,


所表现出的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


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还有如《望


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中描绘的只是庐山香炉峰侧的一 道


瀑布,但在作者笔下,庐山



紫烟< /p>



笼罩,红


日映照,瀑布飞流直挂,宛若 银河,何等神


奇壮观,又是何等自然纯净秀雅。再如《早


发白帝 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 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句,将诗人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返回江陵


时的轻快喜悦,表现的多么 贴切呀!










他的送别诗,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


别 ,


相思之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


《闻王昌龄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赠汪伦》


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王昌龄 的七绝,以边塞诗、宫情闺怨诗


和送别诗为多。他的绝句分两个阶段,前期


豪爽俊丽、绪密思情,后期诗风偏于清逸明


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他早年写


了许多边塞诗,


宫情闺怨诗和送别诗则大多

< p>
是在晚年创作的。






王昌龄的边塞诗跟李白创作的几首边


塞诗不同,李白把着眼点放在具体的战事


上,而王昌龄不同,他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


种历史现象,在各个视角上进行深入的思


考。


这些诗中有的热烈赞扬了前线将士舍身


许国的豪情,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 p>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


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p>



但诗人的眼光并不停留在这个地方,



清醒地看到了他那个时代中战争的阴暗面。


譬如说,


那些义勇健儿往往是上层统治集团


刻薄寡恩政策的牺牲品:







但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三)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