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科普知识
-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恐龙科普知识
恐龙科普知识
恐龙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
1
亿
6
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
2
亿
3
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在
大灭绝
中脱颖而出,灭亡于约
6
千
5
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
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在
1861
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
在
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鸟类可能是恐龙的后代。
自从
20
世
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
兽脚亚目
k
恐爪龙类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
视鸟类为唯
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
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
龙与鸟类远。
恐龙、
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
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
纪中期成为优势水陆两栖动
物群。恐龙
(
不包含鸟类
)
是群生存于陆地上的主龙类爬行动物,
四肢直立于身体之下,而非往两旁撑开。
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
例如:
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
(
异齿龙与基龙
)
等,但从
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有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
0.66<
/p>
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正
值恐龙生态系统较脆弱时期,遭遇小
行星碰撞所致的环境巨变,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
/p>
恐龙在生活了
1.6
亿年后走向灭绝。<
/p>
恐龙的类别
研究恐龙,
全凭化石。
古生物学家以其化石,
推论其形态及习性。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恐龙就像现生的动
物一样:有大的
,有小的
;
有的以两条腿走路
;
有的以四条腿走路
;
有的吃植物,
有的吃动物
;
有的皮肤光滑,
有的皮肤上有鳞或骨板。
其共同相似之处是:所有的恐龙,脑子都很小,蛋下在陆地
上
(
所
有的爬虫类都是如此
)
。
(1)
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
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
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
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
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
它那粗壮的腿,<
/p>
有如树干一样
;
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
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
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
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
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
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
击。
(2)
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
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
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
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
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
分。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3)
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
/p>
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
缓
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
好的防卫了。
(4)
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
但骨板遮不到
的地方,
仍然易受攻击。
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
(
犰狳龙
)
便
代之而起。甲
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
霸王龙
霸王龙
(
暴龙
)
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
的,霸王龙出
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
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
大强壮,甚
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
手掌,即使
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
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
,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
物送入口中,
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
同的习性,
是很凶猛的动物。
(6)
翼手龙
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
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
大,它的翅膀不过
22
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
12
米,像公共
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
翅膀长达
1
5
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
机在天上
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p>
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
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7)
异特龙
异特龙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
,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
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
逃出来。
(8)
原角龙
原角龙生蛋时往
恐龙灭绝的假说
灭绝假说一:小行星撞击说
上世纪
8
0
年代,
科学家们就提出了恐龙可能是在小行星撞击
事件中灭绝的设想。在当时这个设想非常大胆,引发了很大的争
议。
1991
p>
年,地质学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内尤卡坦半岛上发现了
一个直径约<
/p>
180
公里的撞击坑遗迹,他们认为这就是小行星撞击
发生的地点。
p>
科学家根据坑的大小计算出此次撞击释放的能量。根据这些
信息,<
/p>
近日,
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丹尼尔·
杜
达和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大卫·科林对这次
撞击事件进行了细节过程模拟。
这项研究显示,
6600
万年前一颗直径约
6
英里
(
约合
10
公里
)
的小行星以超过
40
倍音速的极高
速度划过天空,
随后狠狠地撞向
地面。撞击产生的爆炸威力相当
于
100
万亿吨
tnt
的爆炸当量,
是二战期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威力的
< br>70
亿倍。
强烈的
撞击产生的冲
击波将周围的一切扫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