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模拟组合训练与答案解析19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模拟组合训练与答案解析
19
一、语言文字运用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p>
,
完成第
1~3
题。
黑洞是什么
< br>?
白洞、虫洞又是什么
?
首先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
洞的真实
面目。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
,
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
以被它吸引
,
所以要
观测到黑洞如同天
方夜谭。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
,
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
/p>
,
既然连光都
被黑洞吸引进去
,
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只能是乌漆墨黑的一片。所以现在科学界所说的黑洞只
是理论推测。
打个比方
,
总星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风体
,
< br>其形状结构和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台风一样
,
上
下两端是台风体的进入极和释放极。台风能量巨大
,
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
巨大的台风可以把地
表的大树、建筑物、汽车等吸到台风体里面
,
再由释放极喷
发出来。任何星系运行到总星系
的进入极也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到里面
< br>,
经过碰撞、
破碎
,
最后由释放极喷发出来
,
重新组合成
星系、恒星、行星等。如果可以登高望远
,
站在总星
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这个总星系——
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
,
总星系的进入极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
,
释放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
,(
)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首先
,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
,
并不是我们能够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直接观察到的真
实的黑洞。
B.
首先天
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
,
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
工具能够直接
观察到的黑洞。
C.<
/p>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
,
并不是我们仅仅依
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那个真
实面目。
D.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
,
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
察到的。
1
2.
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
,
与
“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前后的破折号用法相同一项<
/p>
是
(
)(3
分
)
A.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
B.
灯光
,
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
,
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
路。
C.
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
——您仔细听听吧——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
西感到厌倦的意味。
D.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
,
等我们进去的时候
,
便
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
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p>
,
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
A.
巨大的台风体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
B.
作为虫洞的巨大的台风体连接黑洞和白洞。
<
/p>
C.
虫洞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巨大的台风体。
< br>
D.
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就是巨大的台风体。
二、论述类文
本阅读
(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 br>完成第
4~6
题。
以往
,
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
< br>“家乡意识”
“乡土风情”
,
因
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
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
,
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
如果经历
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
?
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
历经验的后来的延
续者呢
?
那么有关家
乡表面风情的表达
,
是否就会减弱
,<
/p>
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
应
?
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
,
而只是
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
只是一组
被代
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
,
但仍知道自己
的源头在哪里
,
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
一个梦境、一
种幻想
,
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
/p>
,
可它照样深入骨
髓
,
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
,
等待着被
“一朝唤醒”
。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
,
p>
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
,
也没有对
家乡的具体感知
,
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
,
2
有马群
,
有帐篷
,
还有一种音乐
叫“长调”
,
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
片
,
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
p>
,
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
,
百年千年
,
有一种东西
埋藏在基因里
,
流淌在血液中
,
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
/p>
,
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
,
可是直到长大她
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
,
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
< br>精神的深度认同
,
她说那就是她的
“原乡情结”
。
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
,
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
的“原乡”
,
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
。终于
,
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
古
< br>,
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
,
亲吻着祖先的土地
,
泪流满面。
这时
,
席慕蓉气质里的
“原乡情结”
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
,
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p>
于是我们知道
,
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
,
它也许不
如
“家乡”
的记忆具体
,
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
更深远、
p>
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
“原乡”
的情结甚至
是超越一般疆界的
,
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
路的普遍关怀。
尤其是现代人
,
越是伴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
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
哪里来
的
,
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
。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
历了几代人以后
,
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
?
为什么一出好
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
< br>,
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
?
< br>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
的
《阿姐鼓》
能够感动全中国
,
感染全世界
?<
/p>
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
,
甚
至作曲和
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
,
可是大
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
,
共同感受着那一处
“家乡”的同时
,
也回到了各自的“家
乡”
。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
自己的原
乡
,
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p>
假如
,
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
追求一种超越一般
“家乡情感”
而升华为
“原
乡意识”的创作境界
,
那么就有
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
,
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
/p>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