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带翻译及注释加赏析四-古诗-赏析

别妄想泡我
724次浏览
2021年02月18日 21: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8日发(作者:青红皂白)



小学生必背古诗


70


首带翻译及注释加赏


析四


-


古诗


-


赏析






小学生必背古诗

< br>70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

< br>773-819



,唐代诗人。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 西永


济)


。参加永贞变法,失败后屡被流放,最终在柳州刺史任 上去世,


后世又称“柳柳州”


。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


诗也写得很好,古诗和韦应物齐名,世称“韦柳”




注词释义



绝:绝灭,消失。



径:小路。



踪:指脚印。



孤舟:孤单的一条小船。



蓑笠:用草编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诗今译



千山寂静鸟儿都飞走不见了 ,


万条小路上已经人迹杳渺。


小船上


1



渔翁穿戴蓑衣斗笠,独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钓。



名句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二十个字,


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境地。

< p>
下着大


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独自垂钓。也许他什么也钓不到。


诗人要告诉我们的是,


孤独和严酷的环境算不了什么,


人只要有信念,


有毅力,


再恶劣的环境也不能把 我们摧垮。


诗里的渔翁实际就是诗人


自己的写照,孤独而坚强, 虽然屡遭流放,屡遭打击,但他一直不屈


不挠,保持镇定自若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 其中的深意,值得我


们好好体会。



寻隐者不遇



——贾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背景



贾岛(

779-843



,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 今河


北涿县)


人。


诗以五律见长,


注重字句锤练,


刻意求工。


与孟郊齐名,< /p>


有“郊寒岛瘦”之称。



注词释义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2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


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


只知道就在这座


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


煞费 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


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


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


句的手 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 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


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 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


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


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去”


,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只


在此山中”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

< br>“云深不知


处”


,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 p>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


白,这松与云,


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


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


捉摸无从,


从造型的递变,


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 物转


移。



枫桥夜泊



——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背景



张继(生卒年不详)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


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 假雕琢。


《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


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


因唐初著 名诗僧寒山


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


城 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


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 br>明


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

< p>
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 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


清的秋夜羁旅图。


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


那寒山寺的夜半钟


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


让人感到时空的永 恒和寂寞,


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



4



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 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背景



张志和(约


730-



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


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 乐和书画,很受唐肃宗重视,后隐


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 作品多写闲散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



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



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 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


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


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


空中有白


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 条条


鲜活肥美的鳜鱼,


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


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


5



春天的景象,


生机勃勃,


而且充满了喜气。

< br>而春色中的人,


头戴斗笠,


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 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


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 人说“沾衣欲湿杏


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难怪他要流连忘返 了。


“不须归”除了指不


回家外,


还指 弃官隐居,


一去不返。


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


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


这 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


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背景



王安石(

< br>1021-1086



,北宋诗人。字介甫,号半山,临 川(今


属江西省)人。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


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晚年退居金


陵之后, 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 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


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6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