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故事
-
孟母教子的三个故事
1
、孟母三迁
“
孟母三
迁
”
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
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
的乡下,他家附
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
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
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
哭哭啼啼,
吹鼓手吹吹打打,
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
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
他们的样子,一
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
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
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
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
有学问的人,
看到儿子的
这些怪模样,
心里很不好受。
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
于孩子的
成长,认为
“
此非所以居吾子
也
”
,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
家搬
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
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
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
那条街十分热闹,
有卖杂货的,<
/p>
有做陶器的,
还有榨油的油坊。
孟子住家
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
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
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
上闲逛,
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
/p>
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
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
孩子更没有好影响,
于是又搬家。
这
次
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
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
聚集着
p>
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
学宫里书声朗朗,
可把孟子
吸引住了。
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
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
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
、来往的礼节
仪式。
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
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
周礼的游戏。
“
设俎豆,揖让进退。
”
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
/p>
学习礼乐、
射御、
术数、
六艺。
孟母非常高兴,
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
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
竟然接连三次搬迁,
可见孟母
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
要性。常言说: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
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因此,
创造良好的客观环
境虽然不是一个
人成才的唯一条件,
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之一。
孟子以
后既没有选择墨学、
道学
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
又没有像苏
秦等纵横家那样,
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
图得个人平生的快
意,
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
终于成为
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
世忧人而
谋国、谋天下的
“
圣人
”
,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
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
曰:
“
东家杀豚何为?
”
母曰:
“
欲啖汝。
”
其母自悔而言,曰:
“
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