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学习心得体会
-
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心得
孟母三迁的故事心得
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
生活,
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
在个人空间,
在居住方面,
在社交圈里.
在
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
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
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孟子,<
/p>
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
(现在的山东省境
内)
。
三岁时父亲去世,
由母亲一手抚
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
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
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
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
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
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
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
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
p>
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
/p>
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
跪在地
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
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
再连成一尺,<
/p>
再连成一丈、
一匹,
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
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
,就像
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
力行、实践圣人的教
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
母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
吃饱穿暖之外
,
还要言传身教
,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
长环境
,
俗话
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周围的人
的言行影响
,
孩子在幼儿时期
模仿力最强
,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的环境
.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
小人
,
才能有所成就
,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
孟子学成
,
他的母亲功不可抹。篇二: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原州四中
司小林
九月的一个午后,
很安静,
日子在静静的流淌,
思绪飘向在清华一周
的学
习,总感觉忙忙碌碌,不知不觉中已经结束,感悟颇多:
一、育人须得好环境
“孟母三迁”是
流传千古的教育佳话。
“三迁”的目的就是选择优良的育人环境。而清华,多
少年来,那波澜不惊的荷花池、荷塘和万泉河已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映射着清华精神。池
塘、河水本身是个不说话的,由于地点的不同上升到一种精神,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
候超过了人的说教。我们知道育人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二者相辅相
p>
成,相得益彰。美化校园环境,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路平坦,水长清,窗明<
/p>
亮,地无尘。置身此环境,令人心旷神怡,行为自然规范,举止必然高雅。优化人文环境,
建橱窗、树报栏、办壁报、贴警言,开广播,立规范,勤活动,读诗篇。置身此环境,耳
闻
目睹文明气象,谁肯做愚昧粗鲁之人?环境育人,是教育不可偏废的重要方面,每个教
育工
作者都要关注、投入,但愿我的学校景色迷人,团结和谐。
二、活一天就到学一天
清华园的美丽
神韵熏陶我,
而给我们上课的教授、
专家,
他们一个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再一次感悟了知识的力
量,时代发展之快,我们不学,就得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