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苏轼《念奴娇_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比较阅读的教学思路
-
【课外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比较阅读的教学思
路
苏轼和柳永分别为宋代豪放
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其词作的文学风格呈现
出截然不同的鲜
明特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是古
典名作中风格迥异的佳作
。
对这两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并进而研讨中国传统文
化对作家个性形成的影响以及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
是很有意义的
语文教
学探究活动。
先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
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
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
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之发
端“大江东去”句,壮语盘空,裂石穿云,笔力真能扛起九鼎。接笔
描述,气象极其开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笔势如飞泻的急
湍,又象游空的神龙,一气如
注,惊天动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弦。词人捕捉最有
感染力的形象,
巨笔纵描,
涵括了上下四方,
描绘了千突万汇的江涛巨观。<
/p>
而“江
山如画”一语,又该有多大的概括力!下阙,词人站在历史
的制高点,从写情描
景进而缅怀古人,
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周瑜的
良将风姿和潇洒气度,
令人如入烟火
笼罩的赤壁大战之境。当词
篇银瓶乍破、铁骑奔突推进时,“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使情绪猛然
跌宕。“一樽还酹江月”,虽是借杜康浇块
垒的忧愁之写照,又显出了情绪的洒脱和旷达
。
飞动的气势,壮阔的气象,豪
放的
气魄,
造成了恢宏的意境,
倾注了滚滚滔滔的感情,
从而形成了这首词作豪
放的风格。不仅如此,这种风格在苏轼其它作品中也
屡屡可见;如《江城子·密
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的气派;“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的愿望;
《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的出
世幻想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的旷达,等等,都构成
了苏词豪放磊落而又飘逸旷达的基本特色。
因此,
宋代陆洲认为,
读苏轼词觉得
“天风海雨逼人”。
明代胡寅则说,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
之态,
摆脱绸缪宛
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
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至于柳永的作品,则表现出与苏轼词作迥然相异的风格,其《雨霖铃》一词
最能代表他的
婉约特色。
寒蝉凄切,对
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怅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
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p>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br>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首词是作
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
暴雨霁,蝉鸣声中长亭送晚,“方留恋处兰舟初发”,景
与情皆一片凄情。同上
举苏词对比,
这时也写天容水色,
但作者给辽阔楚天的千里烟波抹上了黯淡的色
彩。词中也写“多情”,
但苏轼多情事古,尚能旷达洒脱地捧一掬美酒酹江月,
而这里的主人公则伤情而醉,颓然
长叹。纵观全词,真可谓曲尽柔婉,抒发寸肠
三断之愁绪。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
/p>
曾问幕下士:
“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曰:
< br>“柳
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则轶闻实在是生动地说明了苏、柳的词
作具有的不同风格
。
其实岂止是苏、
柳的词作有不同的风格。
诗国文苑,
到处是万
千气象——碧
海掣鲸的雄奇,春笋萌土的秀丽,荒原野树的苍莽,月白风清的素雅……。
我们
可以看到红桃绿柳,
苦艾寒芹,
也
可以听到震耳的雷霆,
裂岸的涛声……。
总之,
诚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每一滴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
彩。
”文学风格确实有着无比丰富生动的多样性。
p>
但是,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到此为此,显然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必须追问:
< br>为什么苏词的风格是高唱阔歌的豪放,
而柳作的风格则是低吟轻唱的婉约呢?推<
/p>
而广之,就是为什么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学风格呢?
在中国文学史上,
对文学风格
形成原因的探讨,
发轫于公元三世纪的魏文帝
曹丕(
187
~
226
年)。他
在《典论·论文》里,分析了当时许多知名作家的作
品,得出了文学风格决定于作家个人
气质的结论。其后的刘勰(
465
~
5
21
年),
则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更为全面、深刻地探讨总
结了这个问题。刘勰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