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上) 文档

玛丽莲梦兔
580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0: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致)


100


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

< p>
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


100


个成语典故 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倾情奉献,


以飨读者。



1.


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


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


?


庄公十年》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


(gu


ì< /p>


)


(又作曹



, 音


m


è


i


)< /p>


,一作曹



(hu


ì


)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


国大夫 (今山东省东平县人)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


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

< br>“打仗主要


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 次再击鼓进攻,士气


就已经衰落了;


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


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


勇气十足,


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


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 /p>


【语出】南北朝


?


钟嵘《诗品

< p>
?


古诗》



“文温以丽; 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


千金。


< br>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 河南禹


州)


,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 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


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 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 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


“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


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


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


'



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


'


数枝’非早也,不若


'


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


谷为


'

< p>
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

< p>
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 br>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郑 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


则非早梅矣。


于是将后句中

< p>
“数”


改为“一”


。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 谷为“一字之师”




4.


一饭千金





1






17



2014-9-2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 br>【语出】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漂母 漂,有一母见信饥,


饭信,竟漂数十日。又:


“信至国,如所从 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 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


漂母(清洗丝棉絮 或旧衣布的老婆婆)


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


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

< p>
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


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


?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



“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 候,跟王羲之是好朋


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 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


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 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


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


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


“东山再起”




6.


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


.

< br>燕策三》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 、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


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 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


刺。



7.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 谈。



【语出】清


.


曹雪芹《红楼梦》



“现有这样诗人在此; 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


惠 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


他。公元前


259


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 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


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 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


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 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


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 被秦军箭射身亡。



8.


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


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

《史记


.


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 如不和;蔺相如为了




2






17



2014-9-2


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


'


鄙贱之人;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





【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


“完璧归”有功,又在


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 /p>


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


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


“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 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


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 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


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


”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


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 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


“我真是一


个糊 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


”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


卧薪尝胆


< p>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


的意志。



【语出】宋


?< /p>


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仆受遣以来 ;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


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


si

< p>
,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


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 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


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 ,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


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臶。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


?


贾谊《过秦论》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 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



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臶,对天起誓,同心


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 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


,替楚将项燕(项羽


的 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


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


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1.


三顾茅庐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


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



“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 br>”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 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


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 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


南阳城西,


一说为湖北襄阳 城西南)


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




3






17



2014-9-2


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


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


诸葛亮自己醒来,


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 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


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


就出来全力帮 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12.


孺子可教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 ,随目之。父去


里所,复返,曰:


'


孺 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


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有一

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


。那老人的一只鞋 掉在桥


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


“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p>


”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


对张良说:


“来!给我穿上!


”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 没


说,转身走了。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 走了


里把路,返身回来,说:


“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 教。


”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


公兵法》说:


“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后来,张良研


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 功


劳。



13.


四面楚歌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


梁启超


《中国国会制度私议》



“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反恃解释条文以 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 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


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 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


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 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


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臵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 br>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


“难道刘 邦已经得


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 马带了仅剩


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14.


老当益壮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


《后汉书马援传》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


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

到长安。


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 丢了官,




4






17



2014-9-2


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


把自己积攒的财产、


牛羊,


都分送给他的兄弟 、朋友。他常说:


“做个大丈夫,总要


'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


。就


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 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


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 立下了很多战功。



15.


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 br>【语出】


《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 /p>


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


“大丈 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


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 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


名军官,


在 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朝廷采 取他的建议,


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


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 ,


他靠着智慧和胆量,


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 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


了汉朝的国威。



16.


暴殄天物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


《尚书武成》


“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



民。

< br>”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 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


因又接说道:


“咱们这园子只 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


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 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


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 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


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 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


些什么。

< p>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17.


暗渡陈仓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


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


“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


”张


良送刘邦到褒中


(


今陕西褒城


)


。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 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


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 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


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 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


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 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


(


今陕西宝鸡

)



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

< br>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


一举平定三秦,


夺取了关中宝地 。一个“明修”


,一个“暗渡”


,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 历史上的一段


脍炙人口的佳话。





5






17



2014-9-2


18.


嗟来之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 出】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 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


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


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p>


'


予唯不食嗟


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 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


大路旁摆上一 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


遮着脸,拖 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


傲慢地吆 喝道:


“喂


!


来吃吧

< br>!


”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 因为不吃


这种


'


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 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 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


路旁。


19.


怒发冲冠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 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


意写信 给赵王,表示愿用


15


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 把和氏璧送去,但又


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 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


非常愤怒,便上前道:


“这璧上还有点小 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 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


子,激 昂地说:


“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


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 /p>


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


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


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 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


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0.


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br>【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


“你


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


“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


'


手不释卷’



”从此,


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21.


韦编三绝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6






17



2014-9-2


【语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读《易》


,韦编三绝。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


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 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


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


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 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 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


步,孔子还谦虚地 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22.


墨守成规


【释义】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


为了贬义词。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黄宗 羲《钱退山诗文序》



“如钟嵘之《诗品》

;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


的也。


< br>


【人物】墨子,名翟(


d


í)


,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


人, 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


,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


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 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鲁班进


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 赢了。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


“我已经知道对付你


的办法了 ,只是我不想说出来。


”墨子也说:


“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 来对付我了,只是我


不愿意说罢了。


”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


“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


“我当然理解 ——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


国。不过, 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


呢!你就 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


”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


“你们到底


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


“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


才带着胜利的 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 ”


,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


肯改变。



23.


病入膏肓



【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 /p>


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


《左传成公十年》



“医生;曰:


'


疾不可为也。在肓之 上;膏之下;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p>




【人物】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 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


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 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


说话。一个说:

“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




7






17



2014-9-2


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


“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


都 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 。


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


“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 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


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 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 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


“你的医术真高明啊!


”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24.


鸡犬升天



【释义】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



卷四刘安 》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


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


西汉时期,


有位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名叫刘安。


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 南王,


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 的道人仙


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 丹的方法传


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 心修炼,后来


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 剔透。他知道升


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 安觉的身体轻飘飘


的,


低头一看,


原来 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


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 狗吃了,


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25.


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伯牙鼓琴,志在 高山,钟子期曰:


'


善哉,峨峨兮


若泰 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

< br>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


“好曲!真是好曲!


”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 发出了由衷的


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 ,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


赋意在曲调之中, 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


“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


山啊!


”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 :


“妙啊,浩


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


趣。伯牙惊喜叹息:< /p>


“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

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

< br>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




8






17



2014-9-2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