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萌到你眼炸
802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1: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一起来又流星雨)


《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据中国妇联统计,中 国离婚家庭中,有


67%


的家庭有孩子,


这即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离异


家庭子女。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关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

< br>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


的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 象,随着离婚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带


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出抑郁、孤


僻、自闭 等心理特征和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甚


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离异再婚家 庭的孩子可能问题更


严重。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我国,


离婚成为一个社会不容忽视的特殊问题,


夫妻离婚,


不仅会造成彼此心理创伤,而且对孩子身心造成的消极影响


也极其严重且十会广 泛,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


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而且会导致孩子精神异常甚 至心理变


态。



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 题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反映的是家庭


父母的关系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 是研究


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的严重的心理伤害以及给孩子带来的


诸多心理问题。并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思想上的热点和盲点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引导


他们注重心理问题的自我矫正。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通过对各个离异再婚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辅导和研


究,从而发现问题。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存在的问题,积累辅


导此类学生的 经验。



二、课题的内涵界定



离异家庭学生的界定,所谓



离异家庭



,是指由于丧偶、离


异、分居和其他种种原 因而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和未成年


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离异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与子 女共同


组成的家庭。其子女就是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离异后,


使孩子失去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在最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


键时期,不能得到完整的父 爱或母爱。孩子处于父母婚姻危


机中,没有人关心孩子的感受,给他们安全感,是他们幼 小


的心灵蒙上了阴影。



离异再婚家庭 学生的界定,离异再婚家庭是指一父或一母离


异后又与他人结婚且与子女共同生活组成的 家庭,其子女在


校学习的就是离异再婚家庭学生。


< p>
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以及他们的自


身的生活经历,都 使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孩子的特点。主要


表现为:孤僻自卑,合作意识差,不乐于也不善 于与他人交


往;冲动易怒,闯祸打架;行为散漫,我行我素,不原受人

< br>管束;个性内向,不合群。



离异再婚家庭子女由于父亲 或母亲再婚,情况更为复杂,子


女与后父或后母关系处理不好,问题可能会更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


、全面了解离异家庭的小学生及家庭情况


< /p>



1


)进行家访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成员、


父母离婚的原因、


家庭背景、


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父母再


婚的情况等等。




2


)和离异家庭学生谈心



了解离异家 庭学生存在的何种心理问题,如果是再婚家庭的


孩子往往经历过父母离异之前的争吵、打 骂,孩子目堵这些


情景一般都会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对父或母的再

< p>
婚,


孩子或许会有自己的想法,


但孩子的想法很少 有人顾及,


孩子又不得不置身于新的家庭环境,有的甚至生活在家庭成

< br>员之间的夹缝中,这让很多孩子都无所适从。



多数再婚 家庭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


相推委、


扯皮 造成养而不教、


放任不管,


或把孩子当成



出气




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


有的由于父母离异


或再婚,孩子由祖辈抚养,对孩子缺乏严格要求和督促,溺


爱放纵,而 造成孩子任性好强等。有的孩子虽跟着父或母生


活,


但由于父或 母的再婚,


孩子在新家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性格扭曲,自我保 护意识过强,多疑,自以为是,如果不及


时做好家庭工作,孩子就会走上邪路。



因此,通过谈心,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

< p>
的思想、看法、观点,显得十分重要。




3


)向班主任老师里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



要对离异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


他们 的个性差异,可以进行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


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离异 家庭学生的表现,



察其


言,


观其色。



及时发现问题,

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


从中找到离异学生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 听取同


班同学的反映,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部分学生不愿


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正面观察收效不大,侧面了解却能


掌握真实的情况。



2


、离异再婚家庭学生问题原因调查与分析< /p>



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离异家庭学生存在问


题的原因:父母教育知识的残缺,教育子女的失误,不良的


生活习惯 ,缺少父母的关爱等。造成离异家庭学生惯于欺骗


撒谎,


过分敏 感,


情绪变化无常,


容易自暴自弃,


玩 世不恭;


或性格特别孤僻、怯弱、冷漠,有悲观厌世的倾向,尤其是

这些孩子都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保护与防范意


识,对老师的教育批评往往 有抵触对立情绪。



3


、针对离异家庭 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付诸实



< br>(


1


)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 良好的咨访关系,利用积极的暗示效应给予学生


心理支持;



方法:心理测验、会谈、



过程:


1


)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


)做好学生心理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


理咨询室时 ,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


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 放积郁在内心的不


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


< br>暗示



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


咨询过程中,


运用柔和的声音、


关切的眼神,


鼓励性的话语,


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


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


打好基础 ,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


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 br>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 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


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 不合理认知,


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 br>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

理动态



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 /p>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


ABC


理 论,



ABC


理论模式中,

< p>
A


是指诱发性事件;


B


是 指个体


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


法、解释和评价;


C


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 /p>


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



A


引起的,



A< /p>


引起了


C



AB C


理论指出,


诱发性事件


A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