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单元群文阅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2
-
单元群文阅读·人生困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p>
3
题。
(
限时<
/p>
15
分钟
)
受
得委屈
,
可养格局
仲洁
“世界那么大
< br>,
我想去看看”
,
去年这封被称
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
,
在不少人心
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
,
甚至刚刚工作不久
,
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
人。然
而
,
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
,
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
,
就会发现不
少年轻人
的离职
,
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
委屈
,
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
,
面对生活中各种
各样的委屈
,
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
,
而是逃避。
问题是
,
< br>世上还有
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
受委屈而躲避
,
则
人生将无处可逃。在
一定意义上说
,
受不得委屈
,
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
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
,
意指作
家
如果一生境遇太顺
,
沉湎于安逸生活
,
那么
,
他将
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
《红楼梦》
的曹雪芹
,
陷于困顿沦落之间
,
依然坚持“披阅十载
,
增删五次”
,
最终贡献出这样
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
< br>,
正是生前“生于繁华
,
终于沦
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
,
最终成就了他
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来说
,
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
,
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
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
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
款式众多:
比如努
力被否定
,
辛苦得不到认
可
,
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
,
一片真心不被接纳
,
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
释
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
,
面对委屈<
/p>
,
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
< br>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
委屈而成其大
,
p>
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
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
,
实因格局不够
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
,
你尽可以消灭他
,
可就是打不败
p>
他。”人生在世
,
确实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
。面对委屈、挫折、困境
,
不是选择逃避
,
而是以
勇敢与微笑去面对;
不是选
择认命与沉沦
,
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换言之
,
既然委屈是人生旅
途上如影随
形的种种难关
,
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
,
我们才能脱胎换骨
,
不断抵达自
由的
境界。相反
,
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
这一关
,
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 br>
一定程度上
,
面对委屈的姿态
,
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
,
决
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
100
多年前
,
曾国藩求
学衡阳
,
同舍一名杨姓同窗
,
家中有权
有势
,
读书时
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
,
他更是大发雷霆
< br>,
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
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
,
曾却劝解众人
,
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
,
只有吞得下生
活的小委屈
,
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p>
作家史铁生曾言: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
/p>
,
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正是现实世界的
不完美
,
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
大
,
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
1
精彩
,
看
你有多大格局。
(
《人民日报》
p>
2017
年
06
月
16
日
04
版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中的“世界那么大
,
我想去看看”
p>
,
成为了年轻人辞职的
主要理由。
B
.
通过现实的放大
镜
,
我们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是因为受了点
小委
屈。
C
.在一定意义上说
,
只想躲避委屈
,<
/p>
将无处可逃;受不得委屈
,
那么就很难有
“诗和远
方”。
D
< br>.
生命的炫彩不能没有委屈的纠缠
,
好比文学写作中作家一生不能太顺、
沉湎于安逸生
活。
p>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与分析能力。
A
项
,
< br>文章第一段中只提到身边不
时有年轻人以“世界那么大
,
我想去看看”为理由贸然辞职
,
并未提
到这是“主要理由”。
2
.下列对原
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
章以流行语开篇
,
描写了新时期下年轻一代面对委屈的现状。<
/p>
B
.文章描写了“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
屈的纠缠”后
,
用具体例子进行了解释。
C
.文章以年轻人的委屈为立论前提
,
并由此指向了人的进取。
D
p>
.文中以大量的论据说明“世界那么大
,
我
想去看看”是年轻人的借口。
答案
D
解析
本
题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D
项
,
“说明……是年轻人
的借口”错。文中的曹雪
芹、曾国藩等例是为了说明“受得委屈
,
可养格局”的论点。<
/p>
3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普通
人是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的
,
但他们却是制
造各种委屈的高
手。
B
.因为面对委屈
,
选择什么样的态度
,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
所以
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
彩。
C
.作者认为
,
对挫折的态度应该不是选择逃避而
是以勇敢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
,
而是
不屈沉着以进取。
D
.曾国藩求学衡
阳的经历告诉我们
,
只要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
< br>,
就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
局。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
。
A
项
,
文章
第四段中提到普通人“虽不会遭遇
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
,
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
选项张冠李
2
戴
,
应该是“日常生活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
B
项
,
“所以人们有不同的人生精彩
”错
,
原文是“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有的人受不得委
屈而处其微”。
D
项
,
文章第六段
中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
,
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
选项“只要……就
……”说
法绝对。
二、阅读下面的文
字
,
完成
1
~
3
题。
(
限时
15
分钟
)
作为
20
世纪著名的作家
,
海明威是“迷惘一代”作家的代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
,
但战争给他
们带来的只是残酷的厮杀和死亡
< br>,
根本不是什么“和平、
民主”。
战争的残酷性
,
使海明威逐
步看清了
其性质。
因此
,
海明威走出了迷惘
p>
,
告别了战争。
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
进一步
发展
,
创建了有名的“硬汉”形
象。
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
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
,
但在破
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海明威硬汉形
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
速写集
《在我
们的时代里》
主人公尼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
尼克·
亚当斯预示了
另一个人物杰克·巴恩斯的产生。
发表于
1926
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的第
一部重要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
曾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摧毁了他所遵循的道德标准、
伦理观念和他的人生理想
,
这对于他来说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灭亡。
他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毁灭之
后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
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
,
杰克·巴恩
斯无疑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小人物”
,
而是一个有着坚
强意志的人。无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多么无
情
,
他从不抱怨
,
也从不唉声叹气。相反
,
他以坚
强
的毅力
,
以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欣
赏的“重压下的优雅风
度”。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
/p>
,
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
的重压中展现
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
这也是他前期思想的写照。<
/p>
1929
年《永别了
< br>,
武器》的发表使海明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小说里
,
主人公亨
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厌战<
/p>
,
还有年青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
沮丧和绝望。战争给他们带来身心创伤
,
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
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
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
,
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1
937
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
,
在他写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
《丧钟
为谁而鸣》一
书中
,
主人公美国志愿兵乔丹不同于海明威过去的主人公
,
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
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
,
而不只是表现个人
在面对任何死亡时的临危不
惧。
《老
人与海》
是“硬汉小说”的总结。
它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
特色。
小说塑造了
一个体力正在衰退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
,
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
< br>特质
,
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
我控制力
,
还显示了一种更加阔远
宁静
的心理素质:
对失败的反应已不再像其他主角模式那样愤世嫉俗。
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
3
面前他能
够保持人的尊严
,
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
,
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
< br>内心的信念也并未因此而丧失。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
造的“硬汉子”一样
,
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
,
但他以顽强
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
/p>
在晚年
,
当他的健康情况恶化时
,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
摆脱病痛
,
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
,
他决然选择了死
,
他想以死证实“硬汉子”精神是不可战
胜的。在海明威看来
,
正是死亡的胁迫
,
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
,
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
升。
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
p>
,
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
因此
,
他笔下的“硬
汉”形象是被
“死亡感”逼促着而做出真正必要的创造
,
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
超越时空界限
的价值人生的个体生命。在海明威的笔下
,
生命和死亡同样是美的再现。
对于海明威来
说
,
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
,
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
男子汉气概的
消
失。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
,
历史当然要作公正的评价<
/p>
,
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
即
“海明威主人公”和海明威本人一样
,
在世界文坛上树起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
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 br>A
.
海明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p>
,
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准则
英雄”
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B
.
《永别了
,
武器》
中
的亨利最终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
,
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
思
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
“这种思想”是
指战争带给人们的身心创伤
,
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
信心和希望。
C
.<
/p>
《老人与海》结局并不圆满
,
但体现了人
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保持
人的尊严的价值。桑地亚哥猎取的马林鱼虽然
只剩下一副骨架
,
却为他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 br>
D
.对于海明威来说
,
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
,
而是失去主
动和意志:男子汉气
概的消失。此处“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
/p>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分析和
概括的能力。
选项中“‘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
面对困厄的勇敢
和坚韧”表述错误。原文是“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
,
而是失去主
动和意志”
,
可知他面对的
是“失去生命”(或死亡
)
。
2
.
海明威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
各个时期
,
并形成了整个群体的特征。
请结
合文本分析其特征。
答:
答案
①顽强
,
勇敢
,
有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
②超然、
洒脱地迎接残酷命运的
优
雅风度;③为伟大事业牺牲的崇高理想;④面对重压镇静应对的自我控制力
,
在失败中保
持人的尊严的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筛选整合海明威
4
在多部作品中各主人公反映出来的特征。注意下
列关键语句:“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
‘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
,
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
,
< br>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
雅风度”“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
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在他身上不仅
凝聚
了海明威主角模式卓绝的特质
,
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
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
制力”。对此稍加整合即可。
3
.文中说
,
在晚年<
/p>
,
“他决然选择了死”。你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有何看法
?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我认为这种“人生结局”是有其
积极意义的。①这种结局是海明威文学作品中
“硬汉”形象的投射。
面对无法挣脱的病魔
,
海明威选择了更加阔远宁静的方式<
/p>
,
在厄运面前
保持尊严
< br>,
勇敢、平静、坚定地接受挑战。②海明威的“人生结局”
,
不是生命的结束
,
而是
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被唤醒的超升
,
是将有限的人
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无限
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作个性化解
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
,
一定要先明确观
点
,
可以肯
定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
”
,
也可以否定
,
然后紧扣文本
,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
,
然后围绕
文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论证。
切不可跳出文章
,
泛泛而谈。
作答时
,
要明确“死”的含
义
,
在海明威看来
,
正
是死亡的胁迫
,
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
,
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
也可从海明威面对病魔的思索
与逃避来否定他的这一行为
,
言之成理即可。
< br>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p>
1
~
3
题。
p>
(
限时
15
分钟<
/p>
)
河的第三条岸
[
巴西
]
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
恼
,
只是更沉默一些。是
母亲
,
而不是父亲
,
在掌管
着我们家
,
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
,
发生了一件
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
,
它要用含羞草特制
,
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
,
大小恰好可供
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
,
牢骚满腹
,
丈夫是突然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
/p>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
,
有一条大河流过
,
水流平静
,
又宽又深
,
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
父亲并没有显示出什么特别的神情。
p>
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帽
子
,
< br>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
,
没带食物
,
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
,
但她没有。
脸色苍白
,
从头到
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
,
就待在外面
,
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
吭声
,
他温柔地看着我
,
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
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
我强烈
地
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
,
你会带我
上船吗?”
5
< br>他只是看着我
,
为我祝福
,
p>
然后做了一个手势
,
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
的意思做了。但当
他转过身去
,
我伏在
灌木丛后面
,
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
,
划远了。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其
实他哪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
,
漂来漂去。
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
,
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
了。母亲觉得羞辱
p>
,
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
,
< br>尽力保持着镇静。
河边的行人和两岸附近的居民说
p>
,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像
一条被遗弃的船
,
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
人们一致认为
,
对于父亲而言
,
食物是一
个大问题
,
他一定会离开大河
,
回到家中。
p>
可他们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
,
< br>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
后来我惊异地发现
,
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
,
而且总是把食物
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
她怀
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感情。
p>
日复一日
,
年复
一年
,
父亲从不踏上泥土、
草地或河岸
一步。
从没生过火
,
没有一丝光亮。<
/p>
他的身体怎样?不停地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
,
p>
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
这样问自己。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
,
她坚持要让父亲看
看外孙
,
那天天气好极了
,
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
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
,<
/p>
高高地举起婴儿
,
姐夫在旁边为他们撑着
伞。我们呼喊
,
等待。但父
亲始终没有
出现。姐姐哭了
,
我们都哭了
,
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
,
姐姐搬走了
,
哥哥也到城里去了
。母亲最后也走了
,
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
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面对一生中的困境
。父亲<
/p>
,
孤独地在河上
..
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
,
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
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
,
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p>
我的头发渐渐灰白了
,
我到底有什么错
,
到底有什么罪过?渐渐地
,
我因年老而心瘁力竭
,
生命踌躇不前
,
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
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
,
他会精疲
力竭
,
让小船翻掉
,<
/p>
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
,
直到船内积水
过多而沉入激流当中。噢
,
天哪!
<
/p>
我等待着
,
等待着
,
终于
,
他在远方出现了。在那儿<
/p>
,
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
,
尽可
能地大声叫着:“爸爸
,
你在河上漂流得太久了
,
你老了
,
回来吧
,
你不是非得这样下去不可
,
回来吧。无论何时
,
我会登上你的船
,
顶上你的位置。”
< br>
他听见了
,
站了起来
,
挥舞着船桨向我划过来
,
他接受了我的提议。
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
因为他举起手臂
向我挥舞
,
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我
不能……我害怕极了
,
发疯似的逃掉了
,
因为他就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
,
我病倒了。
从那以后
,
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
听说过他。
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
,
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
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
,
< br>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
船里
,
顺流而下
,
在河上迷失
,
沉入河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