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温柔似野鬼°
941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4: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婚庆礼仪服务)



《日语入门》课程论文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中小学教育制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号:


B14030907





























姓名:傅建淳







中日教育制度差异




大约二十年前的一篇论及中日中学生在内蒙古大草原


上的“草原探险夏令营”活 动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


动,


在之后的十多年间一直是老 师家长口中告诫孩子们的励


志故事。文章内容大概就是说中日两方的孩子表现迥异,中< /p>


方孩子叫苦不迭,不堪重负,乱丢垃圾,家长拖后腿;而日


方孩子 恰恰是样样完全相反,充分表现了坚忍不拔、文明教


养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是选拔达到


目的型的 教育;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是普


及提高能力的教育。

< br>


以下是我对中日教育制度差异的一点分析和看法。



(一)



历史遗留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而人口又带来巨大负担,


是世界人口 大国,


在如此广大的范围内落实教育是非常难的,


而且要考虑到 其他社会生产因素,


在教育投资方面每年拿出


生产总值的二十五 分之一还不到;而日本,经济大国,人口


较少,他们有资本重视教育,且日本每年拿出生 产总值的五


分之一发展教育。





在日本的江户末期到明治初期,欧洲来的外国观察员就


观察到一个现象,在日本,无论是什么职位什么阶级的人,


都会拿着售 价便宜的小说在看,


一般的老百姓都能以文字来


获取娱乐了。在 明治以后,又引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更加


促进读书的风气,可以说,在很早的时候,日 本民间就已经


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是自然而然的社会风气,统治阶级


也是积极鼓励学习的,不分贵贱贫富,即使没饭吃,也有书


读的。



日本历史上所经历的三次教育改革.


1853


年是日本近代


教育的开端。日本政府在


18 72


年制定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


教育制度,提出“全民教育”是 日本的教育基本方针,也正


是在同一年日本的学制得以实施,


这 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


次教改。



但由 于当时的经济状况,许多人家交不起学费,所以教


育并未被大多数人接受。为了改变这种 情况,提高全体日本


人的素质,


1947


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


学校教育


法等,提出教育要 民主化、大众化,要求每位学龄儿童均要


接受教育。为了保证每个儿童均受教育,日本政 府提出免去


一切学杂费。当时中小学教育的宗旨是(


1


)尊重个人的尊


严,培养有个性的人;(


2


)培养为和平做贡献的人;(


3



尊重人格。这些法规的出台标志着日本第二次教改的开始。


从此以后,教 育被普通百姓所接受,日本所有学龄儿童都能


接受同等的教育。为了配合此次教改,日本 政府


1971


年又


实行了提高教师工资 待遇政策,接着


1980


年又推出了教师


培训制度


,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经过这次教改,日本的中


小学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在历次全球性的数学、


物理竞赛中,


日本中学生代表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日本 的教育体制也为世


界各发达国家所效仿。




日本政府于


1984


年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该审议会


的出现标志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 开始。


第三次教改的主


要内容有:(


1


)变单轨制为多轨制:缩短学时,变六天制


为五天制;(


2


)将初、高中分立改为一贯制中学(初高中


一体),取消初中升高中的考试;(


3


)扩大学生择校的选


择,实行教育的自由化和市场化;(


4


)改 革过去单一的课


程安排,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调整课程内容


-- ----


减少


30%


的原有内容,腾出 时间开设综合课


;



5


)增加高中类型


;6



地方分 权。


改变过去


“一切由文部省决策的中央集权”


现象,


尊重地方或个别学校的自主性。




为配合这次教改,日本政府于九十年代又推出教育复


兴二十一世纪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孩子们感到愉快


的教 育。


目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建立具有个性、


创造性的教育,把养 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


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p>


2


)推进心


灵教育。通过心灵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


)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