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敬、贾赦、贾政兄弟比较谈

绝世美人儿
842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6:2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医院网站建设方案)









< br>兄







【内容提要】



在绚丽多姿的《红楼梦》人物画廊中,贾敬、贾赦、贾政三兄弟都不算是作者着重描写的人物形


象。可是,他们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分别代表着封建末世不同的贵族类型。贾敬崇尚道教,逃避 现


实;贾赦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贾政则是封建社会正统古板的士大夫的代表。从他们身 上可以看出在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进程中,上层贵族的种种心态、性格及其命运。



【关键词】



红楼梦



贾敬



贾赦



贾政



人物形象



皇皇巨着《红楼梦》为我们 塑造了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作为与《红楼梦》主要玉字辈人物有着


密切关系的文字辈─ ─贾敬、贾赦、贾政,虽然着墨不多,也是被作者刻画得相当成功的典型。在这


些人物身 上,凝结着曹雪芹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悟,对贵族世家上层人物命运的深刻反思。正如鲁迅


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所言,红楼人物的塑造,“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


下面笔者从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来进行一番比较分析。





作为封建上层贵族,他 们三个都身份显赫,地位尊贵。可是,他们三兄弟的人生观却迥然有别,


由此导致他们在 “修身”方面的各自不一。



作为长房子孙的贾敬,虽进士出身 ,但无心功名,“一心想作神仙”,“别事一概不管”,让胡


闹的儿子贾珍袭了官爵,将 宁国府的事务也丢给了儿子去管,整日“只在都中城外和那些道士胡羼”,


想逍遥自在修 炼成真。


贾敬这样不管世事,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 p>


看起来可真有点像是一位


“隐士”



可他真的是看破了红尘,想当一位“隐士”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不是想当隐 士,而是不敢也不愿面对


家国世事,故寻求心灵的解脱,借“看破红尘”之名,将茫然无 奈、恐惧失望的心态化为“避世”、


“求仙”的行为。第63回中,这位道教的信徒“守 庚申,服灵砂”,以致“腹中坚硬似铁,面皮嘴


唇烧的紫绛皱裂”,悄悄地“升仙去了” 。其结局说明,他实质上是一个谋虚逐妄的愚昧之徒。对照


他曾作注解的道家劝善书《阴 骘文》,可进一步看出贾敬的虚妄。什么“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


之孤,容人之过” ,什么“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节,勿破人之婚姻”!贾敬要


做神仙 ,为什么不散些家财,以济困扶贫,为什么不去捐资修桥铺路,以积善行德为什么倒要把官让

给不肖之子,让他肆无忌惮,苛求灾农租金,乱伦荒淫,甚至强占良民之妻,凌逼致死倒是“近报在


自己,远报在子孙”说的一点没错,报在贾敬本人身上的就是他的横死,报在子孙身上的就是贾家 的


败亡。



至于荣国公的长孙贾赦,父 亲死后,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世禄,被封为“一等将军”。他相信自己


的权威是上天的赋予 ,成天饮酒荒淫、巧取豪夺,是一个典型的利用权势作威作福、为所欲为的纨绔


子弟。用 贾母的话来讲,“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天和小老


婆饮酒”。就连袭人、晴雯都看不过眼,“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

< p>
手了”。他与亲朋的交往也是饮酒作乐,不涉及任何军政事务。他荒淫无度,胡子花白了还房中小妾


众多,并看上贾母的丫环鸳鸯,威逼她做小妾。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竟然叫自己的妻子向 母亲要!还


叫儿子贾琏去威逼利诱鸳鸯的父母和哥嫂。最终直至贾母大发雷霆方才收敛, 终又破费五百两银子买


了17岁的嫣红收在屋里才作罢。他看上了穷书生石呆子的20把 古扇,先叫自己的儿子去强取,接


着不惜唆使贾雨村制造冤案来夺得古扇。他贪得无厌, 为了得到5000两银子,竟置自己亲生骨肉


的终身幸福于不顾,自作主张将女儿“准折 卖给”“中山狼”孙绍祖。可见,贾赦的爵位和权势不是


用来治国安民,而是用来践踏法 律、蔑视伦常、欺凌弱小。为了满足一己之享乐欲望,甚至不惜采取


图财害命、威胁恐吓 的种种卑劣手段。



贾政是作者花笔墨较多的人物。他是贾赦的 同胞兄弟,虽然不能继承爵位,但由于出生在一个百


年望族,自然也不必走一般读书人的 科举荣身之路,他的官职靠的是皇上赏赐,得来毫不费力。作者


将他定位为一个正派的读 书人。虽然有许多人认为,“贾政,庸人也,盖为言假正”(许叶芬《红楼


梦辨》),即 “假正经的意思”(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甚至指责他是“典型的伪君子”


① (P84)。对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是欠妥的。因为在贾政所处的时代看来,他还算是一个正派


的人。他“自幼酷爱读书”,“勤俭谨慎”,“人品端方,风声清肃”,“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


济弱扶危,大有祖风”,是作者在文字辈中惟一基本肯定的角色。他既不荒淫贪婪,又有积极 的处世


态度,与其他兄长是不一样的。虽然看起来有些“道貌岸然”、“兴趣索然”,其 实他外冷内热,也


渴望天伦之乐。这从他“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参加贾母的灯会可见一 斑。被撵时赔笑说的话:“何


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予儿子半点”听来颇觉孤独、凄 凉。可见,他的精神生活是郁闷、空虚的,


活得并不愉快。这是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家 族责任感的重压以及肮脏官场的熏染使然,并非他存心


迂腐、虚伪,因为出仕前,他“也 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至于他在女儿元妃面前十分滑稽地隔帘跪启:


“臣草莽寒门,鸠群 鸦属之中”云云,在当时社会里作为一个做官的家长必须如此说,因为他女儿此


时已是皇 帝的代表,要不他怎么会自称“臣”。若说这是虚伪,那只能说是整个封建制度的虚伪使然。

其实贾政的问题不在于虚伪或者顽固、冷酷,而是他的无能无为。才能平庸的他,却生长在一个不平


常的家族,又被推上了一个不平凡的地位,自然处处显示出他的笨拙来。然而作者又说他像砚台一 样


“端方”、“坚硬”,春灯谜寓他“虽不能言,有言必应”。可见其平庸中又有不平庸 处。他虽是贾


府中最无能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是贾府上层中最有眼力、头脑最为清醒的人 。譬如,他劝贾珍不要给


秦可卿殓用樯木棺材,他能够看懂春灯谜的寓意,他劝贾赦不要 将迎春嫁给野蛮粗俗的孙绍祖。



贾赦和贾政是同胞兄弟,同是 贵族公子,但两人的素质、性情却大不相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是否读书。这从中 秋家宴上,二人对贾环所写的不乐读书的绝句的看法中,就可见一斑。贾赦说:


“这诗据 我看来,甚是有骨气。想来咱们这种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萤火’……可以做


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就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

< p>
气派。”这番对贾环的赞赏,其实是他自己的内心灵魂的表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赦是怎样的一个


浮浪子弟了。至于贾琏、贾珍之流“,也是不肯读书”“、那里肯读书”的一路货色。而 贾政则斥贾


环诗为“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贾政“ 一切为的是光宗耀祖”,


因此重视读书上进,一心想当子侄们的表率,于是“少不得规以 正路”,结果是沉溺书中,消解了审


视现实的敏锐,“只解打躬作揖,终日臣坐,形同泥 塑”,使得他才思枯竭,人生意趣全无“,反弄


出书呆子来”。当然他也从中吸取了一些 精华。他珍惜祖宗的功业荣誉,谨遵儒家的传统规范,清廉


自守,以身作则,因此他的家 教家风,与宁府、长房是有泾渭之别的。在巡视大观园时,他虽然始终


拿不出任何佳句来 ,可是对于宝玉和众清客拟题的优劣,却能做出中肯的评判。他一进园门内,见一


带翠障 挡在面前,便说“非此一山,一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看到潇湘馆的清幽

环境,就自然地想到月夜读书的雅趣。可见他还是有一点鉴赏水平的。


< p>
总之,从个人的修身来看,贾敬是完全消退避世的,贾政基本上是个正派的读书人,而贾赦则无


法与其兄弟相比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败家子。





《礼记·大学》曰:“所谓治国必 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齐家,具体而


言就是管理家庭或者家族。 这必然要涉及与一系列人物的关系的处理。就贾氏三兄弟来说,要处理的


关系主要有母子 关系、夫妻关系、父子或父女关系、主仆关系等。而在这几对关系的处理中,可以折


射出 他们性格方面的不同点。



1、在母子关系的处理上,由于小说 中未提到贾敬之母,因此,这里就只讨论贾赦、贾政两兄弟


对贾母的态度及关系处理。< /p>



首先从贾赦说起。


贾母对贾赦是不太喜 欢的。


小说中是通过王熙凤之口,


说贾母平时指责贾赦


“放


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太太听听 ,很喜欢咱们老爷么”,这是从


侧面说贾母不喜欢贾赦。还有一段是贾母与贾赦关系的评 价,是在贾府被抄家以后,作者是这样说的:


“贾母素来不大喜欢贾赦,那边东府贾珍究 竟隔了一层。”这都说明贾赦行为不端,贾母不悦。其实


从贾母的角度来说,她并不反对 男人有三妻四妾,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有猫儿不吃腥的”。虽


然嫁迎春,贾母不是 很满意,但也没说什么,她还是顾及长子的脸面的。然而对于贾赦欲强娶鸳鸯为


妾,贾母 是不同意的。不是她反对贾赦纳妾,而是不能要鸳鸯。因为鸳鸯对贾母伺候得细致体贴,十


分周到。“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来算计!”后来贾赦又娶了小妾,贾母也并未表示

< p>
反对。贾赦讨鸳鸯不成,后来在中秋家宴上还编了一个针灸治偏心的段子讽刺贾母偏心。可见,贾赦


对其母并没有至诚至孝。不仅如此,贾赦要鸳鸯还有着不可告人的阴险用心,这一点贾母 也洞察到了:


“弄开了她,好摆弄我!”


同是中秋家宴上说笑话,贾政就不太一样了。他真诚地为了讨得母亲欢心,放下读书人的斯文,


讲了一个男人怕老婆的笑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因从没听见贾政说这样话,所以才笑”。可知,贾政< /p>


作为正派读书人,平时是不讲的;单为了母亲高兴,也拉下脸来讲这种低俗笑话,可谓“彩 衣娱亲”


之意。另外,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贾政与母亲是不一致的,贾母是溺爱,贾政 是要严格管教。在鞭


笞宝玉之前,他怕贾母知道了生气,要下人们封锁消息,不叫老太太 知道。这里面固然有怕贾母知道


了会干涉教子,但也有怕母亲知道了会气坏了身子的因素 在里面。后来贾母知道了赶来斥责他时,他


也是苦苦哀求,又下跪又含泪又赔笑,终是怕 母亲在大暑热天气出病来。在贾母“只是我一生没养个


好儿子”的厉声斥责中,贾政似乎 倒成了不孝之子了,其内心该是何等的苦涩、悲凉,又是何等的无


奈。可见,贾政对母亲 的孝顺是真的孝顺,而不同于贾赦的在礼节上的敷衍。



2、在 对子女、侄孙的教育上,贾敬是一味修道、完全不管,整个宁国府任由贾珍为所欲为。至


于贾珍是怎样的荒淫、挥霍“,一味高乐不了,把那宁国府竟翻过来了”,贾敬大概是不知道的。让


子孙做的事,也无非就是把他从前注的《阴骘文》刻印出来散人,何谈对贾珍的教育宁国府最后的抄< /p>


家是由贾珍一手造成的。作为父亲的贾敬,不能说没有责任。


< /p>


贾赦和贾政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虽然不是和贾敬一样放任自流,但也无什么好的教育方式。 在某


些方面,他们都比较糊涂。譬如对于贾珍以习射为由,聚集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抹牌 纵酒之事毫不知


情,反而叫其他子弟向他学习。这正是对子侄教育不当之处。但大体看来 ,贾赦的家教家风比贾政的


要散漫得多。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贾赦本人荒淫贪财;其子贾琏也是好色浪荡,在外面私自娶妾;


其媳王熙凤贪财阴毒,铁槛寺弄权,夺得白银3000两。还有和贾赦交好的贾珍,也和贾赦一样无< /p>


耻、霸道。由于贾家的经济大权掌握在贾琏夫妇这种人手中,整个贾家被弄得乌烟瘴气。贾 赦对女儿


贾迎春的婚事,也是自做主张,不负责任的。为了5000两银子,竟然草草把 女儿嫁给“中山狼”,


贻误女儿的终身。由此可以看出,贾赦对女儿也是谈不上教育的。 贾政教育宝玉从来不知鼓励,死板、


苛刻、不苟言笑,时时以严父形象出现。宝玉不好也 就罢了,好了也不说一句好,还动辄“撵出去”


“该打”。但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看 待和评判古人。贾政的种种教育行为放在康乾盛世,就不难


理解了。对于贾家这样的百年 望族、诗礼簪缨之家来说,如果对子女教育不严,就很难有能够继承祖


业、振兴门庭的人 选,子女也很容易变得无能甚至无耻。宝玉是贾政的继承人,长子贾珠早死,贾环


不仅是 庶出,而且形容委琐、难成大器,终不比宝玉天赋过人、风采超群。于是,贾政就在宝玉身上

寄托了很高的期望。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当贾政听说宝玉在家“荒疏学业,逼淫母婢”,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时,马上气得“面如金纸”,要把宝玉痛打一顿。作为一个百年望 族的


大家长,作为儒家文化熏陶培育成的严父,贾政为了家世的利益,为了宝玉的前途, 也为了自己的脸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