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精神的特别故事

绝世美人儿
755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08:5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王宝强最新)


十几年前,国家航天局一位副局长去美国访问,并利用有限的时间与当地华人展开交流。






“您是干什么的?”一位华人问。





“航天。


”这位局长回答。





“那具体是做什么的?”





“飞船,火箭。






这位华人惊奇了:


“中国还能搞这个?”





2003



11



27


日,应邀在“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国家 航天局局长栾恩


杰,向广大高校师生讲述这个发生在自己同事身上的故事。





航天“少帅”袁家 军也说了自己多年前研制飞船初期的一个遭遇,俄罗斯一位同行对于


中国想搞航天技术不 以为然,甚至认为中国就是要搞一个政治飞船去玩一玩。





而今,中国人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


,也能搞成载人航天!





美国的华人们争相传看一位著名美国专家的评论:

< p>
在茫茫黑夜中,


“神舟”


五号将像北极

< p>
星一样明亮。当我们望向遥远太空时,会看到中国人的光荣。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到中国美丽的 弱水河畔――“神五”腾空而起的现代化载人航天飞


船发射场。当年第一颗“东方红”人 造卫星升起的地方,从


1999


年起,见证了“神舟”飞向


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 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


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





“老帅”


“少帅”深情相对,两代航天人的心紧紧相联。从进军“两弹一星” 到载人航天


飞行成功,


45


年风雨,弹 指一挥间。一代一代青春的身影走过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滩,走过冰


冷潮湿的沼泽野岭,走 过寂寞孤独的实验室,走过与生命之神较量的惊心动魄的试验场。





就在发射中心附近,


有一个烈士陵园,


600


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 英灵在地下安睡。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有看见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


飞向太


空。





特别的精神照亮了特别的青春,这里让我们撷取从“两弹一星 ”到载人航天过程中的一


些片段,表达对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默默奉献的英雄们的 敬意!





特别能吃苦





在那最困难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 年代,是创业者歌声最嘹


亮的年代。今天的航天人虽然不再从一穷二白起跑,却同样面临 各种诱惑需要舍弃,面对没


有外援去自力更生。





艰苦条件锤炼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





地窖里的妈妈和

< br>10


个鸡蛋





1959


年的秋天,大漠深处的我国 第一个、也是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一声嘹亮的


啼哭把金秋的胡杨林装点得更加灿 烂。核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婴儿在一间地窖里诞生了,全基


地都在庆祝“我们后继有人了”


。大家搜遍基地,找到了


10


个鸡蛋。 基地首长小心翼翼地捧


着它,送给在地窖里坐月子的母亲。





一个航天母亲的来信





珊珊,我的宝贝:





妈妈已离开你很久了,现在在很远 的地方工作。这个地方的四周是由沙石组成的茫茫戈


壁滩,一眼望不到边,人烟稀少。< /p>





妈妈现 在呆在这片戈壁滩上,和许多人一起在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这件事是我们中国


人几千年 来想做的事,就是让中国的航天员能到星星居住的太空中遨游。在遥远的太空中,


可以做 很多地球上做不到的事,上过太空的种子可以结出又大又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太空中


的风 景非常好看,那儿的景色一定很美,说不定还会遇到外星人。怎么样,太空很有趣吧!


我 们马上要用我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神舟”飞船把第一位中国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可是个


了不起的大事呢。全世界的人都在关注妈妈做的事,你是不是为妈妈而骄傲?





我的宝贝,


妈妈天天想着你,


你也想着妈妈吗?妈妈答应你,


等到飞船成 功地遨游太空,


中国的航天员从太空返回的时候,妈妈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和你一起做游 戏,再对你讲太空


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好吗?





34


岁的 毕雨雯是上海航天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队的总调度。和许多航天人一样,


她对工作 没有遗憾,最大的愧歉就是自己的家人。





我们要去哪里?去干什么?





上个世纪


50


年代,


数以十万计的工程兵、


铁道 兵部队和建筑工人从四面八方秘密向大西


北开进,形成继解放大西北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 集结,开始了导弹、原子弹研制试验基地和


工业企业建设的巨大工程。

< br>




一群群骆驼向戈壁荒滩 深处走去,这些背着炒面、住着帐篷、用冰化水、口嚼干菜的军


人,按照苏联专家的要求 ,在荒漠上挖了十几万个地质坑,确定核试验场的布局。后来,选


定的地方被认为不妥, 上级要求部队移师罗布泊。




< /p>


说实话,这些拿惯了枪的军人们并不习惯挥舞铁锹、地质锤,他们不问为什么在地上挖


坑是基于“不该问的就别问”的习惯。可这回,他们忍不住了:我们到底要到什么地方去?< /p>


去干什么?





我们国家要制造导弹、火箭、原子弹,我们就是去给它们建家 的!振奋之后的军人们立


刻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扛过枪的肩膀扛起了枕木,


铁路专线在一米米向


“家”


延伸。

< p>
沙暴多次淹没这条生命线,


有时连路旁的电线杆都数不清了,可它就是没有 误过一趟车。因为,这儿有一支我军唯一的


专门负责扒沙的“特殊兵种”


,他们用双手与沙暴较量着。





通往罗布泊路上的夫妻树





在通往罗布泊的路上,有一棵树。





当年,到罗布泊是一项“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神 秘事业。有一对夫妻接到


命令后,互相隐瞒着出发了。当来到这棵树下等车时,才发现彼 此的目标是一致的。意外和


惊喜不言而喻。张爱萍将军听说这个动人的故事后说:就把它 叫夫妻树吧。





当年,一批批热血青年就是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通往罗布泊的道路。核试验基地急

< br>需大型电影经纬仪,沿途须经盘山险道、河川、峡谷。没有路,运输人员带着推土机、炸药


包和炒面,


一边修路一边走,


120

< br>公里的路,


走了


3


< p>
3


夜,


将设备安全、


及时 地送到基地。




黄春平“西天取经”





就这样,一代一代有志青年,在通往罗布泊的道路上,踏着前 辈的足迹,从上个世纪一


直走到今天。





长征三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他一 帮年轻的同事们,依然对那两千公里的“西天取经”


路记忆犹新。





2002

< br>年末,


“神箭”要四送“神舟”



11



16


日上午,最让人担心的事 情发生了:火箭


上的一个器件“发了脾气”


,外安系统的连续波 应答机备份产品发射部分无功率数输出。





在日程表上,


18

< br>日连续波应答机要参加在发射场的对接测试。


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和分析

< p>
出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发射进度。





年近


60


的 黄春平顾不得午休,


召集有关人员筹划救急方案。


最后,


他决定走从发射场到


银川的新路,而他将亲自随车奔赴银川接产品,同 时,把故障应答机交给成都厂方的来人。





下午


4


时, 黄春平率领年轻的同事们踏上来回两千公里的征途。





大漠昼夜二十七八摄氏度的温差,盘山路,断油,戈壁„„





第二天上午,

他们赶到机场时,


离飞机降落仅有


18

分钟。


在中午饭的饭桌上匆匆交接完


仪器后,黄春平们又马 不停蹄地踏上归途。干粮和结冰的矿泉水就是晚饭。戈壁起风了,大


漠下雪了。在天地混 沌中,


17



20


40


分,黄春平一行终于平安地赶回了发射场。





跨出车门,黄 春平哈哈大笑:


“我可算是尝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苦头了!


”< /p>





特别能战斗






1945


年到


1983


年,


地球上已爆炸了


1469


个核装置,


超级大国军备竞赛的角 逐场正从


地球表面扩展到外层空间。中国一次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身患绝症的邓稼 先在病榻上


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大声疾呼:我们不能被他们抛得太远。





严酷挑战铸造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回响的警钟





1984


年和


1985


年初,


《参考消息》刊登了这样两条消息:


“一批销密文件表明,


1953



美国曾想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




1954


年,


美、


英 等国曾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值得庆幸的是,这回响的警钟在新中国一成立就一直在我们的 领导人和科学家心中鸣响


着。





1949


年末,著名核物理学家约里 奥


?


居里帮助新中国购买了科研器材和书籍后,让得意


门生钱三强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就必须拥有原子弹。





从铭心刻骨的“

< br>596


”到“


921






上个世纪


50


年代,


时任国防部五院总体技术室主任 的航天技术专家任新民已记不得自己


是第几次来中国最北端的这个边境小镇满州里了。< /p>





除了< /p>


1957



12


月按期接回了那颗



p



2



教学导弹外,


苏联人承 诺的原子弹模型和


“一


车皮的俄文资料”却迟迟不见踪影。





那时,苏 联的铁路是宽轨,我国的是窄轨,双方车辆不能接通,得靠人力转运东西。要


来了,要来 了,一次次的希望后是一次次失望。最后,任新民等来了


1959



6



20


日,苏


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声称要“中断若干重要援助项目”的函告。

< br>




面对赫鲁晓夫的背信弃 义,


毛泽东说:


“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


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


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 br>”




从此,中国给自己还未面世的原子弹起了一个让人铭心刻骨的名字“


596



。也就是从那


时起,中国的科学家们丢掉了“ 拐棍”和“依赖”



“两弹一星”的精神开始萌芽。

< p>




1961



7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


为了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央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缩短 战


线,集中力量,加强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的支援。





上个世纪的


60


年代,


台湾海峡局势严重,


美国 又以几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新月形包


围圈,并多次举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不断对 中国进行核威胁。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不得


不加快原子弹的研制步伐。

< br>




事隔多年,钱三强回忆 起当时情景,还是感慨万端:作为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此


时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滋味 !我很清楚,这对于中国原子核科学事业,以至中国的历史,将意


味着什么。

< p>




第一颗原子弹爆 炸后


24


年,


邓小平说:


“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


氢弹,


没有


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 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 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


中,尽管直到


20


多年后,这个被尘封多年的梦才飞出。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高科技与高技术产业 ,更加成为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


标志,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3



11


月,在格雷厄姆将军“高边疆”


理论的基础上,


美国制定了< /p>


“星球大战”


计划,


前苏联则针锋相对地 提出了高科技发展纲要,


法国有“尤里卡”计划,当时的西德有“欧洲防御”计划,日本 有“全人类新领域研究”计


划。在这些计划和战略中,航天技术被各国列为重中之重。< /p>





198 6



3


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 的“


863


”高技术发展计划。


199 2



9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 p>




从此,中国的载 人航天工程也有了自己的专有代号“


921


< br>。





这支人才队伍是比“神舟”五号工程“更可贵的成果”





年届七旬的“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戚发轫说:


“神舟”五号工程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


有才华、 组织能力强的科技人才,这支人才队伍是比“神舟”五号工程“更可贵的成果”






在戚发轫当 院长时,他选任袁家军当院长助理、飞船项目常务副总指挥。在“神舟”二


号发射时,他 把总指挥的担子交给了袁家军。





“你为什么选中了袁家军?”有人问。





戚发轫的答案很简单:年轻人是事 业的希望,我


37


岁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袁家军


33


岁就当了副院长,



37


岁当飞船总指挥发射飞船肯定行。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


新科技中最具 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科研人员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航天员一次次向生


理和心理极 限发起冲击,表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挑战和机遇并存。





„„





鲜花与掌声,无数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特别能攻关





一家境外媒体在评点中国


“神五”< /p>


发射成功的言论中指出:



“两弹一星”


到载人航天,


中国虽然都紧步美俄两个超级强国的后尘,然而不 能忽视的是,美俄用了几十年,而中国用


了几年。而一位年轻的航天少帅这样说:我们肩 负着青春的使命和责任,永远追攀世界科技


的最高峰,瞄准当今航天科技发展前沿,进行 大量卓有成效的自主创新――这始终是中国制


造“撒手锏”的“秘密”

< br>。





崇高使命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





小邓要参加“放炮仗”





1986



6



24


日,


《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出通讯《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个


像宝石一样在矿脉里埋藏多年的名字发出了巨大的光芒。


邓稼先


1950


年从美国回国,


与钱三


强、彭桓武、王淦昌一起,参加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他当时才


27


岁,被专家们


称为“娃娃博士”





< br>1958


年初春,


一位负责人把邓稼先叫到核工业部部长 办公室说:


“小邓,


我们要放个


‘大< /p>


炮仗’


,这是国家绝密的事情,想请你参加,你看怎么样?”





邓稼先立 刻明白这是要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这天晚上,他一夜未眠。他告诉妻子:以


后家里的事 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


很有意义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和身影都消失了,他走进了筹建中的核武器研究设计院。其实,对


于原子弹,当时的邓稼先也只是个学生,成天宝贝般地捧着那本钱三强从国外带回来的俄文


版的、全国独此一本的《超音速与冲击波》看。





邓稼先与杨振宁是儿时好友。带着 诺贝尔奖光环的杨振宁回国探友,老朋友却不能告诉


他自己在哪里工作,在干什么。临走 ,杨振宁问老朋友:我在美国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由


一位美国的物理学家参加搞的?< /p>





邓稼先 惊愕极了,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周总理指示说:如实告诉杨先生。当杨振宁


在上海市 为他举行的宴会上,收到邓稼先的加密急件,看到邓熟悉的笔迹写着“全部是由中


国人自 己研制的”的时候,他起身独自去了洗手间。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