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人工气道吸痰 临床操作指南
-
北京海淀医院
ICU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
液引流操作指南
一、使用呼吸机患者
概述
:
经人工气道吸引痰液是肺部护
理和治疗的必需组成部分
,
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
发生、和对已经存在的感染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如果痰液引流不通畅
不彻底
,
那么所有其他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都将丧失作
用。因此
,
每个医护人
员都应认识到<
/p>
,
痰液引流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还是死亡的重要问题。指南包括
以
下内容
:
患者准备
< br>,
吸痰方法
,
后续看护。
1.
患者的准备
:
1.1
吸痰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经历
,
应在吸痰前向患者
告知
,
使患者
有心理准备
;
1.2
对于之前进行了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引流措施的患者
,
应立即进行吸
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1.3
吸痰前应给予患者
100%
p>
纯氧至少
30
秒
,
以增加患者氧储备
,
减少吸痰
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损害。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启呼吸机上的<
/p>
吸痰模式
;
或
者调节呼吸机给氧浓度
;
带管脱机的患者增加氧流量至
10L/min
。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
、
PEEP
、呼吸频率、或手控呼吸
方式增加氧储备。
1.4
对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
,
吸痰期间建议采用不脱开
呼吸机的闭合吸引
方式
,
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和給氧
,
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
预设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
,
可以降低肺萎陷的发生
。
1.5
建议在吸痰期间和操作后监
测血氧饱和度。
1.6
可以在吸痰前
进行气道盥洗
,
给予少量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与
5%
碳酸
氢钠
1:1
混合液
,
有助于稀释
粘稠的痰液、防止气道内形成痰痂、和
促进咳嗽反射利于深部
分泌物引流
;
对于咳嗽反射丧失或力量微弱的
< br>
患者
,
这项操作应慎重。对于
持续气道内滴注液体的湿化气道和痰液
的做法不应常规采用<
/p>
,
因为过度湿化或湿化不足、以及增加感染风险
< br>
的报道均存在
,
滴注液体量必
须根据患者的自身分泌物产量、通气量、
咳嗽反射能力决定。
2.
吸痰过程
:
2.1
< br>吸痰操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
:
数量充足的吸痰管、无菌手
套、有效的
可调节压力的负压设备。
2.2
不带负压放置吸痰管进入气道
,
直到开始准备撤出时才给予负压吸引。
2.3
注意无菌操作。
2.4
每次吸引时间控制在
10-15
秒
,
除非痰量很大。
p>
2.5
负压应选择能够吸出痰液的最小压力
(
最佳的压力尚没有相关研究结
论<
/p>
,
一些教科书列举
100-150
torr
为压力上限但缺乏临床研究基础
3.
后续看护
:
3.1
< br>吸痰后
,
应给予患者
100%<
/p>
纯氧至少
1
分钟。
3.2
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呼吸频率或
PEEP,
以及其他肺复张
方法以减少肺
萎陷和重建吸痰前端
P
EEP
水平
,
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p>
3.3
吸痰后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4.
吸痰的适应症
:
4.1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提示需要引流蓄积的痰液
:
4.1.1
直接听见或听诊器听见患者呼吸音粗糙
;
4.1.2
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容量控制模式时气
道峰压增加、或采用压力控制
模式时潮气量减少
;
4.1.3
p>
患者不能进行完整有效的自主咳嗽
(
如痰液
连续刺激呛咳
;
4.1.4
人工气道内可见痰液
; <
/p>
4.1.5
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
< br>(
排除了呼吸机管路积水
;
4.1.6
怀疑误吸
;
4.1.7
明显的呼吸费力
;
4.1.8
血氧饱和度恶化
;
4.1.9
胸片改变与分泌物蓄积一致
;
4.2
需要留取痰标本检验时
;
4.3
需要确证人工气道通畅时
; <
/p>
4.4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或药物抑制患者
,
需要刺激患者咳嗽时
;
4.5
出现肺膨胀不全或肺不张推测可能与痰液蓄积有关时
;
5.
禁忌症
:
吸痰是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必
需的操作
,
大多数禁忌症与吸痰相关的不良反应和
恶化临床状况有关。但是实际上吸痰没有绝对禁忌症
,
因为为了担心不良反应而禁
止吸痰的决定可能对患者而言是致命的。
< br>
6.
并发症
:
6.1
缺氧和低氧血症
6.2
气管支气管粘膜损伤
6.3
心跳骤停
6.4
呼吸停止
6.5
心律失常
6.6
肺膨胀不全
6.7
支气管痉挛
< br>6.8
感染
(
患者或看护人员<
/p>
6.9
肺出血
6.10
颅内压增高
6.11
中断机械通气
,
恶化
肺呼吸力学
6.12
血压增高或降低
7.
吸痰方法的局限性
:
吸痰对患者而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
操作者应对
可能存在的风险熟悉
,
并尽可能
采取措
施确保患者安全。经人工气道吸痰不能清除远端气道内的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