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12种修辞手法

余年寄山水
682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0:5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幽默手机短信)



七年级语文试题(三)



一、常用的< /p>


12


种修辞手法:


比喻、


拟人、


对比、


对仗


(又名对偶、


排偶)



反复,反问,反语,借代,设问,排比,引用、夸




顶针、双关、互文。



1




比喻:



一个比喻句由三部分构成:


本体、



喻体、




喻词。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 /p>


好比、犹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


成为



出现



那又浓又翠的

< br>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地上射起无数的


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

< p>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老舍


《济南的


冬天》




作用:将 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


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根据事 物的相似点


,


用具体、


浅显、


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


即打比


方, 帮助人深入理解。



2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


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

< br>赋予物以人的动作、


行为、


思想、


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 生命的事物


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


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


)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


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


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比 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


体,拟人没有。





3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 加强渲染力,


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 、作用、程


度等加以夸大。如:



柏油 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


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 、作用、


程度等加以缩小。如: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




4


.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 似、语气一


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 章的节奏感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 高尚,他们的


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


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


.对偶:



(对仗)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


或句子,表达两 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


忆,有音乐美感。



1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 、相补、相衬


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


.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


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


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


.设问:



自问自答。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


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


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 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


础。

< br>



8


.反问(反诘、诘问)


:只问不答



,答案暗含


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 读者感情,加


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


(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


来提


高语言表达效果,分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

< p>
增强说服力,


富启发性,


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是故弟子


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间接引用


)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 是借用与它


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 象、部分代全


体、整体代部分。



例如 :


①、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 来。



《望天门山》





②、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