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分析修辞手法题
-
高考诗歌分析修辞手法题
一、知识梳理
1
.比喻
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三部分构成,这三个部分会因比喻形式
上的差异而不同
时出现。从形式上分,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和
比兴等。如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
南字》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
玉簪”。上句是暗喻,下句是明喻。
2
.比拟
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
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
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
物有了人的动作或情感
。
拟物
是将人比做物,人具有了物的特点;或
< br>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甲物有了乙物的情态。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
阳楼》
中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
上句运用了拟人修辞,
用
“引”
字把雁拟人化了;下句运用了拟物修辞,用“衔”字把无生命的“山”
当作有生命的鸟来写。
3
.借代
是指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
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被替代的叫本体,
替代的
叫借体。
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
结果代原因等类型。如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
一片
日边来”,就是以部分代整体,用船的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帆”
来代指本体事物“船”
。
4
.夸张
是作者运用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
某种性质、作用、程度,借以突
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某种强烈情
感的修辞。夸张分为扩大夸大和缩小夸张。如柳宗元
《江雪》中“千
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扩大夸张,渲染了寒冷寂静的环境气
p>
氛。
5
.对偶<
/p>
也叫“对仗”,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
语来表达
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句可分为正对、反对
和串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
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就是正
对。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就是反对。
串对是指起句与对
句的意思是紧密连贯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承接、因果、条件、
转折等关系。如《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就是正对,
< br>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串对。
6
.设问
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设问能引
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如朱熹的《观书
有感(其一)》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物喻理,
在
一问一答中既引起读者的深思,又强调了读书增长新知的道理。
7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
修辞
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其中。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
的感情基调
。如曹植《七步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8
.借喻与借代区别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喻加“像”能改为明喻;借代是代而不喻,即
直接把借体称
为本体。借代是利用事物的相关性,借体与本体有某种
客观联系,借喻是利用事物的相似
性,喻体与本体有相似点。
二、题型分析
1
.(
2013
年上海卷
)这首律诗
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
.(
2016
年山东卷
)分析“诗豪与
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
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3
.(
2015
年天津卷
)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4
.(
2008
年江
苏卷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
法?尾联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修辞手法题主要有
选择题
和
简答题
两种题型
,
从
准确判断
和
具
体赏析
两个能力层次考查修辞手法。第
1
题是判断对偶句数量的选择
题,
第
2
-
4
题都
是结合诗句赏析修辞手法试题,
其中第
4
题采用分问
式,第
2
题和第
3
题采用合问式。
三、解题技法
1
.审清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数量
<
/p>
分析修辞手法试题在题干中规定了
分析的范围、角度
和
修辞数量
,
分析范围可以
是一句、一联或全诗,分析角度可以是判断修辞手法或
赏析修辞手法。如由第
1
题的题干中“这首律诗”和“对仗”,可知
分析
范围是全诗,分析角度是判断对偶修辞的数量。由第
2
题可知分
析范围是“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分析的
修辞数量是“两种”,分析角度是具体赏析修辞手法。
2
.注意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