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解析版)

温柔似野鬼°
680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1: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吴国太)


















专题


11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真题速递



1.

< br>【


2017


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

< p>
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3


分)

< br>


..


A


“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

< p>
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 /p>


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


150


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


3


万家机构


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


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


B


【解析】




一样,故不是比喻。



考点定位:正确 运用常用


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br>。




2.


2017


年高考山东卷】某校举办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 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句


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使用比喻和 排比的修辞手法,不超过


60


个字。



4


分)



人生 难免会有不如意,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面对坎坷时,往往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对我们

< br>有重要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呢?我


们邀请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王教授给大家谈谈这个问题,请鼓掌欢迎。



【答案】示例一:它如春风,吹走我们脸上的愁云;如阳光,驱散我们心头的阴霾;如暖流,融 化我们心


里的坚冰。



示例二:它如明 亮的灯火,温暖寒冷的暗夜,驱散心头的迷雾,照亮回家的路途。


【解析】解答该题,应当了解文段的语境,这段话是围绕健康心理来谈,因此所填内容也要针对“健康心


理”来说,另外还要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手法及字数的限制,排比修辞为我们确定了语句的 格式,


应当用三个相同句式的句子来表达;比喻修辞为我们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应当是把 “健康心理”合理


作喻,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

< br>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二、考纲解读



考点




确< /p>






的修辞方法


,



力层 级:


E



(表


达应用)



内容



说明



考查


9


种考生常见、常用或熟悉的


1


.考查形 式多样。除常规的选择题外,近年来


修辞方法,


即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趋向于简答、仿写、补写题,重在考查在语言


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考查修辞方法,不考名词术语,重


点考查判断 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正


确理解修辞手法在语段


(


或篇章


)


中的


作用和运用修 辞方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等等。



< /p>


环境中运用和理解修辞方法。它也常和古诗文


的阅读、现代文的阅 读相结合,以简答题的方


式出现。



2


.选材贴近现实。选用的语言材料针对学生实


际,贴近现实,具 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3


.考查重点明 确。考点突出“常见”


,即《考


试大纲》规定的常见的共


9


种修辞方法。




三、知识梳理



1


.比喻



(1)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 物


的一种修辞格。



(2)


结构



比喻的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即本体

(


被比喻的事物


)



喻体


(


作比喻的事物


)


和比喻词


(



喻关 系的标志性词语


)


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 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


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 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


词”,但不是比喻。



a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b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 要下雨了。



c


.表示想象。例如:每 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d


.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


裕禄等。



e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 /p>



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 来的意义。如“包袱”,例如:你带着这


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 例如:这种想法太机械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


拘泥死板的方式。



(3)


种类


< p>
①明喻。


本体、


喻体都出现,

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有时后面还有“似

< p>
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 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


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 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之外,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a


.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 是血。



b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


这里“我的思想感 情”是本


体,“潮水”是喻体


)


又如: 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


这里“事实”是本体 ,“镜子”是


喻体


)


c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 /p>


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 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


子首先要打好图样 ,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 喻来描绘的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


分布


)


(4)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2


.比拟



(1)


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


(


拟人


)


;把人当做物来



(


拟物


)


和把此物 当做彼物来写


(


拟物


)


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


是把人“物化 ”或“把甲物乙物化”。



(2)


种类


①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


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


)


的特征 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


喻。


< /p>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 喻的本体


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


a.


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 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b


.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



解析:



a


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


b


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


当人来写,是拟人。



3


.借代



(1)


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

或事物。



(2)


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


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3)


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



用“黄发垂髫”代老人、小孩。



②具 体代抽象。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解析:



用“烽火”代战争。



③专有名词代泛 称。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解析:





诸葛亮



代聪明有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 多读点鲁迅。


解析:用



鲁迅



代鲁迅的作品。



⑤ 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解析:用





代人的头。

< br>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 水;可是,他们的大


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与水桶。

< br>解析:用



扫帚


”“

< p>
水桶



代清扫街道的所有工具。

< br>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


Q


走 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解析:用



银的


”“


铜的< /p>



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国的民意。



解析:用



华尔街< /p>



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4)


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5)


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 /p>


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4


.夸张




(1)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

辞方式。



(2)


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

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3)


种类



a


.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p>


b


.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 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c


.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


作用


< br>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5)


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扩大或缩小,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 br>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 p>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 张,以免歪曲事实。



5


.对偶



(1)


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


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

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3)


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 件等关系。例如:不因鹏翼展,


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 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

< br>求,某些方面可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