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修辞解析版

别妄想泡我
978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1: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大鱼海棠电影)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设问)



修辞(选择题)



1.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B.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比喻)



C.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夸张)



D.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借代)



【答案】


B


【解析】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比喻成“春水”,“ 问君能有几多愁”


自问自答,化无形为有形表明此人的忧愁;所以运用了“比喻、设问” 的修辞正确;



B


.“门前冷落鞍马稀 ”该句以“鞍马稀”代指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少,所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比


喻错 ;



C



“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对“不尽”,


“落 木”对“长江”,


“萧萧下”对“滚


滚来”运用了对偶,“无边 落木萧萧下”运用了“夸张”;



D


.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原意是指一群风流人物;它借代了一段历史,用来描


写三国后期的情形;



故选


B



< /p>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是句的含义,根据 对诗句含义的


理解确定该句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炫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项。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表 达运用,能力层级为


E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诗句

< p>
的含义,只有掌握了诗句的含义才可以揣测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于修辞手法我们进会判断还要 会运


用。




5.



对下列诗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②去岁今辰却到家,今 年相望又天涯。



③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不知庭霰今朝落,



疑是林花昨夜开



B.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答案】


B


【解析】


A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 p>



B


.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霰比喻 成了花;




D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庭院里的竹木积雪累累,如玉叶琼枝,美不胜收;




故选


B



< /p>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做该题可紧扣比喻的定义,根据提干的要求选出选项。



修辞手法的考点为表达应用部分,


能力层 级


E



在考试过程中需要认证辨析,< /p>


这也是容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2.



下列与“门前冷落鞍马稀”中画线词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C.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B.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 修辞手法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能辨别各种修辞手 法。此题考查了


比喻、借代和互文等修辞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 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


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


“打比方”。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


喻)”、“借 喻”等。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通俗的说,借代


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


方法。互文是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 ,互相补


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 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例


句中的“鞍马”代客人,A项,“杜康”代酒;B项,“青螺” 是比喻;


C


项,反问;


D


项,互文。故选


A。




3.



下列诗句中,使用借代手法的一句是



A.


①拟人




②对比




③比喻




④拟人



B.


①借代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比



C.


①对比




②夸张




③借代




④拟人



D.


①比喻




②借代




③比喻




④对比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


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


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①“老”


“白发多”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去岁”


与“今年”形成对比;③“樊笼”比喻 官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④“送”“动”赋予“梧叶”“秋风”


以人的情态动作,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故选


A




A.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英雄泪?



C.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B.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D.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 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


得准确、 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

< br>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

借代,用“红巾翠袖”代指“女子”;


BCD


< p>
比喻。故选


A





4.



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6.



下列对联中,适合张贴在婚宴现场的一组是




①瑞雪盈庭投玉燕,祥云护舍降麒麟。




1


页,共


7




②择居仁里和为贵,善与人同德有邻。



③荷叶池中鱼比目,蓝桥石畔凤双飞。



④沼上莲花舒并蒂,庭中荔子缀连枝。



A.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C.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B.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掌握对联知识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要求词性要相同,


即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其词性必须一致;此外,对联求平仄相调。具体来说就是在上下联内 部文字


的排列上做到平仄交替;另外,写作对联时还要注意内容相关,即与所描述的对象 、所张贴的场合都要相


吻合。本题①祝贺喜添双胞胎;②是说邻里和睦;③中“鱼比目”


“凤双飞”、④中“并蒂莲”


“连荔枝”


都是切合结婚主题的。故选


D





7.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一带一路”


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 倡议,


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


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



B.


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 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


人们的舒适度会大 幅度提升。



C.


一种突如其来的网 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


150


多个国家受灾,我国 也有近


3


万家机


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答案】


D



【解析】


A


项选自俞桂《过湖》,“山 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意为若隐若现的山色像幅画般横


在天地间的卷轴上,白 鸽飞过诗兴大发,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若隐若现的山色”比喻为“横在天地间


的卷轴 ”;



B


项选自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 大夫出师西征》,意为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


射着开遍鲜花的 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月光”比喻为“雪珠”;



C


项选自秦观《浣溪沙》,意为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像夜里 的美梦,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


像心中的忧愁,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雨丝”比喻为 “忧愁”;



D


项选自杜牧《齐安郡中 偶题》,意为多少株绿荷满含怨意地互相偎倚,同时回过头来背对着西风,这里


是拟人手 法。



故选:


D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 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


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D.


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 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


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 br>


【答案】


B



【解析】解析:




A


、“一带一路”比喻为“新引擎”;




B


、没有比喻;




C


、“网络病毒”比喻为“洪水猛兽 ”;




D


、 “东道主在观念”的转变比喻为“弯道超车”;




故选:


B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



比喻是一 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

< br>森



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


比喻 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


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 一


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 为


“直喻”



“隐喻”



“类喻”



“借喻”



“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等 十类。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 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9.



选出下面诗句修辞解释正确的一项:



A.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拟人)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比喻)



C.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借代)



D.


绿橘梢头几点春,似留香蕊送行人。(比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


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


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


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


婕妤为汉成帝 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


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


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C.


比喻;


D.


拟人。故选


B





8.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10.



陈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 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业。假如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


副对联送达最恰当 的一项是()




< br>2


页,共


7


< br>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