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_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_
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
_
语文阅读常见题
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阅读常见题型
1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注
:
p>
重点词语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词语,而是需要词语本身的含
义,再结
合上下文来理解。
常见的答题方法就是
: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
作用。
2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
注
:
p>
联系句子所出现的上下文加以理解,如果句子本身使用了某
种修辞手
法,就要指出此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xx
事物的
xx
特点。
p>
所起的作用有三点
(
需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让人人加深体会。
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
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并给人鲜明的印象。
3
、分析此句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注
:
p>
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和写作手法四方面。
内容:
点
明主旨、
升华主题,
画龙点睛、
表达了
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在开头一般是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铺垫或者伏笔
;
< br>在文
中间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
而在文末多是总结全文。
第
1
页
共
12
页
表达效果:升华中心、渲染气氛。
写作手法: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
明
主旨、衬托、渲染。
4
、如何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
理由
注
:
这类型题的答案多否定的。阐明理由的时候可以从以下方面<
/p>
去考虑
:
(1)
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
(2)
从
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
,
是褒义还是贬义
?
(3)
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
5
、找出
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注:这是相对比较开放,灵活的一个题型,要是在考试中遇到这
样的题型,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
修辞手法
:
比喻,排比,拟人及其所用修辞的作用
蕴含哲理
:
形象而又含蓄,给人警示或者教育意义。
中考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考试题目类型
一、教纲考纲:
《语文课程标准》
在第四学段
(7
~
9
年级
)
阅读中要求:
了解常见
的修辞手法。中考语文《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的积累与应用一项中
明确指出
: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常见题型:
1
、客观题:
对下列句子的运用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B )
第
2
页
共
12
页
A
、晋祠,真不愧为这国锦绣河山中
一颗璀璨的明珠。
(
比喻
)
B
、希特
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
设问
)
C
、西湖,仿佛在半醒半睡。
(
拟人
< br>)
D
、千万条腿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夸张<
/p>
)
2
、主观题:
⑴仿句型:
①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与例
句格式梧似,
并运用比喻等
修辞手法。
例句:
我
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
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
小草为壮
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
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
而
是绵延千里的路轨
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 br>
②、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
,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
喻体,意思完整。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测试题,既考
查学生仿写句式的能力,又考
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分析题干中给出的一组句子就
会发现。
第一句的比喻领有下
面的三个比喻,
四个比喻构成了一个完
整的意思。那么仿写的句
子也要符合这些条件,另外,所造的一组比
第
3
页
共
12
页
喻句都须合理贴切。
⑵情境型: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
要在全校开展一次
献爱心捐款、捐物、捐书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校园标
语
(
至
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
。
解析:
这道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灵活运
用,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的好材料。
< br>近几年有关修辞手法的试题中,
考辨识修辞手法的
试题越
来越少,
考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的试题越来越多。
尤其像这道<
/p>
题,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体现了学
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的思想,
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参考答案: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
希望
;
捐
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
/p>
;
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三、试题特点: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
修辞方法
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
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也常将辨析
与运用结合在一起,
其考查方式
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主观
题并存,
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
势。
修辞的应用性较强,
在仿写语句、
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
用。
四、考试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
、
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
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双关、反语等。
五、
【锦囊妙计】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
第
4
页
共
12
页
修辞的定义是: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
时,
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
或道理打比方。
理解比喻的要点是: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
物
,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
同
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
如排比
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
似、语气一致、
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
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
到增强,
感情得到加深,
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
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
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
与排比:对偶是结构
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
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
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
反问只问不答,
答案自寓其中。
六、难点歼灭
1
、比喻
(1)
学会辨析比喻句
比喻: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
比喻组成:本体、喻体、比
喻词
练习:写出下列古诗句中各句的喻体: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
)
开。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
(
)
落九天。
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
)
向东流。
第
5
页
共
12
页
④天似
(
)
,笼盖四野。
比喻特点:
①本体和喻体之间不是同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处
③找得到或想得到本体,有喻体。
注意:仿佛、似乎、像一样的词语,未构成比喻关系,就不是
比
喻句,有的表示推测、想象。
如:
1
、街
上仿佛没有人。
(
没有喻体,或者说找不到本体
)
2
< br>、他长得像他哥哥。
(
他和哥哥属于同类
)
3
< br>、她像是有心事。
(
她不能说是有心事的本体,有心事也
不能说
是她的喻体,像是表猜测。
)
(2)
比喻的分类:
明喻:共产党人好比种子。
暗喻:月亮和星星是不用电源的灯。
借喻: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2
、夸张
:对事物作扩大、缩小的描述。
注意:夸张有时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融合在一起,连用时要
注意辨别不要遗漏。
例:有些树叶掉下来也怕砸碎了脑袋。
太阳刚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3
、拟人:把事物写成有人一样的动
作和感情。
例: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
第
6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