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常见修辞手法

巡山小妖精
510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1:1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按图索骥的主人公是谁)



常见修辞方法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常见 修辞方法的要求是: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


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 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 力。



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 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


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 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


问,


借助语调、语 势,


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


在写作时,要运用这 些修辞方法,


追求


最佳的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 描写


中,


能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 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


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


使 深


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 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

< br>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


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


2.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 一线




....

3.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


4.


人 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 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


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


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 香味来了。



作用:


烘托气氛,


增强联想,


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


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引起读


者的强 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 p>


五、排比。



排比由三 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强调内容,


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


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


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


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


能吸引读者,


启发读者思考,


更好地体现文章 的中心;


用在


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 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


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 问”


,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

< br>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 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


< br>或人“物化”


,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 ”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

< br>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


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p>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 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 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


类似词的 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


(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p>



2.


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 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


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 。(《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

< p>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


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


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

< p>
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


餐》)



2.


我是画画 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


一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

< p>
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


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


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 /p>


石像》)



2.


(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

< p>
……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


袋图书馆》)



2.


像 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

< p>
(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

< p>
气。(《听潮》)



2.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


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

< p>
──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


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


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 .


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





2.


……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


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


如:她 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


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


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





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 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


器》)





【特色讲解】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 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


为明 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