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梅岭三章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1
.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
.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 br>
3
.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
教学重点
】
1
.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p>
2
.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
种修辞手法。
3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
新颖、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
力量。
【
课时安排
】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中,
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
曾先后担任上
海市市长、
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
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
他一生酷爱文学,
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
(
板书
)
。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
》一诗中这样评价他: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
是诗人。<
/p>
”陈毅同志于
1935
年至
1937
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
革
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
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
地证明了中国
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作为诗人
,
他为我们留下了像
《登大庾
岭》
p>
《赣南游击词》
《梅岭三章》
等气壮山河的
诗篇。
今天,
我们来学习其中的
《梅<
/p>
岭三章》
(
板书
)
。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
界处。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
岭写的三首诗。
p>
二、整体感知,引读小序
1
.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1936
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
的围
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
立即返
回梅山,
正遇敌人搜山,
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
巧逢大雨,
山火被淋灭。
< br>天黑时,
敌人佯装撤走,
半夜时又折回搜山。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
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
五尺长的丛莽间。
敌人搜山持
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
发生,才慌忙撤走。可见“伤病伏丛莽间”
,
讲处境艰难。
p>
[
请注意“莽”字的意义和读音
(
出示正音牌
)
。
]
p>
“虑不得脱”
,讲
情况危急,
也是
“得诗”
的原因。
“得
诗”
(
完成诗
)
显示态度从容镇定,
“留衣底”
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2
.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
什么呢?
明确: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情况
(
即说明写作时代背景、原因等作用
)
。
3
.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1)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表达什么呢?
(2)
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3)
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我们不妨一起走进各章逐步探讨吧……
提示: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
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
从现实
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既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
/p>
抒发视死如归,
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
< br>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
第三
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
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精读细研,引读第一章
1
.指名朗读
(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要响亮<
/p>
)
。
出示正音
字牌:旌
j
ī
ng
,明确意义和读音。
2
.设疑思考。
(1)
首句何意、有何特点和作用?
明确:
“断头”
,意即牺牲生命。面对
“断头”的考验,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2)
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
,
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
这一句
概括了诗人的
战斗生涯。
诗人
1922
年就参加了中
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
入党,
1
927
年始,起义南昌城,会师井冈山,创建工农红军,出入南国烽烟,身经百
战。这就表明诗人早已献身革命,对“断头”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创业艰难
< br>百战多”
,就是回首平生
(
板书
)
,流露出自豪感
(
< br>板书:豪情无限
)
同时也含着对
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之情。
(3)
“旌旗、阎罗”是什么意思?用什么修辞手法?
“旌旗”
:
(
引导学生看注
释
)
旗帜的通称,
这里指部队。
用的是借代的方法。
讲述:这里,用跟部队
有关的事物来代称部队的修辞手法叫借代
(
板书
)
。
“阎罗”比喻反动势力的头领。
追问: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提示
:诗中“旌旗”借代部队;
“阎罗”比喻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
< br>总领全篇。
(4)
把
“旌旗十万斩阎罗”
改成
“大军十万打阎罗”
,
行不行?或
“招”
< br>、
“斩”
可否改为“集”
、
p>
“杀”?
(
指导学生分组读原句和改句。<
/p>
)
明确: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
象地表现出盛
大的气势。改为“大军”
,只有数量,无形象。一
个“斩”字,力度强,速度快,
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如改为“打”
,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
(5)
你能描绘一下
3
、
4
句所展现的场面吗?
描绘:将军泉台登高一呼,旧
部英魂云集,战旗哗啦啦地飘,硝烟滚滚来,
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只见刀光一闪,阎王鬼头落地——这
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6)
“泉台”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去?追问:那么诗人为什
么要这样写?
明确:
“泉台”即迷信
所说的阴间,人死后所到的地方。不能去。
(7)
三、
四句运用旧时
“泉台”
“阎罗”
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产生着什么样
的艺术效果?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泉台”
< br>“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
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为了表达誓同
敌人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
板书:继续战斗
虽死不渝
)
。
“阎罗”
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上反动头子的作用,
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
统治者的仇恨。
(8)
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
(9)
本章主旨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精神?
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
罗”血战到
底。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朗读指导:
①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
②“意如何”
“艰难”
“招”
< br>“斩”要重读,
“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体会
豪壮的
感情。
四、分组讨论,研读第二章
1
.默读。
2
.小组讨论:
(1)
这首诗第一句写了什么?“烽烟”何意?
明确:
“烽烟”
,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
手法,借与战争有
关的事物来代称战争,
显得形象,
使人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滚滚硝烟。
表现出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