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歌曲
-
调查成果
历史是一条长河
, 20
世纪是长河中
最为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是一幅画卷,
20
世纪是画卷中
p>
最为妙笔生辉的一角;历史是一本书籍,
20
世纪是书籍中最为精彩绝伦的一页。历史也是一首歌
曲,
而<
/p>
20
世纪是歌曲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旋律。
20
世纪的历史歌曲见证了中国人民从苦难走向胜利
的历程,融
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荡着人们的深情,激励着民族的斗志。历史在谱写
着
歌曲,歌声在凝聚着历史,
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今天当我们的耳边
再次响起那些封尘已久的歌声,
那滚滚的硝烟便会在脑海弥漫。
载着对历史的回忆,
驾着不同年
代
传唱的歌声,触摸那渐去渐远的历史,重温那激情四溢的岁月,感受那久已忘怀的时代
。下面,看
看我所收集到的音乐形象最为鲜明、
传唱最为广泛、
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杰作,
通过音乐这一小小
< br>的侧面,回顾中华民族那段伟大的历史吧。
1.
反映红军时期的歌曲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红军战士
想念毛泽东》这首歌曲描写的历史背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
导
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革命的前途在哪里?路的方向在哪里?所以,
< br>战士想念毛泽东,
因为在
之前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
东的领导下一直是取得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
征,根据地的老百姓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之情从《十送红军》的歌
词和旋律中流露出来。
《十送红军》
这首歌以江西民歌曲调为主,融入了百姓对红军的热爱、关切
、依恋,感人之深,每次用心去
听,都能够感觉百姓牵挂的眼泪。每次静静去聆听的时候
都有哽咽的感觉。
《过雪山草地》
红军长征离开根据地,越过千山万水,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
从歌曲中可以看出红军的乐观主义、团结、同甘共苦、不怕艰苦、有理想、有坚定信念的
精神
,
正
是因为有着这么多的精神,红
军战士们战胜了一切困难,迎来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到吴起镇》
这首歌可以让人感受那
份喜悦。长征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
年
10
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
1936
年
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p>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歌曲
描绘了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的场面,人们敲锣打鼓迎接红军的到来,
胜利的
喜悦之情在欢快的秧歌声流淌着……
长征胜利了。然而,这个时候的中国仍然是一个不太平的
中国,军阀混战、灾荒连年、列强宰
割、民不聊生。
2.
“抗日歌曲──吹起抗日救亡的号角”
。<
/p>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把中华民族推向亡国灭种的边缘,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现代音乐
的发展方向──抗日救亡成为中国音乐家的时代主题和由衷呐喊:
“为抗战发出怒吼,为
大众谱出
心声”
,在狂飙般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中,产生出
成千上万首音乐作品,涌现出以聂耳、冼星
海为代表的大批才华横溢的爱国音乐家。抗日
战争时期,中华大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广大爱国
军民积极投
入到抗战烽火之中。
抗日歌曲也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听歌唱歌犹
如置身战场与敌人搏斗,
那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歌声,是中华儿女真实感情的流露。如
《松花江上》
,倾诉了东北人民家
破人亡的悲愤之情,控诉了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
《义勇军进行曲》则以慷慨悲壮的旋律,表
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战斗豪情和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
这些歌
真实反映了抗
日战争的历史画卷。
《松花江上》
:唱尽东北血泪史
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
灾难,同时期的歌曲《松花江上》
就反映了当时的境况.
p>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
,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背景介绍: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
如诉如泣、壮烈
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
人背井离乡。
1936
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
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松花江上》
这首歌,
它勾起了许多炎黄子孙对东北的无限怀念。
这首歌,
真实地反
映了
“九·
一
八”时中国人民的心情和
精神,它将同“九·一八”一起,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记忆,它
以饱含热泪的哭
泣似的音调,
唱出了全国人民尤其是东北同胞悲愤交加的心声,
并在声泪俱下的悲
痛中,
蕴藏着起来抗争的力量,
引起了无数贤人志士为争取自由和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止的坚强决心。
《大刀进行曲》
< br>:为中华儿女吹响抗日号角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
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
《大刀进行曲》背景介绍:
1933
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
远哲率领
29
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
29
军
成立了“大刀队”
。
在与敌短兵作战中,
“大刀队”重创日军,名
声大振。
1937
年
7
月
p>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
守
卫卢沟桥的
29
军又以大刀显神威。
在
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
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
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
《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每当人们唱起这首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刀进行曲》时,不
由得心
潮澎湃、热血沸腾起来。那音调铿锵、激越,情感丰富,激动人心。它以惊天地泣鬼神、气
壮山河的气概,
为中华儿女吹起了抗日的号角,
鼓舞着千千万
万的中国军民为抗击侵略者去冲锋陷
阵,并最终敲响了日寇必然灭亡的丧钟!
《大刀进行曲》燃烧着激情,鼓舞着人们英勇杀敌,去赢
得胜利,起到了不
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义勇军进行曲》
:歌声响彻共和国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那铿锵有力的节
奏响
起,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跟着旋律歌唱。它的旋律是那样嘹亮雄浑、激越
悲壮,似冲锋
的号角,如进军的战鼓,
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的勇
气、斗志和信心,
和着无数炎黄子孙心灵的节拍
一起震颤。这时
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奋起抵抗,
《义勇军进行曲》就反映出中
华民族的同仇敌忾。这是一首战斗的歌、激昂的歌,一首前进的歌、胜利的歌,它吐露了我们中
华
民族的心声,是我们中国人民心中的一首永远的歌。
背景介绍: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
/p>
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
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汉在被捕前,
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
上,<
/p>
后由夏衍交给聂耳,
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
以
《义勇军进行曲》
为歌名发表在
《
中华日报》
上。
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
迅速传唱全国。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
演唱并录制了唱片,
< br>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
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
将这首歌定为代国歌
;
1982年12月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其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黄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史诗
<
/p>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每当人们的耳边响起这扣人心弦的旋律时,
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由著名诗人张光年和音乐家冼星海两位文化巨人共同创作完成的红色经典作<
/p>
品《黄河大合唱》
。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
,马在叫”
,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
前线。它那万众的歌唱、激昂
的旋律,鼓舞人民奋进,它是“中国灵魂的怒吼”
。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p>
如果你已经忘掉的话,那么你听吧!
(歌词)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
打进船!
咳哟!划哟……伙伴啊,睁开眼!舵手啊,把住腕!当心啊,别偷懒!拼命啊,
莫胆寒!咳!划哟!
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不怕那千丈波浪高如山!不怕那千
丈波浪高如山!行船好比上火
线,团结一心冲上前!咳!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咳
!划哟!咳哟!划哟……划哟!冲上前!
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
咳哟!咳哟!哈哈哈哈……我们看见了河岸,我们
登上了河岸,
心啊安一安,
气啊喘一喘。
回头来,
再
和那黄河怒涛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
决一死战!咳!划哟……
背景介绍:
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
,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
险峡急流、
< br>怒涛漩涡,
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
聆听了
悠长、
深沉的船夫号子。
1939
年春
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
。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
作灵
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
。
《南泥湾》
:延安精神的象征
烽火连三月的故乡,没有在封锁的雨水里枯萎。
《南泥湾》的音符,飘过一座座花香草茂窑
洞。
《
南泥湾》
热情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
南
泥湾的歌声响遍了祖国大地,
延安精神也随着南泥湾的歌声被带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p>
花篮里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
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
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p>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
不一般,不一呀般。如呀今的南泥
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p>
开呀满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p>
是呀江南,
又战斗来又生产,
三五九旅是
模范;咱们走上前,鲜花送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背景介绍:贺敬之词,马可曲,作于
1943
< br>年。在日伪军大举进攻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顽固
派也加紧封锁包围抗日根据
地。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
足食”
的号召,根据地广泛掀起了大生产运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机关、学校,都投入
到开荒种田、纺
纱织布的大生产运动中。
中共中央领导人都亲自
参加大生产运动。
为了歌颂了为根据地大生产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