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巡山小妖精
854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4: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郭德刚相声)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是战国末 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


,


定 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 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


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


,

< p>
社会动荡


,


战火连绵


,< /p>


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


,


亦想


“并天下


,


凌万乘”

< br>。


诸侯各国的斗争


,


除武力的强 弱外


,


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


,


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


,


巧言雄辩


,


游说 人主


,


在语言艺术上


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


(


《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


。褚斌杰


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


:



《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


,


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


,


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 士们的游说之辞。而战国策士们往往


都是功利主义者


,


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


针对人君之所爱


,


投其所好。因而在游说


< p>
,


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


,


用绚丽的词汇


,


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


,


寓理于形


,


使之鲜明可感


,


娓娓动人


,

< p>
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其主


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 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


,


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


如《楚策三 ·苏秦之楚三曰》


:


苏秦之楚


,


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


,


辞而行。楚王曰< /p>


:


“寡人闻先生


,


若闻古人


,


今先生不


远千里而临寡人


,


曾不肯留


,


愿闻其说”


。对曰


:


“楚国之食贵于玉


,


薪贵于桂


,


谒者难得见如



,


王者难得见如天帝< /p>


,


今令臣食玉炊桂


,

因鬼见帝”




连用四个比喻


,


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


,


抒发自己怨愤之情。再如《楚策四·庄


辛谓楚襄王》

: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


六足四 翼


,


飞翔乎天地间


,

< br>俯啄蚊虻而食之


,


仰承甘露而饮之


,


自认


为无患


,

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


,


方将调饴胶丝


,


加已乎四仞之上


,


而下为 蝼蚁食


也。


„„庄辛的一段话


,


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


,


这些比喻同是寄 寓着一个道理


,


步步紧



,


阐述道理


,


开人视听。< /p>



《战国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


,


而且比喻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


中所习见的其他事 物


,


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


,


让人心领神会


,


倍感亲切。如“辱亡则齿


寒”


,


“譬若虎口”



“无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


,


“ 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


“譬若抱薪而


就 火也”


,


“心摇摇如悬旌”


,


“危如累卵”


,


“轻于鸿毛”

< br>、


“重于丘山”等等。



第二< /p>


,


善用有趣感人的寓言故事。


寓言往往用 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


,


借以使


人们从它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联中得到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恰当地运用寓



,


可以使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 /p>


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


如《齐策三·齐 欲伐魏》


:


韩子卢者


,


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


,


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 东郭逡


,


环山者三


,

< br>腾山


者五。兔极于前


,


犬废于后


,


犬兔俱罢


,


各死其处。田父见之


,


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br>


以犬兔相逐而田父得利


,


来说 明齐、


魏相持而秦、


楚得田父之功的道理


,


寓意深刻而故


事优美。与此异曲而同调者还有“两虎相斗< /p>


,


一举而兼”



“鹬蚌相争


,


渔人得利”的故事


,


虽则形象有别


,


而寓意则一。再如《楚策四 ·汗明见春申君》


:


君亦闻骥乎


?


夫骥之齿至矣


,


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 膝折


,


尾湛而腑溃


,

< br>漉汁洒地


,


白汗


交流

< p>
,


中阪迁延


,


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之


,


下车攀而哭之


,


解苎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


,


仰而

< p>


,


声达于天


,


若出金石声者


,


何也


?


彼见伯乐知己也。



这则故事寓意精深


,


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

< p>
那些怀才不遇者皆可以从


“骥服盐车”



发现自己的影子


,


俯而喷


,


仰而鸣


,


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p>



《战国策》


中优美动人的寓言故事


,


据统计有近


50



,


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


,


至今仍活


跃在语汇中


,


成为成语。如“画蛇添足”


,


“狐假虎威”

,


“惊弓之鸟”



“三人成虎”< /p>



“南


辕北辙”等


,


这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也是构成《战国策》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 p>


二、巧言雄辩


,


敷张扬 厉章学诚《文史通义·诗集上》中说


:


“纵横之学


,


本于古者行


人之官。„„其辞敷张而扬厉


,


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


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



《战国策》


之文皆是善谈雄辩的策士的说辞


,


气势充沛

< br>,


词锋逼人


,


形成《战国策》< /p>


“敷张扬厉”的语言


特色。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


“大王之国


,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 br>;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


南有巫 山、


黔中之限


;


东有崤函之固。


田肥美


,


民殷富


,< /p>


战车万乘


,


奋击百万

,


沃野千里


,


蓄积饶



,


地势形便


,

< p>
士民之众


,


车骑之用


,< /p>


兵法之数


,


可以并诸侯

< br>,


吞天下


,


称帝而治

< p>
,


愿大王少留意


,


臣请奏 其效。




此段文字极尽铺写、


渲染之能事


,


而且大量使用排比句

< p>
,


声调铿锵


,


音韵和谐< /p>


,


肆意夸说


,


极具煽动性。



再如《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


秦地半天下


,


兵敌四国


,

< p>
被山带河


,


四塞以为固。


虎贲之士百余万


,


车千乘


,

< p>
骑万匹


,


粟如丘


山。法令 既明


,


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


,


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


,


席卷常山之险


,


折天下之



,< /p>


天下后服者先亡。



《楚策一·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


夫秦


,


虎狼之国也


,


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


,


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 以事秦


,


此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