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基础期末复习指导完整版
-
高
等
数
p>
学
基
础
期
末
复
习
指
导
HUA system office room
【
HUA1
6H-TTMS2A-HUAS8Q8-HUAH1688
】
中央电大教育学院
陈卫宏
?2010
年
06
月
p>
13
日
陈卫宏:
大家好!这里是高等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活动。
高等数
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时间:
2010
年
7
月
11
日
1
1:00
~
12:30
。闭卷。
高等数学基础考试题型
单选题:
5
题,每题
4
分,共
< br>20
分。
填空题:
5
题,每题
4
分,共
< br>20
分。
计算题:
4
题,每题
11
分,共
44
分。
应用题:
1
题,共
16
分。
复习要求
1
(一)函数、极限与连续
1
p>
.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分段函数。能熟练地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
2
.了解函数的主要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
.熟练掌握六类基本初等函数的解析表达式、定义域、主要性质和图形。
4
.了解复合函数、初等函数的概念。
5
.了解极限的概念,会求左右极限。
6
p>
.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掌握求极限的一些方法。
7
.了解无穷小量的概念,了解无穷
小量的运算性质。
8
.了解函数的连续性和间断点的概
念。
9
.知道初等函数在其有定义的区间内连续的性质。
复习要求
2
(二)一元函数微分学
1
.理解
导数与微分概念,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知道可导与
连续的关系。
p>
2
.熟记导数与微分的基本公式,熟练掌握导数与微分的四则运算法
则。
3
.熟练掌握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掌握隐函数的求导法.知道
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
性。
4
.了解
高阶导数概念,掌握求显函数的二阶导数的方法。
5
.会用
拉格朗日定理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6
.掌握用一阶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
与极值点的方法,了解可导函数极值存在的必要
条件。知道极值点与驻点的区别与联系。
p>
7
.掌握求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几何问
题)。
复习要求
3
(三)一元函数积分学
p>
1
.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概念,了解不定积分的性质以及积分与导
数(微分)的关
系。
2
.熟记
积分基本公式,熟练掌握第一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3
.了解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和定积分的性质。
4
.了解
原函数存在定理,知道变上限的定积分,会求变上限定积分的导数。
5
p>
.掌握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
6
p>
.了解无穷积分收敛性概念,会计算较简单的无穷积分。
7
p>
.会用定积分计算简单的平面曲线围成图形的面积。
文勇:
高等数学考试在即,抓紧时间
进行复习了。
陈卫宏:
做好形考册与期末复习指导中的综合练习。加油!祝你取得好成绩!
赵双颖:
陈老师您好,今年能否再给
期末综合复习题看
08
年
7
月的行吗
陈卫宏:<
/p>
赵老师好!会有模拟练习贴出。
p>
王惠书:
陈老师您好:今年的高等数学基础有变化吗
陈卫宏:
王老师上午好!高等数学基础考试没有变化。
王惠书:合理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教
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对学习者的开放。在开放教育中,学习者的背景呈
现多元化的
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不同的媒体选择取向,“经济数学基
础”课程多
种媒体一体化教材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应该说基本满足了各种层次、不同需求的
学习者的需
要。但是,每位学习者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全部拥有各种媒体资源,选择适合自
己的学习资
源是很重要的。
下面以“导数”内容学习举例说明具体步骤:
1
.指出本单元学习知识点及学习目标
学习内
容:导数的定义、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基本公式和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复
合函数求导
法则、导数的计算、高阶导数。
学习目标:
(
p>
1
)理解导数定义,会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知道可导与连续的关系;
p>
(
2
)熟练掌握导数基本公式、导数的四则
运算法则、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掌握求简
单的隐函数导数的方法;
(
3
)知道高阶导数概念,会求函数的二阶导数。
2
.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自主学习
(
p>
1
)阅读《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教材相关内容;
(
2
p>
)观看经济数学基础网络课程微分学相关内容;
(
p>
3
)阅读在线平台的相关辅导文本。
3
.列出本单元应掌握的问题
(
p>
1
)函数在一点导数的定义式的含义是什么
(
p>
2
)函数在一点导数的数量、几何、物理、经济意义是什么
(
3
)函数在一点导数和在区间上导数的区别与联系
是什么
(
4
)导数的计算公式、法则有哪些<
/p>
(
5
)导数计算的题型有哪些
(
6
)利用导数可以讨论函数的哪些性质
< br>
4
.提出学习本单元的具体要求
(
p>
1
)通过自主学习找出
2-3
个问题,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或同学讨论找出问题的正
确答案;
< br>(
2
)通过网络或其它形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
3
)做作业册或文字教材中相应的练习题。
p>
陈卫宏:
请同学们认真看看。
王惠书:高等数学课程“问题式”教学法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