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资料(打印版)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资料(打印版)
1.
北京的春节
1.
本课
以
时间
为经线,以
人们的活动
为纬线,结构全文
2.
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1)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吃团圆饭、守岁
。
(
2
)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
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
3
)十
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
/p>
3.
课文按
时间
顺序,对
夕阳、大年初一、元宵节
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
得
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
点面结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p>
4.
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
以时间为顺序,有详有略。
2.
腊八粥
1.
本课作者
沈从文
,作家、历史文物
研究者,原名
沈岳焕
,代表作
《边城》
2.
课文主要写了
< br>等粥
和
喝粥
。其中重点写了
p>
八二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
,通过八二
和母亲
的对话,表现了八二
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字里行间展现出
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
课文喝粥的部分篇幅很短,却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让读者体会到了腊八
粥
给人们的幸福和满足。
作者通过这样详略分明的描写,层次分
明地把中国的传统食
物——腊八粥特殊的地位呈现出来了。
3.
古诗三首
1.
《寒食》作者是
唐代诗人韩翃
,
诗的前两句写
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
后两
< br>句写入夜时分
宫廷寒食节的景象
,讽刺了
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2.
《迢迢牵牛星》作者是
宋朝诗人苏轼
。这首诗描述了
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
不能相见
的民间故事
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
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抒
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3.
《十五夜望
月》作者是
唐朝诗人王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
< br>中秋月色的美景
,后
两句写
望月
怀人的心情
,为读者描绘了一幅
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了
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
藏戏
本文作者是马晨明。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
藏戏的形成
1
过程和其独具特
色的艺术形式
,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
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表现了
戴着面具、没有舞台、不受时间限制
p>
特点。
2.
《藏
戏》开头运用了
三个排比反问句
,它的作用是
< br>强调藏戏的三个特点
,强
烈表达作者
对藏戏艺术魅力的惊叹
。文章还运用了
总分总
的结构。
内容
表达顺序
表达方法
语言风格
5.
鲁滨逊漂流记
< br>1.
作者是
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本文内容由
“梗概”和“节选”
组成。
“梗概”
按照时间顺序写了
鲁滨逊“流落荒岛”
“建房定居”
“养羊种麦”
“救星期五”
“回到
英国”
等情节。
2.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
生活情况
和面对
现实的
思索。这两部分
表现
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
不怕困难、
机智坚强、
乐观向上、
充满智慧
的特点。
3.
鲁滨逊克服的困
难有:
缺乏本子、笔、墨水;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锹;每天
很
孤独,只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
4.
鲁滨逊刚到荒岛非常的忧郁和寂寞,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
思考人生,他把
自己的幸和不幸记录下来,通过对比,找到了指的安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一
心一意地生活。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1.
作者是
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
尼尔斯
的男孩变成
了
小狐仙
,他被动物们纷纷责怪,最后因为不
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了
童话作品的
奇幻想象和美妙
的构思
。
2.
《骑鹅旅行记
(节选)
》
文中男孩尼
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
首先他的身体变得很
小,连房门的锁都够
不着。其次他能够听懂动物的语言,以前被他欺负的动物,现
《北京的春节》
介绍节日习俗
时间
《藏戏》
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
事物不同方面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
较、
比喻、反问、象征、夸张
打比方
自然、朴实、京味浓郁
丰富多样、生动传神、具有文学色彩
在纷纷责怪他,甚至攻击他。最后由于抱住雄鹅的脖子而被带到天空,从而开启了
一段神
奇之旅。
7.
汤姆·索亚历险记
1.
作者是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本文讲述了
汤姆和贝琪
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
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
“顽童”
形象,展示
了他身上所具有的
勇于冒险、汤
姆是个顽皮的孩子,在讲历险的
过程中时常吹嘘自己。
2.
汤姆是个
乐观勇敢的孩子
,在山洞中迷路绝望时,他三次探路,最终找到
通
道。
3.
汤姆是个
足智多谋的孩子
,在迷路的时候,利用风筝线探路。<
/p>
4.
汤姆是
个
讲义气、热心的孩子
,体力恢复之后立即去看望朋友。
5.
汤姆是个
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得知别人被封在洞里后十分惊愕。
8.
匆匆
1.
《匆匆》的作者是
朱自清
,他的作品还有
《绿》
、
《背影》
。
2.
文章
紧扣
“匆匆”
,
写了
< br>时光流逝的踪迹
,
表达了作者
对
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
课文运用了
拟人、比喻、排比、反问
p>
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
设问句
,<
/p>
首尾呼应
,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
惋惜
p>
和
无奈
的强烈情感。
4.
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
1
)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2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9.
那个星期天
1.
作者是
史铁生
。文章记叙了母
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
次
失信
,让“我”在期待中慢慢变得
失落、绝望
的过程
。
2.
文中“我”的心理过程是
p>
详细描写
,表现了母亲没有兑现承诺从而给“我”幼
小的心灵带来的
痛苦
,
p>
也表现了母亲操劳家务的
辛苦
。
3.
作者在一天里的心情经历了
刚开始时充满兴奋与期待;后来母亲只顾着干活,
“我”感到疑惑不解,并逐渐
变得焦急、不安;当最终意识到不可能出去时,
“我”
则变得绝
望、委屈。
10.
古诗三首
2
1.
《
马诗》
作者
唐代诗人李贺
。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
“沙”
比作
“雪”
,
将“月”
比作“钩”
。抒发了诗人
想要报效国家,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p>
。
2.
《石灰
吟》
作者
明朝诗人于谦
。
这首诗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
表面上写石灰,
实际上是用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
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不论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
《竹石》作者
< br>清朝诗人郑燮
。这首诗前
两句写竹子扎根坚实,后两句写
竹子坚
韧不拔
。诗人用“咬定”
“立根
”等拟人化的词语,表达了诗人
正直倔强的性格和不
向任何邪恶
势力低头的高尚节操。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1.
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
李星华
写的一篇
回忆录
,通过对李大钊
被捕前
到
被害
后
的回忆,展示了
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
< br>
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
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
本
文按
时间
顺序写了
四
< br>件事:
(
1
< br>)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
2
)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
3
)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
4
)被害后,李大
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
课文
p>
前后照应
有多处
(
1
)
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
些书籍和文件
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
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
2
)
p>
①
1927
年
4<
/p>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
父亲的被难日
……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
“妈,昨天是<
/p>
4
月
28
日。<
/p>
”……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
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
3
)
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
理解句子
(
1
)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
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
2
)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
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
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
3
)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p>
(
4
)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
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
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
李大钊遭受了苦刑
;
“平静”说明了
他
经
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
;
“慈祥”
表现了
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
p>
5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
所以在极端困难、
危险的情况下,
能够坦然自若,
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
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12.
为人民服务
< br>1
《为人民服务》
是
毛泽东
p>
于
1994
年
9<
/p>
月
8
日在
中共中
央警备团
追悼
张思德
会议
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
议论文。
< br>2.
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
1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
山还重”的生死观。
(
2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
3
)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
人民团结起来。
3.
解释词语
泰山:
山名,
在山东省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
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
有价值的事物。
鸿毛:
大雁的毛,比喻事情微不足道。
五湖四海:
泛指全国各地。本文指革命队伍的人来自全国各地,
四面八方。
精兵简政:
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3
死得其所:
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13.
金色的鱼钩
< br>1.
作者
杨旭
。本文叙述了长征
途中的一位班长,接受上级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
小战士过草地,而
不惜牺牲自己
的感人事迹,表达了红军战士
忠于革命,舍己
为人
的崇高品质。
2.
一文中“我”的三次“哭”
:
当“我”发现老班长吃
“我们”剩下的鱼骨头是,
并受到老班长
“严厉”
的批评时,
“我”
“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这是敬重的
“哭”
。
当“我”知道了实情,老班长命令“我们”吃鱼汤时,
“泪珠大
颗大颗地落在热
气腾腾的鱼汤里”——这是敬重的“哭”
。
p>
当老班长奄奄一息时,他仍坚持不吃鱼汤,关心的仍是别人。老班
长“慢慢地
闭上了眼睛”
,
“我们扑在
老班长身上,抽噎着”——这是哀痛的“哭”
。
“我”的三次“哭”是对老班长的无限敬仰,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忠心赞扬。
14.
文言文两则
1.
《学
奕》选自
《孟子
·
告子》
。通过写
奕秋教两人下棋
的事,说明了
学习必须专
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
《两
小儿辩日》选自
《列子
·
汤问》
,故事体现了
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
说
话有理有据
和孔子
实事求是
的态度。<
/p>
3.
p>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
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是
春秋
时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p>
家
,
儒家
学派的创
始人。他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
《论语》
一书。
4.
理解句子。
(
1
p>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回答说:
“不是这样的。
”
(
2
p>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
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
3
)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p>
1.
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人要
善于观察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
不舍的追根求源
,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
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
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3.
理解句子。
(一)字、词
一.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直接了当(截)
焕然一新(焕)
道貌暗然(岸)
既往不究(咎)
别出心栽(裁)
礼上往来(尚)
难以名壮(状)
色厉内茬(荏)
如火如茶(荼)
因地治宜(制)
推心至腹(置)
纷至踏来(沓)
原形必露(毕)
谈笑风声(生)
委屈求全(曲)
金壁辉煌(碧)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直写出下面代称的含义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杏林”指医生
“桃李”指学生(指自己所教的学生)
“肝胆”指真心
“千金”指女儿(敬称别人的女儿)
“高足”指学生(敬称别人的学生)
(
2
)最后把“?”拉直成“!
”找到
真理。
“汗青”指史册
“杜康”指美酒
“红豆”指相思
“手足”指弟兄
< br>这里的“?”和“!
”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三.巧填成语。
“?”指
发现问题。
“!
”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好处:
把一个抽象
1
、填恰当的字。
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贫如洗
视死如归
对答如流
倒背如流
巧舌如簧
度日如年
心急如焚
守口如瓶
胆小如鼠
(
3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
2
、填上表示动物名称的字,组成成语。
亡(羊)补牢
飞(蛾)扑火
(牛)刀小试
童颜(鹤)发
能发现真理。
金(蝉)脱壳
门可罗(雀)
(马)到成功
浑水摸(鱼)
这句话用
“只要……就……”
这样的句式说明了
“科学并不神秘”
,
“真理并不遥远”
。
3
、填上与人体有关的字,组成成语。
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
到本质,并
尖(嘴)猴(腮)
(皮)开(肉)绽
(唇)枪(舌)剑
不断探索”
劈(头)盖(脸)
(肝)
(胆)相照
扬(眉)吐气
(趾)高气扬
千钧一(发)
16.
表里的生物
4
、填颜色,组成语。
1.
作者
冯至
。课文通过描
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
活的生物
,所以对
(银)装素裹
(绿)树成荫
万古长(青)
(紫)气东来
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这件事。
灯(红)酒(绿)
半(青)半(黄)
面(红)耳(赤)
2.
我是一个
好奇心很强、善于观察、爱思考
的孩子。
姹(紫)嫣(红)
(青)山(绿)水
(白)纸(黑)字
(青)
(黄)不接
(黑)
(白)分明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5
、
“然"字组合。
作者是
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文
章用一本
古老的纸质书
串起全文,以两个
(潸)然泪下
(勃)然大怒
(油)然而生
(轩)然大波
孩子关于阅读、
学习的对话为主体,
穿插描绘了身处未来的
他们的学习场景与感受,
(庞)然大物(泰)然处之
(寂)然无声
(愤)然不顾
表现了作者对于教育、学习等问题的独特思考。整个故事既充满了
奇特想象,又富<
/p>
(截)然不同
(蔚)然成风
于生活气息,构思新颖,立意巧妙。
6
、在下面括号内填上一个数,组成成语,并使各等式成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