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经典优秀论文模版
-
题目(黑体不加粗三号居中
)
小组名单
摘要:
(第
1
段)首先简要叙述所给问
题的意义和要求,并分别分析每个小问题的
特点(以下以三个问题为例)
。根据这些特点对问题
1
用·
·
·
·
·
·
的方法解决;对问题
2
用·
·
·
·
·
·的方法解决
;对问题
3
用·
·
< br>·
·
·
·的方法解决。
(第
2
段)
对于问题
1
,用·
·
·
·
·
·数学中的·
·
·
·
< br>·
·首先建立了·
·
·
·
·
·
模型
I
。在对·
·
·
·
·
·模型改进的基
础上建立了·
·
·
·
< br>·
·模型
II
。对模型进行了合
理的理
论证明和推导,所给出的理论证明结果大约为·
·
·
·
·
·
,然后借助于·
·
·
·<
/p>
·
·数学算法
和·
·
·
·
·
·
软件,对附件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去除异常数据
,
对残
缺数据进行适
当补充
,
并从中随机抽取
了
3
组数据(每组
8
个采样)对理论结果进行了数据模拟,结
果显示,理论结果与数据模拟结果吻
合。
(方法、软件、结果都必须清晰描述,可以独
立成段,不建
议使用表格)
(第
3
段)对于问题
2
用·
·
·
·
·
·
(第
4
段)对于问题<
/p>
3
用·
·
·
p>
·
·
·
如果题目单问题,则至少要给出
2
种模型,分别
给出模型的名称、思想、软
件、结果、亮点详细说明。并且一
定要在摘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型进行比较,
优势较大的放后面,这两个(模型)一定要有具体结果。
(第
5
段)
如果在……条件下,模型可以进行适当修改,这种条件的改变可能来
自你的一种猜想或建议。要注意合理性。此推广模型可以不深入研究,也可以没有具体
结果。
关键词:本文使用到的模
型名称、方法名称、特别是亮点一定要在关键字里出现,
5~7
个较合适。
注:字数
700~1000
之间;摘要中必须将具体方法、结果写出来;摘要写满几乎
<
/p>
一页,不要超过一页。摘要是重中之重,必须严格执行!
。
页码:
1
(底居中
)
1.
问题重述(第二页起黑四号)
<
/p>
在保持原题主体思想不变下,可以自己组织词句对问题进行描述,主要数据可以直
接复制,对所提出的问题部分基本原样复制。篇幅建议不要超过一页。大部分文字提炼
自原题。
1.1
问题
1
的重述
1.2
问题
2
的重述
2.
问题分析
主要是表达对题目的理解,特别是对附件的数据进行必要分析、描述(一般
都有数据附件)
,这是需要提到分析数据的方法、理由。如果有多个小问
题,可
以对每个小问题进行分别分析。
(假设有
3
个问题)
2.1
问题
1
的分析
对问题
1
研究的意义的分析。
问题
1
属于。
。
。
。
。数学问题,
对于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数学方法的分析。
对附件中所给数据特点的分析。
对问
题
1
所要求的结果进行分析。
由于以上原因,首先建立一个。
。
。
。
。
。的数学模型
I,
然后将其改进建
立一个。
。
。
。
。
。
。的模型
II,
。
。
。
。
。
。
。
。
。
< br>。对结果分别进行预测,并将结果进
行比较
.
2.2
问题
2
的分析
< br>对问题
2
研究的意义的分析。
问题
2
属于。
。
。
。
。数学问题,对于解决此类问题
一般数学方法的分析。
对附件中所给数据特点的分析。
对问
题
2
所要求的结果进行分析。
由于以上原因,首先建立一个。
。
。
。
。
。的数学模型
I,
然后将其改进建
立一个。
。
。
。
。
。
。的模型
II,
。
。
。
。
。
。
。
。
。
< br>。对结果分别进行预测,并将结果进
行比较
.
。
。
。
。
。
。<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
。
。
。
。
。
。
。
。
。
。
3.
模型假设(
4
号黑体)<
/p>
(以下小
4
号)
1.
假设题目所给的数据真实可靠;
2
.
3
.
4
.
5
.
6
.
。
p>
。
。
。
。
。
。
。
。
。
。
。
。
< br>。
。
。
。
。
。
。
。
。
。
。
。
。
p>
。
。
。
。
。
。
。
。
。
。
。
。
< br>。
。
。
。
。
。
。
。
。
。
。
。
。
p>
注意:假设对整篇文章具有指导性,有时决定问题的难易。一定要
注意假设的
某种角度上的合理性,不能乱编,完全偏离事实或
与题目要求相抵触。注意罗列
要工整。
4.
定义与符号说明(
4
号黑体)
p>
(对文章中所用到的主要数学符号进行解释小
4
号)
。
。
。
。
。
。
p>
。
。
。
。
。
。
。
。
。
。
。
。
< br>。
。
。
。
。
。
。
。
。
。
。
。
。
p>
。
。
。
。
。
。
。
。
。
。
。
。
< br>
尽可能借鉴参考书上通常采用的符号,不宜自己乱定义符号,对于改进的一
p>
些模型,符号可以适当自己修正(下标、上标、参数等可以变,主
符号最好与经
典模型符号靠近)
。对
文章自己创新的名词需要特别解释。其他符号要进行说明,
注意罗列要工整。如“
ij x
~
第
i
种疗法的第
j
项指标值”等,注意格式统一,不
要出现零乱或前后不一致现象,关键是容易看懂。
5.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
号黑体)
5.1
准备工作(
4
号宋体)
5.1.1
数据的处理
1
.
·
·
< br>·
·
·
·数据全部缺失,不予考
虑。
2
.对数据测试的特点,如,周
期等进行分析。
3
.
·
·
·
·
·数据残缺,根据数据挖掘等理论根据。
。
。
。
。变化趋势进行补充。
4
.对数据特点(后面将会用到的特征)进行提取。
5.1.2
聚类分析(进行采样)
<
/p>
用·
·
·
·
p>
·
·软件聚类分析和各个不同问题的需要,采得。
< br>。
。组采样,每组
5-8
个
p>
采样值。将采样所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列表或图示。
5.1.3
预测的准备工作
根据数据特点,对总体和个体的特点进行比较,以表格或图示方式显示。
5.2
问题
1
的。
。
。模型(
4
号宋体)
5.2.1
模型
I(
·
·
·
·
·
·的模型
)
1.
该种模型的一般数学表达式,意义,和式
中各种参数的意义。注明参
考文献。
2.
·
·
·
·
·
·模型
I
的建立和求解
(1)
说明问题
1
适用用此模型来解决,并将模型进行改进
以适应问
题
1
。
(2)
借助准备工作中的采样,
(用
拟合等方法)确定出模型中的参
数。
(3)
给出问题
1
< br>的数学模型
I
表达式和图形表示式。
(4)
给出误差分析的理论估计。
3.
p>
模型
I
的数值模拟
将模型
I
进行数值计算,并与附件中的真实采样值(进行列表或图
示)比较。对误差进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