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发展史
-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阶段
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
色剂的釉下蓝彩瓷,
为中国人所发明,
它在我国陶瓷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
1983
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
/p>
吴末晋初
墓葬中,出
土的一件
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
,
绘画羽人、
鸟兽仙草云气①。
这是目前已知最
早的釉下彩绘瓷器
,
说明在
三国
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
工艺技术。
这是一项具
有重大意义的发明,
为后来的青花、
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
在中
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代白瓷
的烧制成功,
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
都
为
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
f
提供了条
件。所以
唐代青花
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949
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
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
继在浙江地区发现。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
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
1
关于
唐青花瓷器,
未见文献记载,
过去不为人所知,
1975
年南京博物院的考
古人员,
< br>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
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
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
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这种唐青花瓷片在
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
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
20
世纪
80
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
罐。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
件唐青花三足
NB035
,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
河南巩县窑接
近。
很可能产于巩县窑。
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
有
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
1978
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
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
纹的唐代青花罐。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
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
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
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
低,多在<
/p>
1170
至
1210
℃,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
1150
℃左右,两者
基
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
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
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
致,
因此,
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
有问题的。唐青花的纹饰,
常见有棕榈纹、菱形加散点纹、圆点纹、梅花点纹和不规则的
斑点纹等。这些纹
饰在我国传统的陶瓷器物上并不多见,
而常见
于伊斯兰的陶器上②。
这种风格的
唐青花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
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
笔者认为
这种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国内群众生活所用,
而与对外贸易有关,
扬州当时
是我国四大港口之一,
是对外贸易的
重要基地,
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往于扬州,
他
们把波斯钴料带进,
再把唐青花从这里运走,
是非常容易的
,
所以唐青花主要是
为对外贸易所需烧制的。
< br>从其产品质量讲,
都比较粗糙,
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点。
2
关于宋青花瓷器,过去在文物考古界鲜有人谈及,
20
世纪
20
年代吴敬
仁等
撰写的《中国陶瓷史》称
“
美丽绝
伦的青花,其法于宋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但
大观、政和时,确有此类作品之制造
”
。对其产地和烧制工艺均未谈及,谁也未
见
到过实物,故不被人们所重视。
1957
年
2
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
(977
年
)
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
< br>13
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
内外饰菊花和
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
1970
年
秋在
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
(1265
年
)
翠环塔基下
1
米深处的夯土中,
又出土一块青花
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
,青花显色偏淡。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
朱裕平二先生著《中国青花瓷》一
书中称:民国十一年
(1922
年
)<
/p>
在广东潮州窑出
土
4
件白釉瓷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香炉。瓷像胎质洁白,卵青白釉,釉厚
处为淡青
葡萄色。佛像冠、须、眉、眼、发都用青花描绘而成。佛像上铭文分别
为
“
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熙宁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题
”
。
治平
四年丁未岁九
月卅日题
“
匠人周明
”
。熙宁元年为公元
1068
年,治平四年为公元
1067
年属北宋中后期。潮州窑北宋时是否烧制过青花瓷器,
1949
年建国以来从
未听到过这方面的报导
,
1982
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未谈及,<
/p>
笔者
1975
年曾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文
物库房也未发现有宋代青花瓷器。铜也能
烧出蓝色,是否鉴别有误。因此,宋时潮州窑是
否烧造过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
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
经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
所用钴料属浙
江当地钴土矿,
含钴较低,只有
0.1%
至
0.29%
左右,而含锰量很高,是含钴量
的
10
倍,因此,青花呈灰蓝色,一般应属民间烧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
重视。
1973
年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
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
高
33cm
,
长颈、
鼓腹、
砂底,
显有火石红斑,
两侧塑有鱼形耳,
正面腹部直书
“
隆
兴
”
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低而含铁高
的青花器。⑤据了解目前国外仅此一件,由于不在国内,很少有见到,故尚未引
起人们的
注意。
宋青花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
/p>
但从其用料、
烧制工艺、
纹饰内容与唐青
花
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唐青花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
商品瓷,宋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难确认它就是宋青花。
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
200
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
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
三、成熟阶段的元青花瓷器
蒙元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
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
发展,
元代青花在宋代青
花瓷器基础上,
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扩展,
先后在江西
景德镇;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四川会理等地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
< br>窑址,这些窑址的产品,除景德镇外,多属就地取材民间烧制,胎质较粗,制作
工
艺简单,青花颜料多属当地出产的钴土矿,含钴量较低,青花色泽有的灰蓝,
有的蓝中泛
黑,有的蓝中泛黄,烧成温度普遍偏低,常出现有生烧现象,在当地
虽属一种新产品,<
/p>
但精品极少,
流传下来的完整器物不多,
在各地文博单位很少
见到。当前人们所见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
景德镇
地区,唐宋以
来就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
。
宋时在这里已经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
为后来
的元青花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里的陶瓷业所以能够快速发展,
是因为当地产的优
质瓷土和丰富的燃料资源,
又地处
群山环抱的山区,
战争频繁的年代,
这里也相
< br>对安全,
昌江水又正好在这里通过,
水路交通极为方便,
所以元政府看中了这块
宝地。
至元十五
年
(1278
年
)
在这里就建立了管理机构
——
浮梁瓷局,
< br>之后又在景
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场,
这已为近年在其窑址
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证实。
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