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解说词

温柔似野鬼°
764次浏览
2021年02月19日 16: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

2021年2月19日发(作者:普希金之死)


《魏晋风度》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 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也是如此。


公园


263


年的一个夏日,


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


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


行。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藉此豁免 他的死刑,他们渴


望做最后一次努力,


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 昭能爱惜名士、


刀下留人。


太学生


的请 愿,没有阻止屠刀落下,这位名士陨落后,


《晋书》



《世说新语》



《资治通


鉴》等众多古书一次又一次提及他的名字,后世学者、文人、画家对他更是高山


仰止,


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这个人就是嵇康。

< p>
以嵇康为代表的一代


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

,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魏晋风度



每到夜半时分,

< p>
洛阳城内总是回荡着这古朴而神秘的琴声,


它怨恨凄恻如幽冥鬼

< p>
神,风雨亭亭似戈矛纵横。弹琴的人就是魏晋时期的大名士


——

< p>
嵇康。相传,嵇


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


一位 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


——


《广陵散》


授 予嵇康,


并且叮嘱嵇康绝不传于他人,


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 仪的主人。


古书上说,



康为人肃肃如 松下风,


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


因才华出众,


嵇康年少时便成


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


他虽然官拜中 散大夫却无心政治,


而寄情于山水之间。


距洛阳一白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然盘桓、抚琴长啸。


与他 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


无一例外名闻 京师,


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


人称

< p>
“竹林七贤”



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 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身着褒衣


博、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坦胸露背 ,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竹林七贤


的共同爱好是饮酒,


酒几乎 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


山涛饮酒至八斗方


醉,阮籍喝 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有记载,


刘伶饮酒一旦上了兴 致,


会在家中脱衣裸体,


放达自乐,


登 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


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


“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


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

< br>为什么饮酒之风此时如此盛行呢?这其中,



有对生命强 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




统治者对士人当然是拉拢,拉拢不了当然就是杀,


所以当时有所谓的一 日之间名士减半的这样一种说法。



正始元年,


少主曹芳即位,


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


曹氏与司马两


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


正始十年,

< p>
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


墓,


起兵 政变控制了京都。


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


前后被杀者多达 数千人,


天下震动。


从此以后,


司马家 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残酷政治斗争带来


的死亡恐惧深 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



梁满仓



一些知识分子呢有意的就避开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去到竹林、


到一方 净


土,去韬光养晦。



南京博物院珍藏 着描绘竹林七贤的稀世珍宝


——


南朝画像砖。这是画像砖的拓< /p>


片。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就此研究了多 年,


竹林七贤以嵇康、


阮籍、


山涛为代 表人物。


嵇康为曹魏姻亲,


娶长乐亭公主为妻,


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


——


司马昭是表兄弟,

< p>
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


——


建安七子之一

< p>
——


阮瑀的儿子。七贤的出处志向虽然各


不相同,


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


只有竹林这片净土 ,


稍稍


可以遮蔽腥风血雨。仔细看来,除了竹林七贤以外,画面 还多了一个人,与坐姿


散漫、赤脚露腿的七贤完全不同。这位与七贤同处一室的人,名叫 荣启期,是春



1


期时代的隐士。他 为什么会和相隔近千年之久的魏晋名士作竹林之游呢?



龚良< /p>



他的思想行为跟竹林七贤其实一脉相承的,

是原来中原地区比较多的就是


传统的儒教和礼教,非常崇尚就是玄学和清谈。



相传荣启期非常精通音律、博学多才,但在政治上并不得志。年老以 后,常常在


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自得其乐,他与七贤同属“士”这个阶层。


“士”是


西周等级社会秩序下的最后一级贵族,


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彼岸变动中,


士阶


层瓦解,社会身份已 经非常复杂,他们虽然不再是贵族,但仍然保留着“士”的


称呼,保留着学习和掌握各种 专门技艺的传统,构成当时的知识群体。


“士”在


军事上可任作 战骨干,


政治上任中下级官吏,


文化上又学得古今知识,


他们中的


不少人有毅力、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正因为如此,中国古 代往往把这种知识


群体称为“士”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矛盾的 ,南朝的画家们把荣启期与七贤并


列正式表达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

即未能得志之士的某种心境。


到了汉代,


随着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社会思想主流,儒士们的言行建 议


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


儒士逐渐构成主要的知识群体,


并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中


的很多人秉承儒家思 想,


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东汉末年,

< p>
朝纲大


坏,儒家士大夫不满现状,通过品评人物来推荐人才,来批评时政, 被称为“清


议”


。汉末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就继承了士大夫们的 清议之风,孔融认为: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破坏纲纪、


倒行逆 施,


士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挺身而出,


批评曹

操的倒行逆施。公元


208


年,大名士孔融被曹操以大逆不 道的罪名满门抄斩。



楼劲



因为曹操绝对不能让这种不合作、


不支持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 p>
否则他所设


下的所有事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无法成功。所以,杀 孔融,我觉得是


在这个问题上是具有象征意义。原来是同一个阵营的人,原来也是要被杀 的。



政治的残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原。 曹魏时期,以何晏、王


弼为代表的一批名士,倚重老子、庄子和《易经》为文献骨架,会 通儒、道,开


创了玄学思想。他们追问本与末、有与无、体与用、性与情、形与神,名教 与自


然等天人之际的各种问题。


因该说玄学家是带着自己对历史 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


身心投入这场讨论的。他们借用清谈的形式围绕着这些问题所发表的 各种看法,


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冷静思考,


不如说是对合 理社会存在的热烈追求。



助玄学与清谈,

士大夫既能保持高尚的气节,


又能担负起士的责任。


然而理 想与


现实难以两全,


随着曹氏、


司马两 大集团斗争日趋白热化,


士人已经无法置身事


外,


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


一是继续支持曹魏皇室,

一是转而投靠司马


氏,出身上等士族的钟会就是依附司马氏的受益者。钟会是曹魏太 傅


——


著名书


法家钟繇(


you


)之子,自幼才华横溢。他只比嵇康小两岁,却折服于竹林名士


嵇康的风采,钟会写了篇《四本论》


,讨论人的才能、秉性的异同、离 合问题,


他希望得到嵇康的肯定,钟会怀抱文章来到嵇康的家门口,又犹豫起来。于是,


在户外远远地将文章掷入,转身就急急忙忙跑了。


< p>
楼劲


:他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两个人在政治上是对立,所以他把自己的 《四


本论》往嵇康的,隔着窗户往里一扔就跑了,所以说明他们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有惺惺相惜的一面,


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确实是对立的。

< p>
而钟会本身是跟司马氏


在密室当中策划如何夺权、如何取代曹氏政权的人物 。



此时,司马氏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凌铄王室。尽管如 此,直性狭中的嵇康


却依然选择了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


俗话说 ,


天下三大苦:


打铁、


撑船、


磨豆腐。


年届七十的洛阳老人已经打了一辈子的铁,

在他看来,


没有力量不能打铁、


没有


胆量不敢打铁。据《晋书》记载,嵇康也是一位打铁高手,每至红炉高烧、烈焰



2


飞腾,慷慨的琴声与嵇康的铮铮铁骨相互碰撞,回荡在竹林 里。这一天,嵇康正


抡着大锤打铁,


钟会来了。


这位曹魏谋士虽已是司马昭的宠臣,


但他仍然想结交


这 位竹林名士。


然而嵇康根本不理睬这位朝廷红人,


独自扬锤打铁 旁若无人,



钟会整个晾在一边。


两人 沉默僵持良久,


只听见铿铿锵锵的打铁声,


直到钟会忍


不住转身要走,嵇康终于说了一句话“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 不甘示


弱,回敬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两位玄学家的 交锋似高手对决,一招


之间兔起鹊落、


胜负立判,


这段对话就此成为经典。


千年以后似乎还能闻到当时


盛极一时的玄学气息。



楼劲


:玄学极 大地推进了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使得我们在理论上的彻底性、


理性化的程度、


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大地提高。


因为他是用当时他们认为最标准的


解释来做解释,


那么这种程度我们今天可以很负责任的来断定,


也即是说,


当时


在思考、思维路径上,在思维 结论上所达到的水平,显然是领先于群体。



当时名士们一起研 究玄理的活动,叫做“清谈”


。嵇康领衔的竹林七贤大多是当


时 数一数二的谈玄高手。


他们都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


嵇康提出的


“越名教而任


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

< p>


嵇康认为呢,要“越”


,超越这个名教而直认自 然,自然是人的本性,很明确的


有政治态度。


这个政治态度,< /p>


就是反对司马氏集团的,


因为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


名教。什么叫名教,就是“以名立教”


。要立各种各样的、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


作为教化。


“越名教而任自然”



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现实,


随着司马氏集团加快

篡魏步伐,


开始对天下名士进行招安。


迫于形势,


昔日参与林下之游的名士一个


个离开了竹林,


回 到了朝廷。


阮籍当起了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


依然在酣醉中度< /p>


日;山涛凭借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平步青云、仕途坦荡。公元


2 61


年,原本担


任吏部郎的山涛马上要再次升迁,


让谁来接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呢?山涛想起了昔


日竹林的朋友

< br>——


嵇康,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想法,既可以显示司马集团对名士


的包容,


又可以让嵇康体面地走出竹林。


寒冬过后是桃 花盛开的季节,


山涛的引


荐在花瓣的飘落中有了明确答案。


山涛字巨源,


在这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中,


嵇 康


用了最严厉的辞藻表明自己的拒绝态度和立场。嵇康所绝交的并非针对山涛个


人,而是山涛所代表的司马氏政治集团。信中所写的“非汤武而薄周孔”


,更是


一种时代的呐喊和抗争。



傅刚



因为他这一个口号,


等于是明确地提 出了和司马氏集团进行决裂的一个口


号。像商汤造了夏桀的反,周五王是伐纣的。那么周 公呢,推行圣王这套政治理


念的。


那么这样一些圣王的所谓功德 被嵇康看起来,


他说我是菲薄的我认为这些


都不对,叫“非汤武 而薄周孔”


。连同孔子一道进行鄙薄。所以这就等于向司马


氏集 团,


你所宣扬的东西我都是反对的,


我不支持你,


所以这个口号对司马氏集


团想篡夺曹魏,当然就造成了一个极大的困扰,一个 阻碍。



一封绝交书,


让嵇康与当权者 彻底决裂了。


云台山下的竹林里,


再也听不到七贤


把酒言欢、


清谈玄理的声音,


只剩下嵇康打铁弹琴的 萧索淡漠。


嵇康选择了自我


放逐,在自然山水之间,他走的越来 越远。这一期间,他创作了长清、短清、长


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


,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他写了一


片音乐理论文章“声无哀乐论 ”


,对于魏晋清谈影响颇大。嵇康认为,喜怒哀乐


从本质上讲不 是音乐的感情,


而是人的情感,


音乐是客观的存在,

< p>
而感情是主观


的存在。人的哀乐之情遇和声而发,和声起媒介作用。



楼劲


:叫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声音本身它并不是,它就跟宇宙之理一


样,它本身没有喜和怒、没 有哀和乐,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是人加给它的,他是



3

-


-


-


-


-


-


-


-